傳播國學經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關鍵詞:論語,里仁第四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這一句可以說道出夫子一生學道那種堅定的志向。這個『道』就是仁道,夫子一生所追求的是仁。真正達到了仁,就成了圣人。那么仁,我們講仁者愛人,愛有不同種的愛法,一般人的愛是有條件的。譬如說自己的兒女他愛,自己的眷屬他能愛,自己喜歡的人他能愛。但是如果不是自己的眷屬,不是自己所喜歡的人,他就不愛,這個不能稱為仁,這種愛叫情愛,有條件,心量狹小。圣人教我們擴大心量,像《弟子規(guī)》講的,「凡是人,皆須愛」。只要你是人,不管你是跟我認識的,還是不認識,不管你是好人,還是壞人,我都愛你。這個愛,是大愛,心量大,他能包容一切的人。

  可是夠不夠?世間圣賢講到的仁就講到此地,仁者愛人。當然由愛人而及愛物,但是儒家強調愛人,略略提及愛物,愛物比愛人范圍就更廣。物不僅包括人,包括一切動物、一切植物、一切礦物,山河大地。不僅是我們這個地球,也包括宇宙中所有的星球,一切的眾生,我們都愛。這個愛出自于廣大的心量,這個心量是遍法界虛空界。只要你是眾生我就愛你,這個眾生包括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有情感的,人、動物有情感;還有無情的,礦物、植物這是無情的,只要是宇宙的任何現象,我都愛。

  為什么要愛?因為宇宙中一切現象,都是我心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是我的一部分,心性真正是我,所以心性中所變現的都是我,物我一體。愛物跟愛自己是一樣的,這個愛比儒家講的「凡是人,皆須愛」又更上升了一個等級,那能不能算是圓滿?還不能算圓滿,為什么?因為愛的時候還有愛的念頭。這個念頭里面有妄想,這是念頭;有分別,這是念頭;有執(zhí)著,這也是念頭。有念頭的愛還是不夠清凈,還是不夠平等,所以還需要再向上努力,把念頭放下,把妄想分別執(zhí)著放下,這個愛真正是清凈平等。這真正是無條件的大愛,這佛家稱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真正到了這個境界,這就是大圣人。佛家講成佛了。那么這是我們所聞的道,這是仁道講到究竟圓滿。

  我們這一生能聞知這樣一種道,實在講也是不容易。對于仁道如果不了解,自己往往會生活在自私自利的小圈子里,非常的煩惱、非常的痛苦。真正聞到這種仁道,儒家講所謂「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自己從仁道中得到利益,還要幫助別人也覺悟,也能聞道,使到自他兩利。如果沒有這個仁道,一定是害人害己,為什么?一定是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潭當中,不能自拔。自私自利是我們多生多世養(yǎng)成的習氣,不是這一生養(yǎng)成,所以遇到了仁道、正法,我們就能夠有機會從這泥潭當中出離。否則那只會陷入這個泥潭當中,愈陷愈深,在這里面迷惑、造業(yè)、受報。所以這一生我們很幸運,真正聞到正道。

  儒釋道三家圣人都是講道。這個「道」我們講仁道,實際上都是講它的一個名詞,重要的是要從這名詞中體會其中的深意,因為真正的道,是不可說。你看老子道德經》開頭就說,「道可道,非常道」。真正能說出來的道只能是相似,只能是個比喻。真的呢?真的說不出來。這常道就是真道,真才是常,假的是無常。佛家講這個道是自性,儒家講仁,都是講同一樁事情,我們體會得不必執(zhí)著名相。所以聞道該怎么聞?既然真道都說不出,「道可道,非常道」,那我們聞也不能夠簡單的說,用耳朵去聽聽,這個未必是聞。真道不可說,所以我們聞道也要用這個真心去體會,真心里面沒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

  佛教里面稱「離心意識參」。心、意、識,這是講我們的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第六識的作用是思考、分別。一般普通人聽講都是用思考分別,聽進去了,去咀嚼一下、回味一下、思考一下,然后才能消化。這種聞只能學到知識,不是聞道的方法,聞不到真道,你能學的是名詞術語,都是皮毛。第七識是執(zhí)著,佛法稱為末那識,聽了之后就執(zhí)著在這個相上。凡夫都會有這種執(zhí)著,執(zhí)著名字相,執(zhí)著言語相。太上老君(老子)《道德經》里面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破我們對名詞言語的執(zhí)著,知道執(zhí)著也不能聞道。用分別用執(zhí)著就落印象,落印象變成第八識,在阿賴耶識里頭留下種子,所留下的種子都不是真道。所以我們該怎么聞?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里面告訴我們,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不能執(zhí)著語言文字,連心里的這些思考、思惟都要放下。思考的東西叫心緣相,你的心緣在那里,是你分別執(zhí)著,統(tǒng)統(tǒng)放下,這叫聞。佛法稱為「聞思修」,這叫三慧,這是智慧。我們聽到了,聽到了之后不要去想,你聽明白了就明白;聽不明白,有疑先存在那里,沒有關系。古德講「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你有這個疑惑,禪宗里面稱為「疑情」,那個是好事,你有疑,你就會有頓悟的因緣。假如你沒有什么疑,其實你沒有明白。那沒有疑情,就是無明。所以我們聽講,聽這些古圣先賢的教誨,怎么聽?就用耳朵專心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不要去思考,這才是真正的聞道。

  如果說我聽不明白怎么辦?聽不明白不要緊,重復聽?,F在方便,你可以請個光盤回家,這個光盤我聽不明白我再聽一次,聽不明白再聽一次,聽個一千遍,你肯定明白。為什么?古人講得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他就叫你讀,你讀上一千遍,這個意思一下全部明了了。那我們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這個道理很深。你看《四書·大學》里面講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是我們修學的方法。

  首先知止,把心定下來,定在哪?定在道上,我首先立志向道。孔子講「志于道」,你首先要得立志,我想成圣賢,我想悟道,然后你的心定在這一門上,你這個心就定了。因為你有志向,你心才定在修學上。定久了心也就安靜,不生雜念了。靜、安都是講我們心地愈來愈純凈,就像一個湖水,原來是很多波浪,現在波浪慢慢慢慢的平下來了,沒有風了,風止了。風止了,水就定了、靜了、安了,最后就像一面鏡子一樣非常的平,所以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這是什么?「安而后能慮」,慮就是生智慧。智能是照見,不是你想到,是照見,靠想只是把那外面境界給扭曲,沒有真正看到真的。然后「慮而后能得」,你有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智慧起用,你能得成圣賢之道。從聞道,你見道、悟道,最后證道。所以這個聞道是這么講法。如果是說我們聽了之后,著在名詞術語上,那只是增長這些學識,而學識又往往是我們證道的障礙。你學識愈多,你愈容易分別執(zhí)著,這叫所知障。

  所以圣人教我們證入這個境界,其實是讓我們能夠放下我們這些分別執(zhí)著,就成功了。這個道,具體而言是幫助我們這一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明了了真相,要去行證,把生死的問題你要解決,解決生死的問題,這一生就真正沒白過,所以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朝聞而后夕死,這也不虛此生。如果沒有機會去聞道,那這一生就白過了,縱然你歲壽八十、一百,你也是枉為人。因此儒家強調學,「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第一個字就是學。這個學,我們前面開始就講得很清楚,不是用我們一般的方法去求學的,那是搞學術,這里的學是覺悟的意思,學就是聞。這個道,儒家里面《四書·中庸》也講到,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個道,講得跟佛家講得很相似。天命是自然,自然就叫做性。這個性,佛家也是有相同的名稱,真性、自性、法性。率性的率是隨順,隨順著真性,這就成為道。有幾個人這一生真正聞到這個道?聞都聞不了,那入道就更加難了。

  蕅益大師在批注里面講,對這句話批注,說「不聞道者,如何死得」,可見得聞道之重要。生死?生死不重要,生死還有很多次,無數次,死了可以再生,可是聞道的機會要是失去了,下次再找就難!所以蕅益大師講,「若知死不可免如何不急求聞道。若知朝聞可以夕死,便知道是豎窮橫遍,不是死了便斷滅的?!惯@是把夫子這句話的境界提升,實際上道出了孔子真正的心聲。我們如果真正知道死不可免,這個一說起來大家都知道,誰都有死,自古至今有誰不死?誰都要死,連皇帝,你看秦始皇想找一個長生不老藥,派了很多人去搜尋,也搜尋不了,而且自己死得還很早。知道人命無常,壽命短暫,就要在這短短的時間當中急求聞道,你有這樣的一個認知,你才能夠有緊迫感。我們這一生得到人身,人身不容易得,正道不容易聞?,F在光陰已過了很多,像我今年三十有七,人生過一半,真正感覺到后面的時間不夠用,趕緊急求聞道,希望天天下功夫深入經藏。古人有講,「活到老,學到老」。這都是真正有了緊迫感,知道聞道之不容易,所以才有這樣的精進。若知道朝聞可以夕死,你看孔子講朝聞夕死,這個話它里面很有味道。如果說人死了就沒了,那孔子不會說這話。孔子只會說,那聞不聞道都無所謂了,反正死了,一了百了。聞道還干什么?而且希望能夠不要那么快死,一死了就沒了,現在趁著在世多享受??煽鬃铀f朝聞可以夕死,就證明不是說死了就沒了,死了后面還有,所以聞道就重要。你聞不聞道,決定你將來死了之后你上哪里。實在講真相是什么?根本沒有生死,生死是人的一個錯覺。

  簡單的來說,我們看到的生死,是這個肉體在生死,哪里有說靈魂有生死?肉體只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它是在變化,它有新陳代謝,它是無常的??墒俏覀兊撵`魂是永遠的。那實在講靈魂是不是我們本來?不是。靈魂是迷了以后的現象,才有靈魂。那真正我是誰?我就是自性,就是這里講的道。聞道也就是說真正認識自己,到底自己是什么,絕不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個臭皮囊,這里頭裝的都是不凈之物。它只能說是我的,而且是一個不干凈的東西,就像我的一件衣服,這個衣服愈穿愈臟,愈穿愈爛,這已經不好用了,那把它脫下來。脫下來之后,換件新衣服,換了件新衣服是不是你?也不是你,統(tǒng)統(tǒng)是你的衣服。

  那誰是真正的我?這里講到「豎窮橫遍」,真正的我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三際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從時間上講。橫遍十方是講空間,無限的時空,就是包涵整個宇宙萬物,統(tǒng)統(tǒng)是我!它的本體是自性,自性是真常,沒有斷滅,不生不滅,本來如是。那所生的萬物,怎么生的?就是因為我們有念頭。有念頭起來了,念頭依著自性的作用,變現出宇宙的萬物。念頭本身是有生滅的,所以念頭所變現的這些萬物也是有生滅的??墒悄铑^生滅速度太快,我們沒辦法覺察,好像看起來萬物不是說隨著我們念頭念念在轉變,我們看不出這個真相。但事實上是這樣,一念起,宇宙就生了;這一念滅,宇宙就滅。

  這一念有多快?佛經里面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百二十萬億個念頭,太快了!只是這個念頭生了又滅,滅了又生,它不斷。不斷,因此我們看到這個宇宙萬物好像有一個相續(xù)的樣子,這相續(xù)是什么?你有念頭不斷,念頭在支持它,而支持出來的變成這樣的一種相是假相,不是真相??墒悄铑^絕對不是每個念頭是一樣,念頭是它在不斷的變化。我們從大的時間上來看,念頭一類一類的在不斷的變,所以才看到萬物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這都是從大致上來看,實際上這個生老病死是在念念當中完成。念頭不滅,宇宙就不滅。那如果我們只看到宇宙萬物,只看到這個相,而不去看到它的本體,那你就見不到自性。所以為什么我們前面講,聞道要離心意識,離開念頭,把念頭放下了,你就能離相,從相那里回頭你才能見性,你才能發(fā)現,原來那個不斷生滅的相里頭就是不生不滅的性。

  那我們真正聞了這個道,還怕不怕死?不怕死,知道原來沒有死。誰會死?有相才會有死,身體是個相。一切萬物有相,所以它們有死,它們有斷念,它們生生滅滅無常變化,可是不妨礙我自性,我自性本無生死。絕對不會因為相的生滅而產生任何變化,本不動搖,本不生滅。哪有死?真正入了這個境界,你得大自在。那不要說用我這個生命來換取聞道的機緣,即使讓這個身體死無數次都值得。為什么?真正了解真道,我們知道所有的生滅都是幻相,我們舍離的是幻相,得到的是真道,這當然值得,你毫無損失。

  民國江謙先生對蕅益大師《四書解》里有補注,他對這句話的補注比較多,完全是用佛法,那我們來讀一讀,他注得很好?!赣薹驍嘁姡^一死百了,不知死者軀殼,不死者性靈也。有死而得苦十百千萬于生者,有死而得樂十百千萬于生者。不知六道輪回之苦,凈土無生之樂,不知孔子此言之痛切而弘深也?!惯@是講我們一般凡夫斷見,以為一死百了,就像蠟燭燒到最后燒盡了就沒了,人死如燈滅。不知道其實死的是我們的軀殼,肉體有死,那個肉體不是我。有一個不死的,那是性靈,性靈在哪?性靈無所不在。性靈佛法里又稱自性、法性、佛性,道家講的道,儒家《中庸》里講的「天命之謂性」,都是講這樁事情。

  何以見得這個肉體是假的不是我?現在瑞典科學家也證明,他們曾經做過靈魂附體現象的實驗。他做科學實驗,找兩個人,一個人眼睛上戴了一個小攝影相機的鏡頭,他其它東西都看不見,只能夠戴著這個攝像機鏡頭,對著外面去拍攝。另外一個人,眼睛前面放一個小小的屏幕,這個人也只能看到屏幕上所現的這些內容。這個屏幕正好播放另外那個戴著攝影機鏡頭所拍攝的所有的這些情景,找這兩個人做實驗。過了一段時期以后,當這兩個人已經習慣了,那個看前面屏幕的那個人,他就以為自己眼前就是這種現象。實際上他所看到的是另外一個人眼睛所看到的,那個人眼睛所戴的攝像機,看到外面的情景,結果通過通訊設備傳到他眼前。久而久之,他會把對方那個人當作自己。時間久了,這是從他的眼根得到這種訊息,然后他就以為對方那個人所看到的一切是自己看到的一切。時間久了再通過一些技術,就會讓戴著屏幕的這個人,會把對方的身體也當作是自己。所以科學家如果對那個人(戴著攝像機那個人),拿著棍子要打他的時候,那個戴著攝像機的人沒有躲避,因為他看不到,他只能戴著這個攝像機。但是影相傳到戴著屏幕的人那里,那個人看到了這個情景他就躲避。我們都能夠理解,就像我們看立體電影一樣,立體電影很逼真,看起來好像有的東西向你飛來,你也真的躲避。那時間愈久了之后,如果有科學家刺那個戴著攝像機鏡頭的人,拿個針刺他一下,結果那邊那個戴著屏幕的人,他身上感覺到痛。這個科學家沒辦法解釋。你說傳遞影像這可以,可是我拿針刺那個人,這個人感覺到同樣的部位痛,這個神經沒有接在一起,它怎么把知覺也傳遞過來?實際上科學家也都慢慢了解,宇宙是全息,通過眼根所接觸的境界,能夠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知覺的感受統(tǒng)統(tǒng)一起帶過來。其實是什么?就好像這個人靈魂附在那身上一樣。所以刺那個人,這個人感覺痛。那證明什么?那個身體也可以互換,就像衣服可以脫下來互相換著穿。身體也可以換,身體哪是自己?

  現在的醫(yī)療都很發(fā)達了,人體差不多所有器官都可以給你換,可以換心臟,可以換腎,可以換胃、肝,心肝脾胃腎都可以給你換。你說這個身體是我,我現在給你做一個全部換遺體的手術,把你所有器官都換了。那我問問你,這個人還是你嗎?心是張三的,肺是李四的,胃是王五的,腎是趙六的,不同的人組成的這個肉體,那還是你嗎?所以肉體不是你。所以他死就像衣服脫下來了,舊的不要了,拿去燒掉。覺悟的人一點不覺得遺憾,因為他知道有一個不死的,那是真我,這叫性靈。我們迷了,這就有靈魂。性和靈是兩個事情,性是講自性,自性是覺悟的,所謂靈明湛寂。那靈,靈是迷惑顛倒,就是佛家講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是這個去投胎。去投胎得到了新的身體,這個身體也有苦樂的感受。死了以后投到惡道的,那這個苦,可能十倍于現生、百倍于現生、千倍于現生、萬倍于現生,很苦!我們講畜生、餓鬼、地獄道,三惡道。那有的死了以后他得樂,也有十百千萬倍于現生。

  這個苦樂由什么決定的?由我們這一生所做的業(yè)決定。你這一生行善,來生得善報、樂報。這一生造惡,來生得苦報,這是六道輪回。六道輪回里面總歸就是苦。我們在這個境界里面常常迷惑、顛倒,不知出離。佛教我們要離開六道輪回,要求生西方凈土,到了凈土你得到的是真樂,這個樂是什么?無生之樂。無生之樂才是真樂,才是常樂。有生就有滅,有生有滅那就有苦。生老病死就是有生有滅,那就苦,變異無常。無生了,無生就無滅,那就真正得到真樂。這個樂不是說跟苦相對的樂,它是絕對樂,叫極樂。沒有苦跟它相對,《阿彌陀經》里面講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就是真正的樂。

  那么如果我們了解六道輪回的真相,也了解西方凈土之樂是真樂,發(fā)起這個大愿求生西方凈土,那對我們凡夫來講這叫真正聞道。你只要真有信愿,你這一生決定往生,所以「朝聞道,夕死可矣」,這臭皮囊不要了,放下了,念阿彌陀佛去極樂世界去了。那你才了解孔子此言之痛切弘深。要知道,遇到凈土法門不容易,這一生我們遇到恩師將凈土法門講得這么清楚,那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我們可要抓緊機會,用功念佛,放下那個生滅無常的世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切諸佛的心愿,希望我們這么做到。

  下面一段話又說「朝聞道而夕死可者,聞出輪回而生凈土之大道也?!惯@也說得非常的明確,真正我們凡夫要這一生了生死,入涅盤,證悟真性,必須是求生凈土。「六道輪回者,天人神為三善道,畜鬼地獄為三惡道?!惯@講的六道,天,天道,人道,神道也叫阿修羅道,這是善業(yè)所感召的。畜是畜生,鬼是餓鬼,地獄是三惡道,是惡業(yè)之所招感。「讀《地藏菩薩本愿經》,便知輪回六道之無常,地獄種種慘苦之難受?!顾宰x《地藏經》很有好處,為什么?幫我們了解輪回之苦,特別是地獄的苦楚,就要生出離心,不要再搞六道輪回。

  「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便知阿彌陀佛接引眾生之大愿。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之莊嚴。」讀了凈土這三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是凈土三經,真正了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愿接引眾生往生凈土,我們應該生起殷重心、向往心,立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那真的是一言難盡。我們有機會多學習凈土經典,聽我們恩師講經,這些都明白。

  下面又說「佛法難聞,人身難得,生死事大,瞬息無常,當以如恐不及之心求之。若遲疑不決,以待來年,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可不哀哉?!狗鸱y聞,人身難得,正是批注「朝聞道,夕死可矣」。佛告訴我們人身難得,就好像在地上抓起一把土,然后撒在地下,撒在地下的土跟還殘留在指甲上的這土哪個多?佛說,失人身的如大地土,得人身的如爪上土。可見得太難得,得了人身還未必遇到佛法。釋迦牟尼佛是我們賢劫第四尊佛,他的法運只有一萬二千年,我們這一個輪回可能就錯過一萬二千年。到下面一尊佛?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佛出世。你就想一想,而我們這一生壽命短暫,所以生死事大,瞬息無常,要生起恐懼。如這一生沒有辦法成就,那不知道下一次何時再遇到佛法了,這是最令我們悲哀。因此,這一生遇到了正法,我們生殷重心,殷切去求道,爭取這一生就能夠把生死大事辦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真正成佛,證入涅盤大道。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鬃铀f的道究竟指什么,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里所講的“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