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xué)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wǎng)絡(luò) [挑錯/完善]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關(guān)鍵詞:論語,雍也第六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這一章是子貢向老師請教仁的道理。夫子講仁講得最多。仁是圣賢的境界,夫子一生都在努力踐行的這個境界,那么子貢當然他也很愿意去把仁能學(xué)到。但是要做到仁之前,道理首先要弄清楚。道理搞明白了,我們才知道如何來下手。這一章是告訴我們下手之處,如何行仁,怎么下手。所以這一章非常的重要。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教我們?nèi)绾涡腥剩沁@一章可以說是核心。

  『子貢曰』,這是子貢,孔子的弟子,他向夫子請教?!喝缬胁┦┯诿瘢軡?,何如?』這是向夫子請問,如果能夠「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這個算如何?『可謂仁乎』,這算不算是仁了?我們先看《雪公講要》里面說的,「子貢問孔子,如有廣施恩惠于民,而又能濟眾于患難者,何如,是可謂仁乎?」這是把子貢的這個話翻譯出來。子貢問「如果有廣施恩惠于民」,「施」是布施,這個布施是廣施,這個「廣」不僅是事上是非常的廣博,心上也是廣大的。如何能夠做到心上廣大?沒有分別,這叫廣施。我們在布施恩惠給人的時候,不會分別這個人他是貴賤,還是貧富,還是你喜歡他,還是厭惡他,統(tǒng)統(tǒng)沒有這些分別,平等普施,普遍的來布施,這叫廣施。有分別有執(zhí)著,這個心就小了,狹小就不叫廣,廣是沒有分別、沒有執(zhí)著。那么說施與、給人的是恩惠,就是真正利益人群,、利益大眾。這個「民」是講人,人民。

  底下「而又能濟眾」,這個「眾」就比民又更廣了,在對象上來講這也是廣施。眾是眾生,眾生的意義比民要更大了。民只是人道,眾生是六道,甚至是十法界,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都要布施他?,F(xiàn)在科學(xué)家用數(shù)學(xué)的方法,給我們證明宇宙里面至少十個維次空間,那每個空間里頭應(yīng)該都會有生命,只是我們四維空間里面的生命看不到其它維次的空間,但是不能夠否定他們的存在。這個「濟眾」,濟就是救濟、幫助這個意思。眾生處于患難當中,我們發(fā)這個愿去普濟,幫助他們解脫患難。前面說廣施恩惠于民叫仁民,又能濟眾于患難這叫愛物,孟子所謂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要做到這樣的廣施、普濟,從哪下手?親親。親親就是先對自己的父母要孝敬,這個是你愛心的原點。你要對你父母沒有愛心,你怎么可能仁民、愛物?所以這個廣施恩惠于民和普濟眾生于患難,這都是什么?你的孝心的推展而已。這個孝心是真的,為什么?因為你對你父母是真的,所以你對人民、對眾生那個愛心也是真的。那是一個心,只是從一家擴展到一天下、一個宇宙。這個廣施是你的心量隨著增大,不再是對一家、一國而已,而是什么?一天下和整個宇宙,包括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你都能夠用這樣的孝心來敬他們、愛他們、幫助他們、照顧他們,這個叫「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整個宇宙沒有一個眾生遺漏的。

  你看看,儒家這個境界也是相當之廣博的,子貢問的問題也是相當有水平的。一般人只理解到「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只是對一天下而已,那是小了。一天下就是我們講一個地球,那個并不大,心量不算很大,宇宙里面這個地球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星球。我們老師講課里面還給大家看了這么一個片子,這是我們的地球,很小,這是從外層空間拍下來地球的景色。再要遠一點,這地球是這個樣子的,這是我們生活的家園。那如果你再要從更遠的地方去拍,這個相片一下子沒有了,從外層空間看我們的家園,這一天下就是那么一點點而已。如果是我們只看到一天下,這個心量也不是很大。所以心量要擴展到整個宇宙,其它的星球也一樣有眾生、有生命。有形的生命、無形的生命統(tǒng)統(tǒng)都要普濟,你這個仁者的仁才做到圓滿。子貢問出這樣的問題,說能夠這樣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是可謂為仁乎?」做到這樣如何,算不算是仁?

  我們來看雪公底下所講的,「本國民眾待施待濟既多,尚有各國民眾,此世界外,又有他世界,推之無窮,而貨財有限,博施救濟,孰能周遍」?所以這個境界之高廣,我們怎么能夠達得到?這里就舉出來了,我們要博施于民,先要從本國開始。你看我們國家二00八年五月汶川大地震,今年又有青海玉樹地震,還有干旱的地區(qū),還有發(fā)洪水的地方,這很多的災(zāi)難,這些民眾都等待我們的施與,等待我們的救濟。即使是他們現(xiàn)在沒有災(zāi)難,但是可能他們也生活在煩惱的、痛苦的境界當中。如果他不明白圣賢之道,處理問題他沒有智慧,他就會煩惱,。那煩惱也屬于患難,也需要我們?nèi)ゾ葷?,這么多。

  一般來講,這個施,布施的施,一般來說有三種,所謂是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用你的錢財,、用物質(zhì)去供養(yǎng)??吹秸l需要吃飯,你去布施飯;需要衣服穿,你布施衣服;需要錢,你布施錢;需要什么你布施什么,這是財布施。另外,第二個是法布施,布施法是你將真相、真理跟別人說清楚,讓他能夠聽了法之后,他明理了;明了理,就解脫煩惱了,就知道該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了。像我們推動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這就是法施,布施的是法、正法。還有是無畏施,就是讓眾生解脫畏懼、解脫憂患。他要是痛苦,你給他以安慰;他要是有苦惱,你幫助他解決問題,他就解脫了,這都是無畏施;他有恐懼、有畏懼,你讓他能夠安心,這都是無畏施。譬如說,如果有人怕黑,不敢走夜路,你陪他走一程,這就是無畏施。這是對人而言,還有對一切動物、一切眾生也包括在內(nèi),我們不吃眾生肉,這是無畏施。能夠放生,看到人家宰殺生命,我們?nèi)シ派?,我們能夠把眾生從刀口下解脫出來,這也是無畏施。

  所以布施是三種布施,這是講的大類。每一種里面都是無量無邊的,這是博施、廣施。三種布施里面,哪一種最為殊勝?法施。因為人聽了正法之后,他能覺悟。覺悟了,有智慧了,那么他就能夠知道該怎么過日子,怎么做人,怎么過上幸福美滿的人生,怎么得到快樂。這是法給他帶來的利益,這個金錢都買不到的。金錢只能夠滿足暫時的要求,但是他聽了法之后,、聽了圣賢教育之后,他能改變他的人生觀,從此以后,他能夠真正解脫煩惱了,解脫煩惱也是無畏。而且不僅這一生他得到利益了,那生生世世都得到利益。

  人決定不是就這一世,孔子都承認人有輪回的。你看孔子他提倡祭祀祖先,《孝經(jīng)》里面講的,「春秋祭祀」,「以鬼享之」,當我們在春秋祭祀的時候,祖先的魂就來享受我們的祭祀。這個鬼就是祖先的魂,他的神識他來。如果沒有鬼,、沒有祖先這些靈魂,那《孝經(jīng)》就不會這樣講了,證明什么?人不是死了之后就沒有了,真有,還有來世。我們學(xué)了法,明白道理了,不僅這一生得利,這個人生觀、世界觀跟著你的神識到下一生,它不中斷,這叫慧命。身命是有一定的時期的,這人生七十古來稀,你七十歲,你斷氣了,你走了,你生命就此完結(jié),可是慧命是永恒的。所以法施的功德比財施要大,財施只能夠養(yǎng)活他的身命,法施是滋養(yǎng)他的慧命,所以法施比財施殊勝。

  法施里頭必定含有財施,也必定含有無畏施。譬如說,你跟人講法,那你就得備課,你得花這個時間,、花這個精力,用你的身體去做這項事情,用你的腦力、體力去工作。你的腦力、體力的布施,那就是財施,這個財叫內(nèi)財,它不是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nèi)財是你的體力、你的精神,這個布施比布施外財又更加的難得可貴,這里面含有財施。當然如果你不講課,你不跟人講法,但是你送一個光盤給人家,「這是《弟子規(guī)》,你們回去好好聽聽;這是《論語》,你們回去好好聽聽」。不用你自己講,但是你送了光盤,向人推薦,這光盤也是你自己掏錢請來的,這也是財施,那也是法施,而且你還不用自己去備課、去講,不累,直接送光盤,這個聰明。你看這里頭有財施、有法施。他聽了這個光盤,或者讀了你這本書,他就能夠解脫煩惱了,他苦惱沒有了,這就無畏施。

  所以我們真學(xué)會了,我們就應(yīng)該懂得時時處處留這個心,這叫廣施恩惠,可以說這種恩惠是給人民最大的恩惠。所以有的同仁確實很有智慧,他們專門做光盤流通,或者是整理書籍,把它整理成文字,然后印刷去贈送給別人,這就是你的法施,這里面也含有你的內(nèi)財、外財布施,也有無畏布施的效果。

  我們知道布施是因,果報是什么?你如果財施,你得到的是財富;法施,你得到的是聰明智慧;無畏施,你得到的是健康長壽;,如是因得如是果?!?a href='http://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zhouyi/' target='_blank'>易經(jīng)》孔子說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積善就體現(xiàn)在你能夠廣施恩惠,這是積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慶就是福,這個余福是給你的子孫的,子孫享著你的余福,那你自己的本福是你自己享。所以你看孔子講的這個很有味道,他說積善之家,這家是指你的家族享受你的余福。那講到余??隙ㄓ斜靖?,本比余要更大,本是你自己享的,自己享受。那你人都不在了,在哪享受?你還有來世,你有輪回,你下輩子能享受。那么如果作惡,子孫所遭受的是余殃,本殃是自己遭受,下一輩子得受苦了。有六道,三惡道是受苦的,地獄、餓鬼、畜生是受苦的。

  說老實話,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他們真正是在大患難當中,你怎么樣去救濟他們,?這里面最重要的不是財施,是法施。要知道他為什么會墮落到惡道里面?因為他的心惡,如是惡因招感的如是惡果,真正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他一念貪心起來了,這個心變現(xiàn)的是餓鬼道;一念瞋恚心起來了,他變現(xiàn)了地獄道;一念愚癡心起來了,變現(xiàn)的是畜生道。三惡道是自己心變現(xiàn)的,就好像人作夢一樣,你墮了三惡道是等于做惡夢了,惡夢是誰造的?還不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作夢的心變現(xiàn)的。所以要改變惡道這個環(huán)境,那得先改變你自己的心。怎么改?必須通過教育,法布施。把那些患難眾生的心,通過教育把它扭轉(zhuǎn)過來,改惡遷善。他惡心變成善心了,這三惡道就沒有了,就變成三善道了,這是真正的濟眾于患難。

  所以講到布施,這里頭的事相、道理那是無限的深廣。在對象上來講,不僅是本國民眾要布施,還有各國民眾,還有此世界的之外還有他世界,這世界是什么?星球。這個星球以外還有其它星球,也有生命,這虛空當中不同維次空間都有生命,推之無窮。所以你看子貢問的這個問題十分廣大,那我們怎么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我們的貨財有限。子貢他是一位大富之人,錢財很多,當然他也是一位喜歡布施的人。如果他不喜歡布施,說老實話他不可能有這樣的錢財。財布施是因,財富是果報,他這一生有這么大的財富,前生施財施得多,所以他這一生還有這樣的習(xí)氣,很喜歡布施。所以他觀念當中以為仁就是以財布施為主,博施于民。但是財有限,博施救濟又怎么能周遍?說這個境界太深、太廣,那我們這么點財富怎么可能都照顧得了。?

  底下《雪公講要》又說,「雖然,仁不可不學(xué),善事不可不作」,雖然這個境界很深廣,但是還是要學(xué)仁,還是要做善事,就是要盡量的去行布施??墒亲迂晢栠@是不是仁?我們看孔子講『何事于仁,必也圣乎』,真正做到了像我們剛才所講到的那種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包括此世界和他世界一切眾生,你都能夠普施、廣濟,那何止是仁?「何事于仁」,就是何止是仁,「必也圣乎」,你一定能夠成大圣人,你要能做到真正的博施,你就是大圣人。不僅是財施,、法施、無畏施你都能夠圓圓滿滿的做到這些,那你就是大圣人。大圣人連堯舜都做不到,『堯舜其猶病諸』,以此為病,「諸」就是之于,堯舜其猶病之于,就是以此為病了,做不到。做不到是不是就不做?不行,還得做。仁要學(xué),善事要做,博施我們也要去行,但是要有方法。

  雪公在這里講到,「故結(jié)示學(xué)仁之方」??鬃又v到了「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那不是讓子貢打退堂鼓的,而是告訴他下面那個重要的開示。這個是結(jié)示,結(jié)是末后,、結(jié)尾,給他開示出學(xué)仁之方,方是方法,我們怎么樣學(xué)仁,用什么方法學(xué)。「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學(xué)仁的方法。太廣博的境界你找不到入手處,這就是入手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噶ⅰ梗堑谝粚泳辰?。立,它的意思實際上也是相當深廣的,立什么?首先我們要立志,這里底下講的「己欲立者」,我們己欲立,立什么?「自己先志于道?!?,自己志于道,就是立志成圣人,這是志于道。然后要立人,幫助別人也志于道,這是第一步。但是立又不光是立志,還包括你要力行,立定了志向,你得力行,所以志于道了,「再據(jù)于德,再依于仁」。下一篇《論語》我們會講到這一章,「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四條,道、德、仁、藝,這藝是藝術(shù)的藝,技藝的藝,雪公說是整個圣賢的修學(xué)總綱領(lǐng),總綱。

  這個「據(jù)于德」,據(jù)是依據(jù)?!钢居诘馈沟牡朗菬o形無相,不可名,甚至是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老子講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無形,生養(yǎng)萬物。這個道,實際上它已經(jīng)指的是宇宙的本體,我們要回歸到宇宙本體上,這就作做圣人了。跟宇宙合而為一,這是我們的志向。為什么要學(xué)圣、學(xué)賢?這是我們最高目標。道確實很難描述,因為它無形無相,可是它又無所不在,那我們從哪里去體會道?從德上體會道,道德道德,所以要據(jù)于德,這依據(jù)的是德。德是有相,一般我們講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有相,你可以感知的。道,你是感知不了,說老實話它是超越語言,甚至超越思惟。你思惟都不能達得到,那你只能是思惟德,可以。你能修德,這就是順道,你始終就能夠歸于道,德很重要。

  還要「依于仁」,依也是依據(jù),仁的心,我們的存心是什么,我們不能沒有思想。如果到?jīng)]有思想了,那是什么?那你就歸于道了。這個沒有思想不是說什么都不知道、麻木,一個木頭似的,不是。是你有充分的見聞覺知的功能、圓圓滿滿的功能,宇宙任何一處的地方、任何的眾生,有任何的波動現(xiàn)象,你立刻感知到,你是跟宇宙合而為一的。但是你自己沒有妄想,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沒有思、沒有想。但是我們現(xiàn)在是凡人做不到這一點。做不到,依于仁,思想要講求仁愛。仁是什么?仁者愛人,人都愛自己,不愛別人,現(xiàn)在叫你愛別人,愛人如己,這叫「依于仁」。

  所以這是什么?幫助我們學(xué)圣學(xué)賢,這是己欲立。「己如是立,亦如是立人」,你這樣立了,就你能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那你也要幫助別人也如此做去,這叫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達的境界就比立的境界高了?!噶⒑髣t言達,達者通達」,你通達了,已經(jīng)有成果了,你已經(jīng)可以說是圓滿了,那叫達,通達無礙。通達到哪?通達到自性,通達到道,這達道,那么你就成圣。我們做為仁者,仁者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個欲是說明什么?我們有這樣的欲望,我們有這樣的愿望,可能現(xiàn)在我們還沒有真正做得到,但是要有這個愿望,而且已經(jīng)在力行。雖然沒成功,但是已經(jīng)有這樣的一個志向,這是「欲」的意思。如果沒有這個愿望,不能叫仁者。有這個愿望了,你才能稱為仁者。而且你這個愿望是真的,不是假的。真的是什么?你付諸于行動,真干,你真的在立,而且一點一點的在通達。

  底下又說「舉凡天地人三才之道,以至六藝百工,皆須求其通達」。剛才講到的「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底下還有一句「游于藝」,藝就是六藝百工,這些我們都要通達。不僅通達六藝百工,還有前面的「舉凡天地人三才之道」,你都要通達。換句話說你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這才叫達,就是你已經(jīng)成了圣果了。這能嗎?能。因為我們每個人自性當中,本來具有這些德能,它是本自具足的,不是說靠你學(xué)而學(xué)到的。要學(xué),你學(xué)這么多你怎么能學(xué)得來,學(xué)不來。它本來具足,現(xiàn)在只是被障礙住了。什么東西障礙?自私自利障礙了,、煩惱障礙了,、分別執(zhí)著障礙了,、起心動念障礙了,這些東西都障礙了自性,使自性的這些圓滿的德能不能顯現(xiàn)。所以真正學(xué)問沒有別的,去障礙而已。不是讓你真正從外面增加點什么,你把障礙去除掉了就行。這些德能、能力圓滿恢復(fù),你就通達了。那只有圣人才能夠做得到,因為圣人他把所有障礙都去干凈了,真正自性圓滿的德能現(xiàn)前,所以「游于藝」他也做圓滿了。

  「己欲通達,亦教他人通達」,我們知道有這樣的境界,不能說這個境界是圣人的境界,我做不到,不想做了,那不行,你還要欲通達。雖然很難,很高遠,但是一定有這個愿望,而且相信自己一定有一天能夠做到。為什么?因為你本來具有的,這才是你本來面目。如果你本來沒有,像你這樣做,你很難,那我也承認可能你也做不到。但你現(xiàn)在是本來是這樣的,讓你恢復(fù)你本來的面目,這有何難?這是求自己的事情,不是求別人。關(guān)鍵是你肯不肯做,你有沒有這個欲望要做。那仁者是有這個欲望,己欲達而達人,不僅對自己有這樣的愿望,要恢復(fù)自己自性圓滿的德能,而且還要教別人也這么做,鼓勵別人也這么做,讓別人也有一天圓滿的恢復(fù)他自性本具的德能,這才是仁者。雖然他沒有成功,但是他已經(jīng)有了堅定的志向,而且在努力的做當中。

  所以「自己與人既立既達,博濟之事自能為矣」,這樣他能夠既立既達,「既」就是你已經(jīng)做到了,成功了,立、達都成功了之后,「博濟之事自能為矣」,「自」是自然,自然你就能做到了。為什么?博濟的事情也是你本來具有的德能,自性中本具。所以你只要能夠立、達,你成就圣人的境界,你就自然做到了。子貢問是從果上問,我怎么做到博濟?孔子給他講的是從因上講,教你為仁之方,那方法是這樣的。

  那我們來看《朱子集注》當中對這一段的解釋。他講到『能近取譬』,「譬,喻也」,譬比喻;「方,術(shù)也」?!喝手健唬骄褪侨手g(shù),就是你這個方法、這個技術(shù)?!附≈T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猶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則恕之事而仁之術(shù)也。于此勉焉,則有以勝其人欲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惯@個「能近取譬」,朱子在這里講到,是什么意思?近取諸身,諸是之于的合音。近,最近的就是自己的身,遠的別人、他人,從自己身下手。我要有這個所欲,就是己欲立,然后譬之他人,當然你想到自己欲立,別人也欲立;自己欲達,別人也應(yīng)該欲達。己所欲也要施于人,己所不欲就勿施于人。所以這里講到的是自己既然有這樣的志愿,也應(yīng)該同樣使他人有這樣的志愿。

  「知其所欲亦猶是也」,「其」是他人,也知道他人所欲的也跟我一樣。然后推自己的所欲以及于人,推己及人,這叫恕,、恕道。恕之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己所欲施于人,這叫恕。想到自己必定想到別人。所以「恕之事而仁之術(shù)也」,這就是仁的方法。從哪下手?從恕道下手,這個恕道就是推己及人,這是為仁的方法?!赣诖嗣阊伞?,我們從這里努力的去力行。,「則有以勝其人欲之私」,就有一天我們就可以戰(zhàn)勝我們?nèi)擞?,就是把自私自利放下了,、把五欲六塵這個貪著放下。有人欲、有自私,這天理就難以住腳了。能夠勝人欲,放下自私就能「全其天理之公」。天理是為公,大公無私。為什么?宇宙本來就是一體的,所以大公無私是真理。你在這一體當中割裂出一個這是我的,那是你的,產(chǎn)生自私自利,那不符合天理,不符合宇宙的真相,你跟宇宙的真理是背道而馳。所以一定要放下自己自私自利,你才能夠證悟宇宙的真理、天理。所以最重要的戰(zhàn)勝自己的人欲,自己的自私,這就是《大學(xué)》講的格物。這是下手處,否則仁的境界做不到,你有私,你永遠做不到仁。

  那么底下朱子又引程子的話,「程子曰:醫(yī)書以手足痿痹痹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德為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自與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眾,乃圣人之功用。仁至難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挥钊缡怯^仁,可以得仁之體」。程子說這番話也是相當有水平,不愧是大家之言。他舉的一個譬比喻,是醫(yī)書上講到手足痿痹痹,就是手足麻痹痹,可能中風(fēng)了,、偏癱了,手足不能動彈了,、不能控制了,這醫(yī)書上講這屬于不仁,麻木不仁,手腳麻木就不仁了。這個說法「最善名狀」,很容易讓我們體會意思,什么叫仁?從手足麻痹痹我們就能夠體會仁的道理。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仁就是一體。你看人字旁一個二字,就是二人,二人在一起叫仁。這二人,一個是我;第二個,凡是不屬于我的,就是他;,自他不二,這叫仁。自他是什么?自己跟天地萬物那是一體的,這叫仁。所以天地萬物「莫非己也」,全都是一個自己,沒有說自己以外還有一物,沒有了。整個天下,實際上程子講天下、天地萬物都是說得不夠大,應(yīng)該說是宇宙萬物就對了,不同的星球,、不同的星系?,F(xiàn)在我們科學(xué)家能夠觀測到的宇宙,最遠是二百億光年,這也不大了,二百億光年以外也包括在內(nèi),沒有遺漏的,全是一個自己,那就是自己,那就是我。這是真我,這才是仁的境界,不二了。所以這宇宙當中萬物都好像是人體上的細胞一樣,無量無邊的細胞,全是組成一個自己。

  你能夠認到這個道理了,「認得為己,何所不至?」你要知道那全是一個自己,宇宙沒有一個地方你不能夠感通。無所不至,是你沒有到不到的地方。這個到是什么到?你的感覺到了,你的見聞覺知的功能到了,沒有不到的地方。如果不到,那就是還是仁沒做到圓滿?!溉舨粚偌?,自與己不相干」,如果你把它割裂了,本來整個宇宙是一個自己,那你把它割裂,這部分不是我,那部分才是我,那你只能感知屬于我的那部分,不屬于我的那部分就感覺不到了,跟自己不相干了,這是自然是這樣的,全是你那個觀念。你要放下自私自利的觀念之后,你看整個宇宙是自己,自然什么東西都跟你相關(guān),沒有不相干的。你說火星上有生命,他跟我相關(guān)嗎?跟我相關(guān),太相關(guān)了,是一體的。他有患難,他有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也要博施濟眾,不能分遠近。你譬如說我這身體,近的,我的心臟有毛病了,我能感受到了;遠的,最遠的,最底下腳趾頭要有毛病了,那我也能感知,跟我是一體,我也要去幫助它解決患難,要治療它。

  所以中醫(yī)講的用身體做比喻這個講得很好,不管是哪里的部位,、哪里的細胞都是跟你一體。假如你要是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了,那你叫做麻痹痹了,麻木就不仁了?!溉缡肿阒蝗?,氣已不貫,皆不屬己」,你如果手足麻痹痹了,偏癱了,動不了了,沒有感覺了,這叫不仁。這是什么?你的氣貫不到那,中醫(yī)講的氣,你的氣貫通到那里,你就能感覺到,;貫通不到那里,那你就感通不到。說老實話,感通不到的那部分就不屬于你。所以是什么?通過這個比喻我們就了解,了真正要達到仁的境界,、達到圓滿,那必定是你自性的德能全面恢復(fù),。就是你是個健康人,你手足也不麻痹痹,你能感覺到宇宙當中每一個角落任何眾生的他們的疾苦,、他們的需要,然后你也能夠幫助他們,否則那你沒有達到真正的圣人的境界。為什么?你還有那部分、那個角落的眾生,屬于你感覺麻木的那個體位、那個部位,那還是不仁,跟手足之不仁是一個道理。

  「故博施濟眾,乃圣人之功用」,所以到了這樣的境界,你就是圣人了。你能夠這樣博施濟眾,整個宇宙法界任何眾生,沒有說幫助不了的,、沒有說感通不了的,這是圣人的大功用。所以「仁至難言」,這個仁要講起來境界太廣博了,、太深遠了,不容易講,。所以孔子在這里只是跟子貢這樣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因為什么?子貢到不了這個境界,說了子貢也未必能夠聽得懂,這是圣人果地上的境界,可能只有顏回能夠承當這樣的境界,子貢不行。所以孔子只跟他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先立志,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你好好的去力行,你這么做,也幫助別人這么做,。你要先要有個欲,、有個愿,有立志,而且你要真干,這樣子貢聽起來他能夠受用,很實在,從這下手。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是什么?我這一身,近于自身,我要想這么做,也希望別人也這么做。這個「譬」是以自己譬比喻人,既然自己想這么做,別人也應(yīng)該是這么做的,所以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這就是仁之方,這是學(xué)仁的下手處。「欲令如是觀仁,可以得仁之體」,這是孔子想讓子貢如是觀仁,這樣去觀察仁的這種境界,、這種因果,、這種方法,那么領(lǐng)會得仁之體,這個體是本體。仁這個境界確實不容易理解,你要得到它的本體,確實沒有基礎(chǔ)他都領(lǐng)會不了。子貢是能領(lǐng)會,所以孔子跟他這樣講。仁之體是什么?就是自性。你證得自性,性德圓滿現(xiàn)前了,你才能真正做到仁。

  仁之體就是自性,仁之相?那就是這里講的民、眾,博施于民的民,而能濟眾的眾,就是宇宙一切眾生。眾生包括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什么叫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的現(xiàn)象,這叫眾生。不一定是指有感情、有生命的那種才叫眾生。山河大地、花草樹木它都是眾緣和合,各種因緣、條件合起來的,它就是眾生。也就是宇宙一切現(xiàn)象都是屬于仁之相,廣博無際。仁之用?用,大用無方。廣施于民而能濟眾這就是用,博施濟眾這就是用,是性德起用,這是一個用,那還有其余。

  雪公還有一段話講到,「立達皆非易事,要在能近取譬」。這是又補充剛才《集注》里面講到的,還沒有完全講透。雪公在這里講要立、要達,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不是一種容易事,關(guān)鍵在于能近取譬。這里的「能近取譬」跟程子和朱子所說的有一些意思上的差別。程子、朱子所說的「能近取譬」是推己及人,由自己推到別人,這叫「能近取譬」。雪公這里補充的是由近及遠?!溉纭?a href='http://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liji/' target='_blank'>禮記·中庸》」里面說的,「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什么是仁?仁人就是講人、人民那個人,而做人親親為大。親親就是孝敬父母親,第一個親是動詞,第二個親是名詞。孝敬父母這是最根本的,、最首要的,這叫大?!墩撜Z·學(xué)而篇》里面就講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是為仁的根本。《孟子·梁惠王篇》說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的老是尊敬,、是孝敬。第一個老字是動詞,吾老是我的老人,、我的父母,孝敬我的父母以推及別人的父母,天下一切的父母?!赣孜嵊住梗谝粋€幼是動詞,就是愛護,;第二個幼是名詞,兒女。愛護我的兒女以推及別人的兒女,愛天下兒女?!复私杂山斑h以行仁」,這是講的由近及遠。所以「能近取譬」是由近及遠的意思。

  「子罕顏淵喟嘆」,這「子罕篇」里面顏回長嘆,嘆什么?「『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患词悄芙∑?。顏回贊嘆自己的老師是循循然善誘人,循循善誘,很會教人?!覆┪乙晕摹?,學(xué)文就是研究如何成圣成賢,這個學(xué)習(xí)要深入、廣博,多研究、多了解,你才不會迷惑。知道的要廣博,但是「約我以禮」,約這個是簡約,禮是你去實行的。你要真正實行、要踐行圣賢之道,你只能夠依一門,這是簡約。所謂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是你真正去力行,不能夠?qū)W兩門,學(xué)兩門這心力就分散了。所以博學(xué)是你要懂得多,但是你真正選擇一個門路,一門深入下去,直達自性,你就能夠成圣成賢。這是顏回總結(jié)出來的,這個也是「能近取譬」。

  「學(xué)仁難,學(xué)禮則近仁」,學(xué)仁是很難的,學(xué)禮比較容易了。為什么?禮,它有條文,約我以禮。學(xué)仁先從學(xué)禮開始,這叫「能近取譬」。因為禮就近仁,「近仁則近德,近德則近道」。你看道、德、仁、禮,從禮學(xué),從禮入手容易。你能夠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所以從禮下手。那么如何克己復(fù)禮?夫子教顏回,那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勿」,你看這是很簡約。你真干,真按照這「四勿」干一輩子,那你也就能達到仁了。所以行門方面是愈簡單愈好,愈專一愈好。我們的解門,我們的學(xué)文方面是要廣博,博學(xué)之、審問之、明辨之,后面篤行之,篤行是一門深入?!腹试唬嚎芍^仁之方也已」,這就是仁的方法。總結(jié)起來就是由近及遠,、由自及他,、由易及難,這就是仁之方。這是夫子教給子貢的一條能夠可操作的道路,要不子貢無從下手,所以確實夫子是循循善誘。你看這么難的問題,、這么廣大的問題,夫子給他抓住一個綱領(lǐng),讓他有下手處,讓他兩腳落地,不是飄在空中。

  好,我們來看蕅益大師批注,「博施濟眾,果地化他之德。欲立欲達,因中二利之始。子貢求之于果,不知明其真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不是以己及人,正是自他不二,只向一念觀心處下手也」,先看到這里。這一段分析得好,他的這個見地又高于程、朱。你看看,他講到「博施濟眾」,這是講的果地化他之德,圣人的果地。這果地是說他已經(jīng)成就圣人的果了,、證果了,在這個圣人地上他是怎么樣來教化、來幫助他人的,他是博施濟眾。那真的是不僅是這個星球,宇宙中所有星球的眾生他都能夠去布施、能夠救濟,沒有一個遺漏的,這是果地上的圓滿的大德。

  「欲立欲達」,這是講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講因,有果必有因,有因才能有果。圣人修因才能證果,因是什么?就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是二利,自他兩利,這叫二利。這是講始,始就是下手處,從這下手。,所有的圣人都是從這里下手的。這里面欲就是發(fā)愿,要下手先發(fā)愿,就好像佛法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煩惱無盡誓愿斷是己立、己達;眾生無邊誓愿度是立人、達人。你看這都是因,才能后來有果,果就是圓滿成佛。果得了,成了佛,才能夠真正做到博施濟眾,我們講普度眾生。

  「子貢求之于果」,他求的是果,不明真因,對于這個果的因他沒弄清楚。他想得到這個果,但是他不懂因,那怎么能得到果?所以夫子教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個是讓他修因,兩腳落地了,踏實了。這個不是以己及人,這跟朱子、程子講的就不一樣了。朱子講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由己及人,、推己及人,這是仁之術(shù)。但是蕅益大師說這不是,「正是自他不二」。由己及人那還有二,有自己、有人,那不就二嗎?實際上自他是不二的,孔子教他做不二觀。不二觀就是一心,沒有自他。有自有他,說老實話,仁沒有圓滿。仁里頭一體的,哪有二?

  所以下手處,「只向一念觀心處下手也」,自和他都出于一心。那你能夠從一念觀心處下手,觀什么?自他同出于一心。整個宇宙從哪來的?都是我這一心變現(xiàn)的,從這下手。所以立人和立己是不二的,自他兩利。因為什么?自他不二,整個宇宙不就是自己嗎?程子這里他已經(jīng)說,「天地萬物為一體」。程子會說,但是真正下手你得要以這個為觀念,知道什么?天地萬物既然是一體,哪有自,、哪有他?就好像我這個人身,你說我的心是我鍾茂森?還是我的腦袋是鍾茂森?還是我的手腳是鍾茂森?哪一樣是自己?全部合成在一起才叫自己,單個不能算自己,所以哪有自他的分別,只有一個我,沒有他,這是境界上是這樣的。但是你要從根本上觀就知道,這個境界,、這些宇宙的萬物完全是一念心變現(xiàn)的。

  所以《大學(xué)》教我們,要想齊家、治國、平天下,必須從正心、修身下手,這是從一念觀心處下手。心是本,家、國、天下、乃至宇宙都是枝末。物有本末,但是我們知道知其先后,從哪下手?從這個本下手,修心為本,修心就是修身。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就有下手處了。但是我們觀念一定是有正確的宇宙觀,知道自他一體。下手處是修行,從修自心下手。

  底下又說,「立,即不思議止。達,即不思議觀。佛法太高,眾生法太廣。觀心則易,故云能近取譬,是仁之方。方,法也。立人達人,正是博施濟眾處。堯舜猶病,正是欲立欲達處。仁,通因果。圣,惟唯極果。堯舜尚在因位,惟唯佛方名果位耳」。真的,要是不懂佛法,對于孔子所說的這些境界始終都是如霧里看花,看得不清不楚,只是個彷佛大概而已。學(xué)了佛法之后,才恍然大悟。蕅益大師是站在佛法高度上來解這章,居高臨下,解得就透徹。他說「己欲立而立人」這個立,即不思議止。達,「己欲達而達人」的達,是不思議觀。這是講止觀,止觀是天臺所修行的法門。止,簡單的來講是放下;觀,就是講看破??雌?、放下同時進行的。所以「立,即不思議止」,這是放下,放下了,你才能立得起來。達,是通達,通達是觀,看破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了了,這是達。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你對人生真相不明了,、對宇宙真相不明了,你哪能放下。?

  那宇宙真相是什么?萬物唯心所現(xiàn),都是你這一念心生出來的。而且是什么?念念相續(xù)所產(chǎn)生的幻相,不是真的,是念頭生的。既然是念頭所生的,就不是實有。所以佛法稱妙有,不是真有,像作夢似的,夢境有沒有?有,明明作夢,但是那是幻境,那不是真有,是假的,作夢。你看破了,原來我們現(xiàn)前的宇宙、人生,種種境界就像夢境一樣,這叫達,這叫不思議觀。然后你就能立,立是不思議止,放下了。放下什么?不是放下什么事都不做了,不是,放下的是你的妄想、分別、執(zhí)著,什么都不要執(zhí)著了,一切隨緣。不執(zhí)著就是孔子所謂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沒有分別執(zhí)著就是沒有意、必、固、我,就放下了,甚至什么?妄想都要放下,根本不用妄想,這都是修心。

  佛法太高了,眾生法太廣了,。這里講的佛法是佛的境界,佛是大圣,果地上的境界太高了,這博施濟眾是佛的境界,子貢根本沒辦法領(lǐng)會,它太高了。眾生法又太廣了,你說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這個民和眾是眾生,眾生太廣博了,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佛經(jīng)里面講的,一微塵里頭都有重重?zé)o盡的法界。就是你隨便拿一個分子、原子,里頭它有宇宙在,;這宇宙里面又任何一個分子、原子、基本微粒,里頭又有宇宙在,重重?zé)o盡,立體的、多維次的、不可思議的、廣博的這么個大宇宙,。眾生你說有多少,太廣了。佛境界太高,眾生境界太廣,那怎么下手?觀心最易。為什么?佛境界、眾生境界不離你那一心,你從這下手就容易了,這叫能近取譬,。挑那容易的下手,挑那難的,你根本沒下手處。所以觀心就叫能近取譬?!腹试颇芙∑侨手健?,這就是仁的方法,方就是法也。

  所以你看學(xué)佛注重在你修你的心,觀心,止觀這就是下手處,就是看破放下??雌?,當然你得明理才看破,天天我們學(xué)習(xí)就是明理;明理,看破了,看破就放下。為什么你放不下?你沒看破,就放不下,看破了一定放下。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還執(zhí)著什么?還分別什么?還妄想什么?看破放下了。看破和放下相輔相成,我們一下達不到這么高的境界,一點點來,看破一分,也幫助你放下一分;放下一分之后,你能夠看破一分。「立人達人,正是博施濟眾處」,剛才講的立和達,這是因,修因能證果。這個立人達人,剛才我們講到的,是幫助一切眾生都能夠立志證道,這就是博施濟眾。幫助眾生,最圓滿的就是讓眾生覺悟,他能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也看破放下了,他也證入了最高的佛圣的境界了,這是博施濟眾。

  「堯舜猶病,正是欲立欲達處」,堯舜這是世間的大圣人,猶病是還做不到。做不到不是說不想做,他想做,正是欲立欲達處,欲就是他想,這種想就是他有這個愿。四弘誓愿里第一條,眾生無邊誓愿度。這就是什么?我愿廣度眾生,這是博施濟眾。堯舜雖然做不到,但是他有這個愿,他就是菩薩。雖然他還沒成佛,但是他已經(jīng)是菩薩,菩薩就是仁者。「仁,通因果」,這個仁,又通因又通果。在因上講是欲立欲達,他有這個愿,但是還沒圓滿,他在因地上。等到他圓滿了,他立人達人,他能做到博施濟眾,就成了圣果,他也叫仁,所以仁是通因通果的?!甘ィ┪O果」,到圣人他就是真正果地上的,因已經(jīng)圓滿了,修成正果了。極果,極是究竟圓滿的果,他所有的大愿都已經(jīng)圓滿了,真正能夠做到立人達人,博施濟眾,沒有絲毫欠缺。

  所以「堯舜尚在因位」,堯舜他還在欲立欲達處,還沒有圓滿,還在因上,還沒到果?!肝┪ǚ鸱矫欢?,真正圓滿了就叫佛,沒圓滿的叫菩薩。那仁者是還沒圓滿,到了圣人這就圓滿。所以你用佛法來看,這一章就非常的通順,而且不會把它解淺了,、把夫子的境界降低了。所以孔子自己本身也應(yīng)該在因位,他還沒到果位,他沒成佛,他是菩薩,從境界上我們?nèi)タ梢钥吹健?/p>

  江謙有一個補注,他是引用了《列子沖虛經(jīng)》,證明了孔子也知道有佛?!读凶記_虛經(jīng)》第四篇,「仲尼第四」,專門是講孔子的言行?!读凶印繁皇赵凇兜啦亍防镱^,道家的經(jīng)典。《列子》也稱《沖虛真經(jīng)》,所以合稱《列子沖虛經(jīng)》。這經(jīng)里面講,「商太宰見孔子曰:丘圣者歟?孔子曰:圣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xué)多識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歟???鬃釉?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則丘弗知」,我們先看到這。

  這個經(jīng)上記載,說商太宰見孔子,商是春秋時期宋國。因為宋它所在的地方是過去的商朝國都,所以商就是宋國。宋國的太宰,這是在宋國的一位官員見孔子,向孔子請問,「丘,圣者歟?」丘,是請問孔子,孔丘,你是不是圣人?「孔子曰:圣則丘何敢?」孔子非常的老實,說我不敢自稱圣人,圣人的境界我沒達到,我何以敢稱圣人?!溉粍t丘博學(xué)多識者也」,我只是博學(xué)多識,就是知識很多,很博學(xué),懂得很多而已,圣人達不到。這是既是孔子謙虛,那也是事實,因為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決定是比他自己的境界要高很多。

  我們再看商太宰又問了,「三王圣者歟?」三王又叫三皇,我們講三皇五帝。三皇五帝都有好多種說法,都是我們老祖宗。有的說,像《尚書》里頭講的,三皇是指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nóng)氏,還有其它的說法,這個我們也不必去辨別、辯論,說是哪個三王,總之三王,傳說中的我們的祖宗。這三王是屬不屬于圣者、圣人?孔子說「三王是善任智勇者也,圣則丘弗知」,三王他是善于任用智勇之人,當然他們也是智勇之人,所以他們能夠善任智勇。至于說他們是不是圣人,說我不知道,意思說他們還不是圣人。夫子講得比較的謙和,圣人我覺得他們還不是。

  商太宰又問了,「曰:五帝圣者歟?」那五帝是不是圣人?五帝也是多種的說法,譬如說,《大戴禮記》里面講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五帝。還有講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和顓頊,總共的說法很多種,反正我們這里也不做考證了,五帝也就是指我們的祖先,三皇五帝。商太宰問這五帝是不是圣人?按道理他們應(yīng)該有圣德才對,沒錯,是圣德,但是孔子說五帝是「善任仁義者,圣則丘弗知」,他們善于任用仁義之人,當然他們也是仁義之人。三皇和五帝,這些都是仁者,但是還不能稱為圣者?!甘t丘弗知」,孔子不認為他們是圣人。

  底下又問,「曰:三皇圣者歟?」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時者,圣則丘弗知」。這里講的三皇跟前面講的三王又是不一樣的,這里講的三皇應(yīng)該是三皇五帝的三皇,前面的三王可能是指夏、商、周三代之王,這個我們沒有做考證。商太宰又問三皇是不是圣人?孔子說三皇是善任因時者,他能夠懂得時節(jié)、因緣,該做什么做什么,知人善用,但是「圣則丘弗知」,他們還不是圣人。

  底下說,「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圣?」商太宰聽到孔子說三皇、五帝、三王包括孔子本人都不能叫圣人,那到底誰才是圣人?他就驚駭了,這是我們所知道的在神州大地上最了不起的人,他們都不叫圣人,那誰是圣人?「孔子動容有間,曰」,這時候孔子動容,就是他非常的那種興奮和激動的樣子,「有間」,是片刻,有一會,這一會他沒有做聲,很激動的樣子。

  底下說的話是相當?shù)捏@人的,他說什么話?「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鬃又v誰是堪稱圣人?「西方之人」,中國屬于亞洲的東方。西方,古時候是稱天竺、古印度那是西方。我們講西土,我們是東土。天竺,西方天竺有一位真正叫圣人的?!覆恢味粊y」,他不用起心動念去治理天下,天下就不亂?!覆谎远孕拧梗恢v話他已經(jīng)有威信,他就能夠使到眾生心悅誠服?!覆换孕小?,他不去動念頭要去教化眾生,眾生自己就行仁德?!甘幨幒趺駸o能名焉」,蕩蕩乎是孔子稱贊這位圣人實在是不可思議,那種威德巍巍蕩蕩,并不是孔子和三皇五帝所能比擬的。,甚至我們說不出來,不可思、不可議,?!该駸o能名焉」,名就是議論,要把它說出來都說不出來,甚至想都想不到,這圣人的境界太高遠了。

  孔子說的是誰?底下我們來看,「孔子所謂西方圣人者,即周昭王甲寅歲降生天竺之釋迦牟尼佛也」,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釋迦牟尼佛,孔子已經(jīng)知道他了。釋迦牟尼佛是在西域,他出生的年月有兩種說法,這是其中一種,叫周昭王甲寅歲,這是周昭王二十四年,周朝昭王二十四年,也是公元前九七二年,九百七十二年,公元前,距今已經(jīng)三千多年了,他是那一年的四月初八降生,農(nóng)歷四月初八,所以四月初八也叫做佛誕日,這是一種。

  另外一種,這是外國人的算法。一九五0年在斯里蘭卡,有一次佛教大會,大家因為對于佛出生的年眾說紛紜,所以他們就敲定,大會通過說釋迦牟尼佛是公元前六二三年降生,這跟我們中國人的算法不一樣,差了三、四百年。這兩種說法當然都有它的道理,現(xiàn)在一般世界上公認的是屬于斯里蘭卡佛教大會所公認的,不過那一年,一九五0年,中國沒有派代表去參加這個會議,所以是他們西方人定的佛是公元前六二三年出生的。當然我們在這里也不做考據(jù)、考證了,兩種說法我們都可以承認。不管是哪一年出生,都是早于孔子,因為孔子是公元前五五一年出生的。佛,如果你說是公元前九七二年或是公元前六二三年出生,那都是早于孔子,也早于老子。老子大約是公元前五七一年,他比孔子年長二十歲。

  所以孔子說的西方圣人,那只有釋迦牟尼佛了。,所以孔子他也知道,這是有經(jīng)可查的。大概釋迦牟尼佛他雖然在西域教化,但是我相信當時也是有些文化的交往,中印這個地區(qū)它肯定有一些傳說。雖然孔子沒見過釋迦牟尼佛,但是通過這些傳說,因為孔子多聞,他說博學(xué)多識,他肯定能夠聽過。而且釋迦牟尼佛這樣的威德,我相信一定那時候就傳到中國了。

  中國正式引入佛教,官方正式迎請佛法進來的是到漢朝,漢明帝永平十年,就是公元六十七年那時候正式迎請,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帶著佛像,馱著經(jīng)典來到國內(nèi),、來到我們神州大地?;实劢o他們專門建立了寺院,洛陽白馬寺,這是中國第一座寺院。所以佛是大圣人,跟孔子一樣都是一生推行教育。但是這個教育境界確實比孔子要更高,孔子自己本人承認的,這不是我們故意來做比較的。為什么?孔子還沒有真正做到斷除妄想,他可能已經(jīng)斷了分別執(zhí)著。但是釋迦牟尼佛妄想都斷了,所以他能做到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不治、不言、不化,是他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而又行教化,他的威德真的是可以盡法界虛空界,普度一切眾生。我們現(xiàn)在要學(xué)圣,儒釋道三家都得兼學(xué),不能只學(xué)一家。只學(xué)一家,你就學(xué)儒,不圓滿,連孔子都想要學(xué)佛。你看看孔子說這個話,他很可惜沒見釋迦牟尼佛,要他見到釋迦牟尼佛,他也是拜佛為師,所以三家并不矛盾。

  江謙補注里面又講到,「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之最優(yōu)方便」,那我們要怎么學(xué)?方便下手處,最佳的是什么?「無過于凈土念佛法門」,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特別是我們現(xiàn)前末法眾生,修凈土法門能夠得度。「了脫輪回,是真能立」,什么叫己立立人?立就是了脫輪回,這叫真立。了脫輪回,你就是圣人?!敢簧a佛,是真能達」,到了極樂世界叫一生補佛位,就是你是候補佛,你這一生一定成佛,。這真正能達,通達了。,達什么?達佛位,這是最高的,孔子所仰慕的圣人的境界你都能達到。

  「是以諸佛贊嘆,眾圣求生,諸天信受,列祖奉行」,你看這些佛贊嘆,眾圣、菩薩、仁者統(tǒng)統(tǒng)求生,連天人也信受,列祖就是祖師大德都奉行。所以「閑忙無礙,愚智皆能」,這個法門方便、容易、簡單,無論閑忙都沒有障礙,無論是愚智,你的根性如何都能夠修,念阿彌陀佛都能念。只要你真心發(fā)愿求生凈土,一定得生。所以「博施濟眾,舍此末由已」,要做到子貢所說的普施濟眾,離開這個法門很難。這個法門詳細在佛法里面的《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凈土五經(jīng)一論當中,我們時間短暫,不能夠詳述。可惜孔子沒有念佛,要念佛了,那他也真正能夠一生補佛位,他真正是博施濟眾就能圓滿,真正成為他心目中的圣人。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xué)習(xí)到此地。這「雍也篇」我們就講圓滿了。明天我要跟恩師出國,到六月六號回來,我們七號以后再進行《論語》的講解。到那時好像時間有改變,改成下午一點半到三點半,每星期二、四、六、日四天來講解。我回來之后,晚上先會講一個女德的專題,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我們會開講因果。

  【評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節(jié)里,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這些都說明了孔子關(guān)于“仁”的基本主張。對此,我們到后面還會提到??傊?,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xué)夢 duncanbcholidayhome.com]

  施:舊讀shì,動詞。

  眾:指眾人。

  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儒家認為是“圣人”。

  病諸:病,擔憂。諸,“之于”的合音。

  夫:句首發(fā)語詞。

  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xué)經(jīng)典推薦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xué)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zé)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xué)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