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xué)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wǎng)絡(luò) [挑錯/完善]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關(guān)鍵詞:論語,顏淵第十二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我們來細細的品味一下這一章。這一章看似語言淺顯,實際上義理非常的深刻。首先,我們來看李炳南老先生他的《論語講要》。這一章是講顏淵向夫子請問什么是仁,這個問題是大問,直接問到了圣賢的心法??鬃痈f,『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夫子給他回答的是說,克己復(fù)禮是為仁之道,沒有先跟他講什么是仁,而是先跟他講什么是為仁,為仁是修行方面的,就是行仁,如何去做。

  「克己復(fù)禮」,自古以來,先儒有兩種說法,意思說得不一樣,它的讀法也就不太一樣。第一種,這個克字是當(dāng)能字講,意思是說,能夠自己復(fù)禮,這樣讀法,應(yīng)該是讀「克,己復(fù)禮,為仁」,克字頓一頓,然后己復(fù)禮。按照孔注,這是孔安國批注,他是解成「身能反禮」,這個身就是自己的身,復(fù)禮就是反禮,復(fù)當(dāng)反字講,就是回歸,回歸到禮上來。禮是性德,自性中本有的,孟子講的仁義禮智人皆有之,人人都有,好人有,壞人也有。而且好人、壞人,這些性德是平等的,不會說好人多一點,壞人少一點,沒有的事,問題是我們自己能不能回歸到性德上。如果能夠回歸性德,那你就成圣成賢。你要是不能回歸性德,你就是凡人??鬃舆@里告訴我們能夠回歸性德,這個克字當(dāng)能字講,能夠自己復(fù)禮,把這個克字放在第一個字,加強了語氣,能!非常的肯定。這是一種讀法。

  第二種,這個克當(dāng)作克制,是動詞,克服、克制這個意思講,己就是自己,就是克制自己。根據(jù)馬融的批注,馬融是東漢時期的經(jīng)學(xué)家,他解釋克己是「約身」,就是約束自己,把自己約束好、克制好;復(fù)禮,也就是回歸到禮上。能自己約束自己,而不去對人家求全責(zé)備,這就合禮了,這也是為仁之道。因為所謂仁,重在禮讓他人、寬恕他人,所謂嚴(yán)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樣你就得到禮的根本了,這就是仁。所以這兩種說法,第一種是當(dāng)能字講,這個克當(dāng)能字講;第二個這個克是克服、約束,讀起來就是「克己,復(fù)禮,為仁」。

  實際上,孔子答復(fù)顏子的這個問題,他是引用古語?!堆┕v要》里面引《左傳·昭公十二年》,《左傳》它是魯國的一個斷代史,在昭公十二年的時候,「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fù)禮,仁也」。仲尼是孔子,你看,孔子他引用了古人說的話,說克己復(fù)禮是仁。這說明什么?夫子他完全是述而不作的,他所講的這些道理,都是引用古人的話,古圣先賢說過的,他只是轉(zhuǎn)述,自己沒有創(chuàng)作。而他自己也是在踐行古圣先賢的教誨,自己踐行好了,又傳給自己的弟子。

  我們繼續(xù)看下文,經(jīng)文里面講,『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敢蝗湛思簭?fù)禮」,根據(jù)馬融的批注,這批注得比較淺,《雪公講要》里面也引他的話,講得淺的是對中下根人講的,說的是漸法,不是頓法。頓法是教你頓悟、頓修、頓證,一下讓你入境界。對中下根人,沒辦法一下入境界,就跟你講淺一點,讓你能夠明白。馬融講的是,你一日克己復(fù)禮了,就一日天下歸仁;你終身克己復(fù)禮,那當(dāng)然天下也就始終歸仁了。這個歸仁,在皇侃注疏里面他講到,是天下歸于仁君,這是對君王來講的,像君王能夠自己克己復(fù)禮,這天下萬民就能歸順于他。

  這樣講比較容易理解。譬如說,雪公舉了一個例子,周文王過去他是商朝的一個小附屬國,叫西伯侯。他在西伯的時候,有兩個國家的,這也是小國的國君正在爭田地,他們兩個都去周文王那邊去評理。結(jié)果走到了西伯境內(nèi),就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無論是做官的,還是鄉(xiāng)下野人,朝野人士都在那里互相禮讓。這兩個國君看到之后,一下子就很慚愧,也就不再找周文王去論理了,互相就能禮讓。據(jù)記載,當(dāng)時天下聽到周文王的德行,歸屬周王的有四十多個小國,這是天下歸仁的一個例證。之所以周文王有這樣的,我們講的親和力、攝受力、凝聚力,正是因為他自己能夠克己復(fù)禮,所以有這種感化人群的力量,大家都歸附這位仁君。

  所以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樁事情全在自己,不在他人。這個特別是別人沒有見到的時候,要注意慎獨。在《禮記·中庸篇》里面講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君子之所以成為一個君子,他就是因為在人家見不到的地方,他還是保持他的仁德,這是真正為仁。他能夠慎獨,人家看到他、看不到他,都是一個樣子,這才是真實的德行。只有真實的德行,才有這樣的感化力量?!?a href='http://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shijing/' target='_blank'>詩經(jīng)》上也有一句話說,「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這屋漏就是講一個房室里頭的西北角,那往往是安神主牌位的地方。《詩經(jīng)》這個話是講,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尚且無愧于心,就是問心無愧,何況是說在有人的地方?這都是君子用的慎獨功夫。所以這里講,「為仁由己」,就是行仁全是在自己,特別是你在獨處的時候,你還能不能夠行仁?如果你不能行仁,這個德行就不真實,不真實,就不可能有天下歸于己的感化力量。

  這是《雪公講要》里面給我們用淺顯的話,也引用古注說明,這是講到中下根的人比較容易理解的。他跟蕅益大師講的不一樣,蕅益大師對上根人講。因為這段話,夫子是對顏子的教誨,顏子不是中下根,他是上根,這是把圣賢心法和盤托出,一會我們會講到。先接受淺顯的也好,打個基礎(chǔ),然后才能夠直下承當(dāng)夫子的教誨。

  《朱子集注》里面,我們看到他解釋得也挺好。《朱子集注》里面講,「仁者,本心之全德」,這克己復(fù)禮為仁,顏淵問的是仁,這個仁和為仁,一個是講性德,一個講修德。光是講仁,這是講性德,自性中本來具有,人人本具。講為仁,是講修德,你得修,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這里朱子解釋,單說這個仁字,就是本心之全德。本心就是我們的真心,佛家稱為真如本性,全德就是圓滿的性德,這叫仁。顏回問的問題,那是問得很大,就是什么是本性中圓滿的性德?這個問題確實不好回答,夫子回答得很巧妙,先不跟他講性德,直接跟他講修德,讓他知道怎么修,你修好了,你回歸性德了,你也就明白了。性德無量無邊,說起來沒辦法說得完全,所以夫子教他一個「克己復(fù)禮為仁」。

  「克,勝也。己,謂身之私欲也」。這是朱子的解釋,克己就是勝自己的私欲,勝是戰(zhàn)勝,要戰(zhàn)勝自己的自私自利,自己的欲望,五欲六塵的享受,戰(zhàn)勝自己的貪瞋癡慢,能夠戰(zhàn)勝自己的這些煩惱,你才能夠復(fù)禮。「復(fù),反也」,就是回歸?!付Y者,天理之節(jié)文也」,這個節(jié)文,就是表現(xiàn)出來的,天理怎么表現(xiàn)出來?禮就是,能夠把禮做好了,做出來了,你這就是符合天理了。底下又說,「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你看,剛才講的仁是性德,為仁是修德,「所以全其心之德也」,全其心就是圓滿的回歸到本性上,把本心當(dāng)中的性德圓滿彰顯出來,這叫為仁,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這個意思。

  「蓋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于人欲」。心的全德就是性德,那就是天理。朱子教導(dǎo)人的,「存天理,滅人欲」。人欲壞了天理,你看人要是有欲望了,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這些東西的時候,往往天理就在他的心里消除了,提不起來了。為什么?被欲望給蓋覆住了。要恢復(fù)天理,那只要把人欲放下。所以天理和人欲是兩頭,你只能取其一,取舍就看你有沒有定慧?你能夠取天理、滅人欲,那就是為仁;如果取人欲、滅天理,那就是不仁。

  所以底下朱子又說,「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欲而復(fù)于禮,則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復(fù)全于我矣」。所以「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欲而復(fù)于禮」,一個真正想要恢復(fù)性德的人,一個君子要行仁的,那是什么樣?降伏住自己的私欲,克制自己的煩惱,而回歸到仁義禮智這個性德上來。這一回歸了,「事皆天理」,做什么事都符合天理了,性德你能夠隨順,那事事都符合性德。這樣的一個事情,「本心之德復(fù)」,就是你要不要回歸這個本心的性德,主動權(quán)都是在你自己手上,「全于我」,這是我自己的事情,跟別人沒有關(guān)系,所以「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跟別人沒關(guān)系。

  「歸,猶與也」,這個字我懷疑可能是個「興」字,天下歸仁那個歸,應(yīng)該當(dāng)作興字講,天下興仁?!赣盅砸蝗湛思簭?fù)禮,則天下之人皆興其仁」,自己能夠克己復(fù)禮,你能夠好好的克制自己煩惱習(xí)氣,回歸性德,天下人也都受你感化,也跟著你學(xué)習(xí),也朝著回歸性德的方向來進行。這是「極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夫子講這個話,朱子認為這是形容。極言,形容這個效果非常迅速、非常的大。你看,你自己一個人克己復(fù)禮,這天下都跟著歸仁了,都能夠興仁、興禮讓了,和諧社會都能實現(xiàn)了?!赣盅詾槿视杉憾撬怂茴A(yù),又見其機之在我而無難也」。這里講到,為仁是自己的事情,跟他人無關(guān),他人也不能干預(yù),求自己,其機在我,主動權(quán)在我手上,有何難?沒有難的,無難也。

  底下又說,「日日克之,不以為難,則私欲凈盡,天理流行,而仁不可勝用矣」。天天都能克己復(fù)禮,這不會難,愈做愈習(xí)慣,愈做愈容易,煩惱慢慢、慢慢也就克除干凈了?!杆接麅舯M」,這個私欲是一切煩惱的代名詞,真的,一切煩惱,主要的煩惱就是一個私、一個欲。自私自利和自己的欲望,這兩個東西把它放下,那也就差不多了。朱子認為,主要是這兩個東西,這是攔路虎,一個私、一個欲,把它克盡了,「天理流行」,性德就能夠流露出來,「而仁不可勝用矣」,這個大作用可就全顯出來了。你可以什么?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了。

  朱子這里講到私欲這兩個字,認為這兩個字是最大的攔路虎,就是讓我們不能夠回歸仁、回歸禮,最大的攔路虎。確實,這是最大的一個障礙,對初學(xué)的人。我們恩師也常講,你要學(xué)圣學(xué)賢,要入門,必須放下十六個字。哪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yǎng),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十六個字就是攔路虎,你先把它們降伏住,然后才到門口。朱子認為把這個降伏住了,就能夠入門了,這個還不行,這還是比較淺的階段。當(dāng)然佛法的修學(xué)境界就比儒要高,朱子認為這樣私欲凈盡了,就能天理流行了;佛法說還不行,還得要再往前,把這十六個字克制了,你要入門,還要再進一步,那就是把自己的見煩惱斷掉。

  見煩惱包括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見惑,細說有八十八品,總括是五大類。這五大類的見惑都放下了,你就入門了,這是真正成為佛法認定的圣人,這個叫須陀洹果,初果圣人,位置并不很高。這是等于佛法修學(xué),你能夠上了小學(xué)一年級,日后的路還很長。斷了見惑,還要斷思惑,思惑八十一品斷盡才證阿羅漢果。阿羅漢,這叫一個學(xué)位了,像大學(xué)畢業(yè)了。然后再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是分別,見思煩惱是執(zhí)著,這些統(tǒng)統(tǒng)斷盡了,你拿到第二個學(xué)位,菩薩。再往上,還得斷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四十一品都斷盡了,你就拿到最高學(xué)位,佛陀。所以說,這上面還有很長的一條路。但是基礎(chǔ)功夫,確實儒家里面講得也很詳盡,那就是一個私、一個欲。所以,為什么說儒家是佛法的基礎(chǔ),確實這樣。學(xué)儒學(xué)好了,你成為世間合格的君子,成為世間圣賢,那你入佛門,你很快就能夠拿到佛門的學(xué)位,否則在佛門你想要成就很難。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先在儒、道的基礎(chǔ)上扎根。

  《朱子集注》里面又引程子的話,程頤先生,「程子曰:非禮處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須是克盡己私,皆歸于禮,方始是仁」,這幾句評論也相當(dāng)好。程子講,非禮之處就是私意。為什么我們做的事情會不符合禮?因為有私意,有自私自利的意思,想著自己了,沒想到別人,這就不合禮了。你想著自己,忘了別人,對人的尊敬就減少了。那「禮者,敬而已矣」,心中尊敬都不夠了,外面禮肯定就有非禮的地方。這里講,「既是私意,如何得仁」?有了自私自利這種一點點的念頭,仁就沒有了,為什么?你看這個仁字,人字旁、一個二,兩個人,代表一個是自己,一個是自己以外的任何人,自己與別人是一體的,這叫仁。你只想著自己,沒想到別人,一體就被破壞了,那如何得仁?仁就沒有了。所以要想得仁,首先把自私自利徹底放下,把我放下,我沒有了,仁就得到了。

  所以從這里我們看到,佛法里面講到的阿羅漢,斷了我執(zhí),他真正沒有我了,那就是真正得仁了。菩薩就比阿羅漢更高,菩薩是舍己為人,自己都沒有了,所以一切就為眾生著想,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皆離苦,一片仁慈。仁,在佛法里面稱為慈悲,而且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是沒有條件,沒有條件的慈,同體的悲,為什么沒有條件?因為是同體。你想想我們這個身體,這所有器官是一體的。假如說哪個器官有疼痛感,我胃疼了,這手立刻去那里撫摸它、照顧它、關(guān)懷它,沒有講條件,自然反應(yīng)。還能講什么條件?難道還說我給你多少錢,你才干嗎?沒有的事,一體的。所以真正到仁體現(xiàn)前了,性德流露,就是這樣,他對一切眾生,跟對自己是一體,一模一樣,關(guān)懷眾生正是愛護自己,眾生的苦難就是自己的苦難,這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下手處,這是程子這里講的,「須是克盡己私,皆歸于禮,方始是仁」,那就是把自己自私自利給全部放下。還有一絲毫的自私自利留下來,那你這個禮就沒歸盡,這個仁就得不到,那就做不得圣人。圣人可貴處就在這里,已經(jīng)把自私自利全盤放下,無我了。

  程子「又曰:克己復(fù)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你自己能夠克己復(fù)禮,這里講的克己是克盡己私,把自私自利放下,你能夠回歸到禮上來,那么事事皆仁。仁,它的體是自性,整個宇宙萬事萬物都是自性所生所變,你能夠回歸到仁體上,那事事皆仁,仁無所不在,哪樁事不是仁事?換句話說,哪個人不是仁人?每個人都是仁人,這叫天下歸仁,沒有說不仁的事、不仁的人,事事皆仁、人人皆仁,那證明你已經(jīng)回歸到自性了,你才是真正的仁人。如果你還看到說,這個事不好,這個人不好,不是仁人,那對不起,你自己也不是仁人。你是什么心,就會看到什么事、看到什么人。你的心是好心,你看的人都是好人;你的心是不好的心,你看到別人也是不好的。

  我曾經(jīng)在講課里面常常講過這么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不論真假,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發(fā)。是講一個都市里面,譬如說香港,大家都是住高層公寓,有這么一棟大樓里面,有一天搬進來一戶,是一位年輕的女子,單身的,她自己是上班一族。她的鄰居是一個單親的母親,帶著幾個孩子,家里比較貧寒,所以這個新搬進來的女子,就不太愿意跟這戶單親的母親聯(lián)系和交往,怕什么?這么窮的家,到時候摽上我了,給我惹麻煩,所以她就盡量的疏遠她。結(jié)果有一天晚上,忽然大樓停了電,一片漆黑、一片寂靜,這個女子在家里面感覺到心里有點毛毛的。忽然聽到有人敲門,心里就更加緊張起來了,為了壯壯膽,她就叫一聲說,「誰呀?」聽到門外有一個小男孩的聲音說:「姐姐,我媽媽來讓我問問妳,妳家有沒有蠟燭?」這個女子聽到這是隔壁家的男孩,不是什么壞人,心里就比較定一點??墒寝D(zhuǎn)念一想,這一家窮得連蠟燭都買不起,黑燈瞎火的,找我來要蠟燭,我可不能給他,要給了他這一次,以后他還有第二次,以后沒完了,這是很窮酸的家里,他就是愛占人便宜,想著想著,她就大聲的回一句說:「沒有!」

  結(jié)果這門外的男孩又繼續(xù)說:「姐姐,我媽媽就擔(dān)心妳家沒蠟燭,讓我給您送兩根來?!惯@個女子一聽,這心里一下就覺得很愧疚,這不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嗎?人家是跟妳送蠟燭的,不是來跟妳討蠟燭的,妳就想著別人來討妳便宜了,不愿意給人。這個女子幸虧有良心,能夠自己反省懺悔。從此以后,這個女子對自己這個鄰居家,一改原來的態(tài)度,原來看這家是怎么看怎么不順眼,怎么看怎么好像是壞人,不好的人,貪小便宜的人?,F(xiàn)在看,怎么看怎么順眼,怎么看覺得這一家挺好的,是好人。

  你看,這個小故事給我們很深的啟示,外面的人有沒有好壞?沒有好壞,看你用什么心來看。蕅益大師曾經(jīng)講過一句話,說「境緣無好丑,好丑在于心」。外面的境界,包括人事物,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告訴你,沒有什么好壞,好和壞就看你的心,你用什么心對待它。像這個女子,她原來用那個不好的心,猜疑人,看到別人就好像不是好人;現(xiàn)在把心念一轉(zhuǎn),對人家信任了,對人家感恩了,別人真的就變成好人了。所以你自己克己復(fù)禮為仁,你自己做一個仁人,那么天下就歸仁了。如果你還看到天下有人是不仁的,有事是不好的,那說明你這個心還不仁,還缺了一塊。如果是全部是仁的,那你看到天下都是歸仁。所以圣賢用的功夫,完全是反求諸己,絕不會向外,全都是用自己克己功夫。

  《朱子集注》里面又引「謝氏曰」,這是謝良佐,也是宋朝的大儒,「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這是講修行??思海朔约旱拿×?xí)氣,從哪克服起?從性偏的、難克的地方去克服。性偏的是什么?偏離自性的那個不好的習(xí)氣,譬如說貪心、瞋恚、愚癡、傲慢、猜疑、嫉妒等等這些意念,都偏離自性了,這都是煩惱,要克服。每個人煩惱不一樣,有的人譬如說貪心重,有的人瞋心重,喜歡發(fā)脾氣,有的人嫉妒心重,有的人傲慢心重,各人的煩惱不一樣,習(xí)氣不同,總要從自己最難克服的那個習(xí)氣上下手,從難克處克將去。所以自己要知道自己哪個習(xí)氣最重,從那里對治。就像人治病一樣,譬如說犯了很多病,總是先治那個最重的病,那個能要命的病要先治,把這個病治好了,其它病也就容易對治。所以要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而能夠認識自己的毛病,你就叫開悟了。開悟之后,悟后起修,你得真干,那就是對治自己的毛病習(xí)氣,不能縱容姑息。

  譬如說,有的同修跟我講,他問問題當(dāng)中問到,說自己淫欲心最重,怎么辦?那要對治。確實現(xiàn)在的社會污染很重,這個煩惱差不多人人皆有,輕重不同,往往這可能是最難克制的煩惱。為什么?這是生死之根,生生世世輪回,為什么輪回?根本原因就是淫欲?!秷A覺經(jīng)》上講的,「一切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你為什么會投胎?這一條為主。怎么克?從難克處克將去。對治的方法有很多,有的勤讀經(jīng)論格言,以砥礪自己的志向,立高遠的圣賢之志,立出離心,能夠降伏這個煩惱。有的深入因果的教理,研讀因果的書籍,像《太上感應(yīng)篇》、像《安士全書》?!栋彩咳珪防锩鎸iT有一本叫《欲?;乜瘛罚瑢iT是對治淫欲的。還有《壽康寶鑒》、《不可不可錄》,這些都是古大德編輯的戒淫寶書。讀這種書,從因果下手,真明白因果了,他也就不敢起這些惡念了。還有在佛法里面介紹不凈觀,觀身不凈,不管是什么人,男的、女的,丑的、美的,全都是臭皮囊,美就美在外表一層皮,里頭全是骯臟邋遢的東西。你修這種觀,就是認識這個真相,這本來是這樣的,只是我們有時候忘掉了,會被迷惑。修不凈觀,你修成功了,這個欲念也能夠克制住。另外,自己發(fā)愿立誓斷這個煩惱。我知道有人為了斷這個煩惱,刺血寫誓言,在佛菩薩面前立下毒誓,一定要戒這個煩惱。

  這些都是方法,都是什么?從難克處克將去,要把自己私欲克盡,仁才能夠顯現(xiàn)出來。你看,儒家都是這樣講的,朱子剛才我們讀到的,「私欲凈盡,天理流行」,「克盡己私,皆歸于禮,方始是仁」,你才有仁。所以儒家也講究真干,如果不是真干,不是真正對治煩惱,那你學(xué)的這些全都是搞學(xué)術(shù)了,你是搞儒學(xué),沒有真正學(xué)儒。我們學(xué)《論語》是學(xué)儒的,學(xué)儒是學(xué)什么?學(xué)孔子、學(xué)顏子、學(xué)圣學(xué)賢,今生做圣做賢,那得真刀真槍開干,絕不姑息縱容自己的煩惱習(xí)氣,那你才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仁人,首先你是要做一位勇者,勇猛無畏。勇猛不是對別人,是對自己的煩惱習(xí)氣,勇于克服。

  剛才我們談到,夫子對顏子的回答,告訴他一個總綱,「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是總綱,可以說這個是學(xué)儒修學(xué)的總綱領(lǐng)。顏子一聽,就能領(lǐng)會了,于是底下就問克己復(fù)禮的條目,『顏淵曰:請問其目』,這個綱領(lǐng)我們想要落實,請老師再細說一下,有幾個綱目?夫子就答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四條,這就是條目。怎么修行?很具體,告訴我們,凡是不合禮的現(xiàn)象,我們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合禮的聲音,不聽;不合禮的言辭,不說;一切不合禮的這些事,我們都不動。這個「動」字,不光是身和口,前面講不視、不聽,這是身業(yè),連視和聽都不去做了,當(dāng)然你就不會再去干那些非禮的事情?!肝鹧浴梗强跇I(yè);「勿動」,就是意業(yè)了,念頭都不能動。意念是主宰,意念正了,身和口自然就正了;意念歪了,身、口就會歪。我們心里有邪思,就往往會看那些邪的,聽那些邪的,甚至是做那些邪的,說那些邪的?,F(xiàn)在把它正過來,這是什么?意地上、根本上要正,所以「勿動」主要是指心。

  現(xiàn)在的社會可以說比古代任何的時代都要更污染,這污染主要就是因為媒體、網(wǎng)絡(luò),我們大家一說都能明白。你看電視里的節(jié)目,電影、電視連續(xù)劇,網(wǎng)絡(luò)上的那些內(nèi)容,確實有很多非禮的成分。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當(dāng)中,真的稍不留神,就會陷入非禮而不自知,等到自知了,可能就不能自拔了。所以在現(xiàn)代真的要提高警覺,高度的警覺,要比古人有更堅定的志向,更超人的毅力,更要好學(xué),天天不間斷的學(xué)習(xí)圣賢之教,這才能夠抵御污染,我們防御力、免疫力才能夠增強,不至于被病菌、病毒給染上。

  《朱子集注》里面解釋說,「非禮者,己之私也」,他著重講到自私自利?,F(xiàn)在也是舉世所倡導(dǎo)的,都是自私自利。你看這世間人,哪個不是口里就講著自己怎么得利?哪個心里不是想著名聞利養(yǎng)、想著五欲六塵的享受?所以我們恩師講得也很風(fēng)趣,說現(xiàn)在這世界由「二狼神」主宰了,什么是二狼神?兩個狼,一個是財狼,一個是色狼。二狼神主宰著世間,每個人在這兩個狼面前都得低頭。那根源在哪?自己私欲不能放下,做了自己私欲的奴隸,所以就會身口意造作非禮。

  現(xiàn)在要克制,所以底下說,「勿者,禁止之辭」,勿是不要、不可以,這是我們的戒律?!甘侨诵闹詾橹?,而勝私復(fù)禮之機也」。人心是主宰,這個主宰要正了,自自然然,你所視、所聽、所言、所動都正。所以「勝私復(fù)禮之機」,機是關(guān)鍵,關(guān)鍵就是克服私欲,以什么克服?以禮做標(biāo)準(zhǔn)?!杆絼?,則動容周旋無不中禮,而日用之間,莫非天理之流行矣」。這個私勝,就是你要是把自私自利克制住,你能勝過它,「則動容周旋無不中禮」。動容周旋,是講你日常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符合禮。這個是自然性德流露,不是刻意的。只要把障礙去除掉,這性德就會流出來,你就能夠無不合禮。一有了私欲,這就障礙了,性德就流不出來了。所以流出來了,日用之間,莫非天理流行。這個朱子講的,實際上跟佛家講的也很相似。

  最后,夫子跟顏回講了這四句之后,顏淵還有兩句話,『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這是結(jié)語、結(jié)束,也是表態(tài),顏回向老師表態(tài),說我雖然不聰敏,敏就是聰敏、敏捷,這是他的自謙。實際上他非常敏捷,一聽就懂,只是表面上好像非常的老實,而沒有什么疑惑。所以夫子曾經(jīng)說過顏回,叫「不違如愚」,老師跟他講什么話,他聽了馬上就去照做,一點問題都沒有,也不再說第二句話,所以表面上看好像是愚人,實際上他一點不愚,大智若愚。所以這里講「請事斯語」。請事斯語,意思就是依教奉行,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老實、聽話、真干。斯語是老師的話,事是什么?你真干、真去做,一點不打折扣,完完全全遵照老師的教誨落實。所以顏子有大成就,成為了夫子的傳人,最得意的門生,他也入圣流了。

  朱夫子解釋這段話是說,「事,如事事之事」,這是講的第一個事字是動詞,第二個事是名詞,就是做事,這個請事斯語,就是做,按老師的話去做?!刚埵滤拐Z,顏子默識其理,又自知其力有以勝之,故直以為己任而不疑也」。你看,這是老師最歡喜的地方,老師最喜歡什么學(xué)生?就像顏子這樣的學(xué)生。默識其理,這個識就是記住,默是他的心是安定的,一點不浮躁。有的同學(xué)聽老師教誨,老師講課的時候,他心浮氣躁,東張西望,干這干那,注意力不集中,這是什么?心浮氣躁的表現(xiàn),這就不是默了。默是什么?心安定的,他有這種戒定的功夫,老師一點他,他就能開悟,他智慧就現(xiàn)前。所以聽經(jīng)也是修戒定慧,你能夠?qū)W?,你不打其它妄想,更不做其它的小動作,這是戒。你心安定是定,戒定就能生慧。所以老師講的道理,他一下就能通達明了,這叫識其理。夫子曾經(jīng)講過,「默而識之」,顏子也是如此。他自己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到,可以勝任。所以「直以為己任」,把老師講到的為仁之道,做為自己的任務(wù);把天下歸仁,做為自己的使命。天下歸仁,就是現(xiàn)在我們講的和諧世界,顏子能做到,而且這個事不求人,只求自己,「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他一點不疑惑。

  我們問問自己,我們有沒有疑惑?我們對夫子講的這個話,能不能夠全盤接受?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能不能夠以為己任?古人講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天下到底是興還是亡,是和諧還是動亂,誰的責(zé)任?不是人的責(zé)任,自己的責(zé)任。這不是講得很清楚嗎?「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哪是人的事情呢!你這就能夠承當(dāng)。你能這樣承當(dāng),你才能夠有做圣做賢的資格,孔子才會給你講這番話。你有這分承當(dāng)了,你才會自己克己復(fù)禮,你才會努力去干,就像顏子聽到以后,不再說第二句了,就是「請事斯語矣」,老實、聽話、真干。他大志已立,而且又懂得修行該怎么下手,那還有什么問的?去干!

  我們?yōu)槭裁床荒苷娓?對道理還不能明了,還不能完全明白,還有疑惑,不能像顏子一樣,一點不懷疑,完全通達了。我們最大的疑惑是什么?就是懷疑,到底我為仁,天下能歸仁嗎?就懷疑這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這么大的事情,我一個人能夠辦得妥嗎?我有什么能力?我是多么渺小,我平民一個,我哪能做到這么大的事,和諧世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都干不了的事,我們能干嗎?你看,懷疑。所以你一懷疑,就不能真干。疑是最破壞我們的善根的,是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不能精進。顏回為什么他能精進?他沒有懷疑。

  為什么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為什么你自己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就歸仁了?告訴你實話,這個天下就是你自己,不是別人,你能明白嗎?你能明白了,你就能承當(dāng),就能夠說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話。夫子這里講得比較含蓄,這是對顏子上根人講的。那我們中下根人,說不定在理解上還有一點距離。那你要讀讀佛法,這就說得太明白了。所以佛經(jīng)有時候不得不讀,為什么?幫助我們理解《論語》。你看《華嚴(yán)經(jīng)》里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一切法,這是天下萬物,儒家講天下。現(xiàn)在我們眼光更大了,天下是地球還不夠,還有天上的,還有天外的,地球以外的,宇宙里面的一切星系、星云,哪來的?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誰的心、誰的識?我的心、我的識,不是人的心、人的識。

  我這個心是什么心?真心。真心人人本有,我的真心現(xiàn)出來的,我的識變的。識是什么?有妄想、有分別、有執(zhí)著,有這個念頭,這就變成識了。本來是唯心所現(xiàn)的萬物,現(xiàn)在因為有識,就把它變了,變成我們現(xiàn)在所見到的宇宙。識不離我們的心,心和識分不開的。你明白這個道理了,你就知道要使天下歸仁,說得更廣大一點,要使宇宙歸仁,怎么做?不用外求,只是反求諸己,修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識都歸到仁上,這天下就歸仁了,這叫做回歸自性?;貧w自性,就是克己復(fù)禮。所以這個「克」字,蕅益大師講應(yīng)該作能字講,這個有道理。為什么?這段話是對顏淵講的,這個能是什么?教顏子直下承當(dāng)。對顏子講就是對我們講,你能不能直下承當(dāng)?你要能,夫子這個話就是對你講的。所以能夠自己復(fù)禮,也就是你能回歸性德。你一回歸到自性上了,那整個宇宙都能和諧了,孔子所說的大同盛世立刻現(xiàn)前。不僅大同盛世,告訴諸位,極樂世界、華藏世界都立刻現(xiàn)前,全是你這一心變的,這是天下歸仁、宇宙歸仁。宇宙歸仁,那就是極樂世界。

  所以你看中峰禪師在《三時系念法事》里面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是什么意思?就是自己克己復(fù)禮為仁,阿彌陀佛就是仁,念佛就是念仁。你能念佛,一心念佛,就是克己復(fù)禮,回歸自性。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名號,所以你的心是阿彌陀佛,那你這個世界,「凈土即此方,此方即凈土」,就是極樂世界、就是凈土。《觀無量壽經(jīng)》里講的「心凈則佛土凈」,佛土是心變現(xiàn)的,你的心清凈了,佛土當(dāng)然就清凈。那現(xiàn)在為什么我們這世界這么多災(zāi)難?不凈,不清凈,為什么?我們的心不清凈,能怪誰?不清凈也是由己,而由人乎哉?那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清凈下來,把心從染污那里回頭,歸一到清凈上來,這個佛土就清凈了。

  那你會問,別人沒清凈,我清凈有什么用?世界還是這么多人口,就我一個人清凈了,別的人都不清凈,那我們世界就能清凈?能!你得相信。這里告訴你,「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一日是哪一日?不是昨日,不是明日,是今日,今日今時,就是當(dāng)下,你能克己復(fù)禮,看你能不能?你要不能,那沒話說。你要能,你的天下歸仁,你的天下就是凈土。別的人心不清凈,別的人在貪瞋癡慢,他的世界不歸仁,他的世界不是凈土是穢土,你的世界是凈土。你倆拖著手在一起走路,你活在凈土里面,他活在穢土里面,你明白這個道理嗎?

  那你說這個道理是這么講,能講得通,可是有事實根據(jù)嗎?我心清凈了,這天下就馬上變成凈土,真的嗎?真的。你看看經(jīng)中記載的,佛,釋迦牟尼佛天天在大樹下講經(jīng),坐在那個草編的蒲團上,弟子看他天天只有三衣一缽,只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你跟我們活在一起,沒見你活在凈土里頭。于是弟子們就請教世尊,說世尊你能不能夠示現(xiàn)一下你的凈土給我們看看?你是不是真在凈土里頭?我看您好像跟我一樣。釋迦牟尼佛很慈悲,弟子有請問,他一定會回答,他本來是盤著雙腿坐在草團上,他為了示現(xiàn),把一只腳搬到地上,一碰到地上一剎那,立刻這個當(dāng)時的境界全變成了琉璃世界,大地都是透明的,七寶而成的萬物,無比殊勝莊嚴(yán)。弟子們看到都傻眼了,釋迦牟尼佛就在這樣的凈土里面,大家明白了。然后釋迦牟尼佛把這腿又搬上來,又恢復(fù)了原狀,告訴大家,我跟你們手拉著手在一起,你們在穢土里頭,我是在凈土里面,為什么?兩個人心不一樣。一切法由心想生,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

  所以我們可不能抱怨,我們這環(huán)境這么惡劣、這么糟糕,又多災(zāi)難,旁邊的人對我也不友好,糟透了!你可不能怨天尤人,這是你自己心變現(xiàn)的,你是自作自受,你為什么不把你的心態(tài)轉(zhuǎn)過來?你得歸仁,你得學(xué)著看一切人都是好人,一切事都是好事,每一天都是好日子。你得學(xué)著怎么樣改你的心,然后慢慢、慢慢你的境界就會轉(zhuǎn)。你要改得快,境界就轉(zhuǎn)得快,等到你什么時候真正做到了克己復(fù)禮,你的天下真的就歸仁了,你試試看,真的??鬃釉谶@里沒騙你,釋迦牟尼佛在這里也不會騙你,都是告訴你真話,就看你肯不肯直下承當(dāng),能不能像顏子這樣請事斯語,依教奉行。

  我們底下來看蕅益大師批注。我們剛才講到,蕅益大師是在這一段經(jīng)文里面開悟的。二十歲的時候,他讀到這一章,他產(chǎn)生疑惑,這叫疑情,修禪的人重視疑情。為什么?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就不悟,他有疑情,這就是有開悟的機會。蕅益大師在那里苦心參究,廢寢忘餐三晝夜,三晝夜不吃不喝在那里參究。你看人家真正是下功夫,著力之深。所以忽然大悟,頓見孔顏心法,也就是他入了孔子、顏回的境界。他的批注是采用跟禪宗公案對比著來進行批注。

  禪宗我們看到公案里面,我們中國禪門的公案記載下來的一千七百則,其中有一則這樣的公案。這是在唐朝的時候,芙蓉山,這是在福建福州,芙蓉山有一位靈訓(xùn)禪師,他到歸宗智常禪師那里去參究,后來也開悟,成為他的法嗣。歸宗禪師對靈訓(xùn)禪師開示,靈訓(xùn)禪師就問,「如何是佛?」這個就是跟顏淵問仁,這一個性質(zhì),顏淵是孔子的法嗣,他問仁。這里說,「僧問和尚如何是佛」,僧就是靈訓(xùn)禪師,問和尚,和尚是他的老師。和尚是印度梵文,翻譯成中文叫做親教師,親自教誨你的老師叫和尚。和尚是很尊貴的稱呼,不是說剃了頭那就是和尚,那哪能夠稱為和尚?和尚是你自己最尊的一位導(dǎo)師,就像顏回尊孔子為和尚。

  靈訓(xùn)禪師問歸宗,如何是佛,就是什么是佛?這跟顏淵問仁一個道理。夫子回答顏淵,「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是什么?跟歸宗禪師的回答很相似。蕅益大師這里寫的,「和尚答曰:只你便是」。靈訓(xùn)問什么是佛?歸宗回答說,你就是,這就是克己復(fù)禮為仁??司褪悄?,你能做佛,你就是,不是別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佛是誰?佛就是自己,哪是別人?顏回聽到夫子這個開示,可貴在直下承當(dāng)。靈訓(xùn)禪師聽到歸宗禪師道一句,「只你便是」,他也是直下承當(dāng)。直下承當(dāng),立刻就見性成佛。見性成佛之后,完了怎么辦?「僧又問曰:如何保任?」見了性了,還不行,見性是開悟,開悟得起修。修什么?把自己的這些煩惱習(xí)氣修干凈,讓自己的自性全部的現(xiàn)前。就像我們看見了月亮,這時候月亮是初一的月亮,是小月牙,那還不是滿月,那得要修,一天一天的修,最后滿月了,十五就是滿月了。所以修是「如何保任」,這就是顏回問的「請問其目」,修行下手處,該怎么樣修行,請老師開個條目。夫子回答顏回是「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歸宗禪師回答,「和尚答曰:一翳在目,空華亂墜」。歸宗的回答也是,跟孔子回答這是異曲同工。你看,一翳在目,這個翳是障礙眼睛的,就好像我們講白內(nèi)障,障礙眼睛的東西在眼睛里,我們看到外面好像空華亂墜,看到那些花點。這些花點本來沒有,是什么?你一個錯覺,虛妄的。外面哪有花點?沒有花點,只是你現(xiàn)在有白內(nèi)障,你有東西在眼里。有時候,我們可以把手指摁在眼球上,摁一段時間一放開,看到外面花花的,好一段時間才能緩過來,就是這個空花亂墜。那是不是外面真的有空花?沒有,天空也沒降花,就是自己的錯覺,外面一切法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把它當(dāng)真了。當(dāng)真了,你就不能回歸自性。所以保任是什么?繼續(xù)放下,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zhí)著統(tǒng)統(tǒng)放下,這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個非禮是什么?有一絲毫妄想分別執(zhí)著,都不符合自性,那叫非禮。這和尚跟他這么一講,靈訓(xùn)禪師聽明白了,底下二話不說,真干去了,所以「僧禮拜」,這是靈訓(xùn)禪師聽到和尚的回答,禮拜而依教奉行。這跟顏回所說的,「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一個意思。開悟的人,那就真干、真修了。

  我們看蕅益大師批注,他的批注很長,談到非常的精彩,他說「克,能也。能自己復(fù)禮,即名為仁」。所以這個克字,蕅益大師主張是當(dāng)能字講,不當(dāng)克服那個意思講,這個說明什么?他接引的是上根人。對中下根人,我們當(dāng)克服講,這個容易理解,你克服自己的私欲,你就能回歸自性,慢慢的回歸。但是對顏子這種上根人,那就讓他直下承當(dāng),能自己復(fù)禮,就是能自己恢復(fù)自性,能自己作佛,這叫為仁。

  「一見仁體,則天下當(dāng)下消歸仁體,別無仁外之天下可得。猶云十方虛空,悉皆消殞,盡大地是個自己也,故曰由己」。這個解釋得太妙了!顏子在夫子言下大悟,見了仁體。仁的體,這個體是本體,本體就是宇宙的本體,宇宙是這個體所現(xiàn)的,就是《華嚴(yán)》所說的「唯心所現(xiàn)」,所以看得當(dāng)下,這天下,不僅是天下,整個宇宙都消歸仁體,就是消歸自性。就是他明了了,一切法由自性所生,不離自性,他見性了,一切法都通達。「別無仁外之天下可得」,這仁是仁體,就是自性,自性以外無一法可得,一切法都不離自性,哪有說自性以外還有天下?所以古德講「心外無法」,這心就是自性;又說「法外無心」,所以整個天下也就是仁體,無一法不是仁,事事皆仁,物物皆仁。這個才是真正的自己,我們的身體不是真正的自己。

  底下說,「猶云十方虛空,悉皆消殞」,十方虛空都盡了,為什么?就是個一心。所以禪宗大德說,「若人識得心,大地?zé)o寸土」,都消殞了,除了心以外,無一法可得,「盡大地是個自己也」,就是個自己,這個自己是什么?真心。所以說「為仁由己」,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己可不是這個身體,是自己自性?!赣杉?,正即克己。己字,不作兩解」。這個己,它這里沒有說兩個意思,就是說盡大地一個自己,只有一,沒有二,不作兩這個意思解。

  「夫子此語,分明將仁體和盤托出,單被上根,所以顏子頓開妙悟,只求一個入華屋之方便,故云請問其目」。孔子這句話點撥他,「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已經(jīng)把仁之體和盤托出,自性和盤托出。顏子開悟了、明白了,真的,除了自己以外,沒有天下,所以自己克己復(fù)禮,那天下當(dāng)然歸仁。這是對誰說的?上根人說的,不是接引中下根。接引中下根,要換個說法,就剛才我們前面說的,朱子、程子和一些先儒的批注,那都是接中下根人,不是孔子這里對顏子說的那個真實義。對中下根人說,你一天天很好的修養(yǎng)自己,慢慢你能感化天下,像周文王一樣,他用自己的德行使四十多個諸侯國都能歸順,天下歸仁,這個好理解,但不是夫子真實義。夫子這里是告訴顏子的,讓他是開悟的。所以「顏子頓開妙悟」,知道什么?整個宇宙就是個自己,是一不是二。這里講的仁體,跟《華嚴(yán)》里講的自性,就是一個意思。

  有了妙悟,得下手修行,所以顏子底下要請問其目,就是「求一個入華屋之方便」,你知道那個華屋就在眼前,我怎么入進去?求個方便,「請問其目」,就是求一個修行下手處?!改空哐勰?,譬如龍須點睛耳」。這個「請問其目」,目是當(dāng)眼目講,像畫龍點睛,最后點下來的,那是最傳神的。沒有最后畫龍點睛,那這個龍活不了,所以底下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夫子直示下手工夫」。所以儒家和佛家一樣,貴在修行。你光開悟不修行,那沒有用,那不是妙悟。悟了之后,肯定修行,那才是真正的悟。所以顏子能夠老實、真干,他真悟。

  夫子給他「直示下手工夫,正所謂流轉(zhuǎn)生死,安樂涅盤,惟汝六根,更非他物」。這是教他怎么下手,告訴他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這是從六根上下手。為什么?流轉(zhuǎn)生死的,或者是安樂涅盤的,生死跟涅盤是兩個相對的,凡人在流轉(zhuǎn)生死,在六道輪回;圣人,阿羅漢以上的,他們處在安樂涅盤。你在生死,還是在涅盤,「惟汝六根,更非他物」,全是你用六根的時候怎么個用法,不是其它的東西,就是你的六根。你要會用六根,怎么用?用根中之性。這《楞嚴(yán)經(jīng)》上講的,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不分別、不執(zhí)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時候你就回歸自性了,這叫用根中之性,而不用六根的六識,六識是分別執(zhí)著。所以全在你這六根上用功夫,沒有離開六根。

  底下說,「視聽言動,即六根之用,即是自己之事」。所以為仁由己,就是你自己,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你的視、你的聽、你的言,言是說話;動,身口意的動,六根就是動作。用六根的時候,你會用,你就是圣人;不會用,你就是凡夫,六道輪回。所以,「非教汝不視不聽不言不動,只要揀去非禮,便即是禮」,這個話講得太好了!圣人不是說教你不視、不聽、不言、不動,是教你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你還是可以去看,還是可以去聽,還是能說,還是能動,但是揀去非禮的,把那個非禮的剔除掉,那叫做復(fù)禮。禮,是本身的性德,你是剔除不了的;非禮,自性中沒有的,這個你能去除掉。去除那個本來沒有的,你就回歸到本來有的自性上了。所以當(dāng)我們六根接觸六塵,視、聽、言、動的時候,只要你能夠不分別、不執(zhí)著、不起心、不動念,那你就揀去非禮了。那個分別執(zhí)著、起心動念本來沒有,不是自性中有的,那叫不覺。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里面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有的就是這里講的禮,你當(dāng)然能夠復(fù)禮,可以恢復(fù);本無的,就是妄想分別執(zhí)著,那是不覺,不覺沒有,你就能夠去除。

  「禮復(fù),則仁體全矣」,等到你能夠復(fù)禮,就是你回歸性德了,仁之體自性圓滿現(xiàn)前了?!腹旁疲旱腥ヴ璺ǎ瑒e無與明法」。所以古大德講得好,只有個去翳的法門,翳就是障礙,擋住你眼睛看的那個障礙,你把那障礙去除掉,你就恢復(fù)光明了,你就能看到了。能看是你的本性,不是說現(xiàn)在你不能看了,還要怎么教你去能看。能看是你本來就能的,本有的能力,只要把障礙去掉了就行。所以不用再別求什么「與明法」,教你光明的那個法門,不需要教,你就去障而已?!附?jīng)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這是《楞嚴(yán)經(jīng)》上講的。富樓那尊者曾經(jīng)向釋迦牟尼佛請教,這個無明是怎么來的?我們現(xiàn)在有生死輪回,這因為無明造成的,那無明怎么來的?我們?nèi)绻麛嗔藷o明,將來還會不會又長一個無明?釋迦牟尼佛給他回答,很簡單,八個字,「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什么叫無明?無明的根本,就是你在知見上立知了,你看,說得很清楚。知見是你的視聽言動,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是知見,能知能見,這是你的本能,你的本有覺性,不可能說你不知不見。不知不見,那是愚癡,那是有障礙了。你還是能知能見,只是在知見的上面,不要再立個知。立什么知?妄想分別執(zhí)著都叫立知。

  譬如說,我們看到了這個放大鏡,看到了就看到了,不要起妄想分別執(zhí)著。什么叫妄想分別執(zhí)著?看到之后,動個念頭,我看到東西了,妄想;再轉(zhuǎn)增勝,這個東西叫放大鏡,分別,分別這是放大鏡;再增勝這個煩惱,這個放大鏡很好,我很想要,執(zhí)著。你看,妄想分別執(zhí)著,剎那間你就生起來了,這叫知見立知。圣人看到了放大鏡,看到就看到了,也沒有一個是放大鏡的念頭,更沒有說這是好放大鏡,我要它、我喜歡它,沒這些妄想分別執(zhí)著,只有凡夫才會生這些念頭,所以這叫無明本。那你說,他看到了不知道這是放大鏡嗎?他知道是放大鏡。他為什么說沒有這個放大鏡的分別執(zhí)著?這是你們有分別執(zhí)著,圣人就隨順你們的分別執(zhí)著,所以就叫它,你說它是放大鏡,我也就說它是放大鏡;你說它是好的放大鏡,我也說它是好的放大鏡,恒順眾生,隨喜功德而已。他自己呢?他自己始終沒有立知,沒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沒有無明,這就是圣人。所以「知見無見,斯即涅盤」,你看,講得很清楚,你不要立知,沒有什么見,你就是涅盤;你立了知見,你就是生死。

  所以「立知,即是非禮」,立知就是非禮。所以知見的當(dāng)下,你不要再立一個知見,那就是揀去非禮?!附裎鹨曃鹇犖鹧晕饎?,即是知見無見也」。所以夫子教我們,非禮的就勿視、勿聽、勿言、勿動,這就是教我們知見無見,就是教我們?nèi)∧P道?!复耸氯巳吮揪?,的確不由別人,只貴直下承當(dāng),有何利鈍可論?故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從此三月不違,進而未止,方名好學(xué)。豈曾子子思,所能及哉」?這是講顏回是利根,他知道這個事情人人本具,知見的功能人人本具,這是自性中本有的見聞覺知。只是你在見聞覺知的當(dāng)下,不要起妄想分別執(zhí)著,你就住于涅盤。涅盤是沒有煩惱,沒有生死了。你立了妄想分別執(zhí)著,你就立刻從涅盤掉到了生死輪回當(dāng)中,都是自己的事情,「的確不由別人,只貴直下承當(dāng)」,你能不能承當(dāng)?所謂承當(dāng),就是你能夠知見無見,不要立知見。這里面沒什么利根、鈍根的區(qū)別,只要你肯做,你能自己復(fù)禮,你能為仁,你就能做到。

  所以顏子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你看,管他利鈍,管他是不是聰敏,只要你請事斯語就行,你要依教奉行就行,學(xué)著斷妄想分別執(zhí)著。先從執(zhí)著斷起容易,一下子斷不了三個,先斷最粗的那一個。所以「從此三月不違」,這是顏回,孔子贊嘆他,「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沒有違背仁,就是三個月都是克己復(fù)禮為仁。三個月以后,那更是了,孔子觀察他三個月,對他的贊嘆,就好像佛門里九旬,九十天用功。夫子給他鑒定。「進而未止」,不斷的進步,這叫好學(xué),斬除一切自己的習(xí)氣,最后完全成了一個圣人?!肛M曾子子思,所能及哉」?曾子雖然作過《大學(xué)》,子思作《中庸》,但是他們對顏子來講還差一等,還沒有能得到孔子的心傳,所以他不能及,達不到顏子的境界。

  這段話我們就全部講解圓滿了,希望從這里我們要悟入,真正要和諧世界,乃至和諧宇宙,那全是自己的事情,只貴自己肯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zhí)著,你就入境界。

  【評析】

  “克己復(fù)禮為仁”,這是孔子關(guān)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里,孔子以禮來規(guī)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chǔ),以仁來維護。仁是內(nèi)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jié)合。這里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克己,二是復(fù)禮??思簭?fù)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自覺地遵守禮的規(guī)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貫穿于《論語》一書的始終。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xué)夢 duncanbcholidayhome.com]

  克己復(fù)禮:克己,克制自己。復(fù)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的要求。

  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

  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

  事:從事,照著去做。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xué)經(jīng)典推薦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xué)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zé)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xué)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