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關(guān)鍵詞:論語,陽貨第十七
孔子說:“學生們?yōu)槭裁床粚W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fā)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諫上級。近可以用來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這一段夫子還是勸我們好學,真正這是圣賢的秘訣。在這里夫子勸導弟子們要學詩,《詩經(jīng)》?!鹤釉唬盒∽雍文獙W夫詩』?!感∽印故强桌戏蜃臃Q呼他的弟子們,這很親切的稱呼,不是輕視,不是這小子、那小子,小子是就像看自己的兒女一樣,兒子一樣,稱呼他們?!负文獙W夫詩」,何莫就是何不,何不去學《詩》?這個夫是語氣助詞,沒有意思的,就是學《詩》?!对娊?jīng)》,孔老夫子會集的。他會集的標準,《論語》里面也講了,「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這三個字,這就是會集《詩經(jīng)》的標準。思是思想,邪是邪惡,思想里頭沒有邪惡,這就是《詩》的標準。所以讀了《詩》之后,能夠幫助自己提升德行、提升智慧、提升學問,當然也能提升知識。所以,《詩》非常重要。儒家十三經(jīng)、五經(jīng)都把《詩經(jīng)》做為其中之一,是必學科目。夫子在這里勸大家學《詩》。
勸完這句以后,底下就說學《詩》的好處了。『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我們一條一條的來說明。第一個「可以興」,這個興的意思,在《詩經(jīng)》當中,它有六種不同的體例,就是體裁,所謂六詩。這六種體例分別是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里面就說,這叫六義。這六種風、雅、頌屬于詩的異體,它的體裁;賦、比、興是屬于詩文的異辭,就是講它的修辭,這是怎么來寫詩的,這個修辭。這個風、雅、頌就是指《詩經(jīng)》里面有國風,這是風,小雅,大雅,周、魯、商頌等等這些詩體。在修辭上來講,就是賦、比、興。
賦,賦稅的賦,它是指鋪陳善惡。詩文是直接把這個事情說出來,直接陳述,沒有用譬喻,沒有用其它的賦辭、修辭,就是等于平鋪直敘出來。比就是比方,它用一個物來做譬喻,來把那個意思表達出來,這叫比辭。興,其實跟比有點相像,它是托事于物,借著一樁事情把意思表達出來。興就是起的意思,興起,用一種譬喻、用一種模擬的方法,來啟發(fā)自己的心智。一般這種詩先說其它的事物,然后引起自己的心聲,把自己所要表達的講出來。就好像《詩經(jīng)》第一篇,「關(guān)雎」,「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個大家都聽過,它頭兩句是用一樁事,也是用動物做比喻。
關(guān)雎是一種鳥,叫義鳥。義鳥就是一夫一妻制的,牠不會亂找配偶。找到配偶終身都不會改變,這叫雎鳩鳥,關(guān)關(guān)雎鳩,關(guān)關(guān)是牠叫聲。把這個事情描繪出來,有這么一種義鳥,雄雌雎鳩在一起。在河之洲,洲是河流里頭那種凸出來的陸地,就像小島,牠們歡唱的聲音。用這個事物來興起感嘆?!格厚皇缗?,君子好逑」,窈窕是美好,什么美好?品德美好。所以淑女是講有美好品德的女子,不是講美貌?,F(xiàn)在人把它講成苗條淑女,搞錯了,身材很苗條、很美貌,這搞錯了,那不一定是淑女。德行很好的女子,她能夠相夫教子,她能夠興旺家業(yè),所以君子好逑。逑是配偶,好逑就是好配偶,君子的好配偶。這首詩,它就是用這種比興的手法寫出來的。當然其寓意很深,我曾經(jīng)在過去此地講過《窈窕淑女的標準》,三十個小時,講女德教育。一開端就講這首詩,講了很長時間,大家想要詳細聽,可以聽一聽。
比和興,兩個雖然相似,但是還是稍有不同。一般來講,比是顯喻,很明顯的譬喻;興是隱喻,隱藏著的,沒有那么明顯。講到比興,往往都是用草木、鳥獸來做為譬喻。就好像剛才講的雎鳩,你不讀《詩經(jīng)》不知道雎鳩鳥,原來是一種義鳥。所以后面講的,可以『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有這個意思。你可以懂得很多常識,但是這是最后的利益了。前面我們講到可以興,是懂得怎么去做模擬,這是其中之一,一個好處。說話和思考問題,懂得用興這種方式,對自己的人格培養(yǎng)也是有好處的。
在劉寶楠《論語正義》里頭,「劉氏并引焦氏循《毛詩補疏序》」,焦循也是清朝的一位大儒,劉寶楠是劉氏,引他的《毛詩補疏》。這是《詩經(jīng)》的一篇注疏、補注,里面有一篇序文。這樣說到,「夫詩溫柔敦厚者也,不質(zhì)直言之,而比興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務(wù)勝人,而務(wù)感人」,這就是可以興的好處。學了《詩》之后也會變化氣質(zhì),氣質(zhì)會變得怎么樣?溫柔敦厚,溫和、柔軟。溫和是講態(tài)度,對人態(tài)度;柔軟是講心地,心地仁慈,所以柔軟;敦厚,就是厚道,待人不刻薄,常常替別人著想,這就是敦厚。那讀《詩》往往會養(yǎng)自己這樣的一種德行,說話不質(zhì)直言之,而比興言之。因為你已經(jīng)養(yǎng)成溫和、柔軟的這種心境,所以不會直來直往,說話都非常的(我們講)有藝術(shù)性,不會一下直來直去,聽起來就不柔軟,很生硬,甚至有時候很難接受。
學了《詩》,你講話就會用比興,比和興就兩種修辭方法,比興言之,藉物、藉事來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就柔和。所以特別是在勸諫人當中,要懂得這種藝術(shù),往往會達到、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這就是會說話。會說話,那都是因為自己真有德行、真有學問,不愿意傷人,而愿意成就人,改過自新。所以在講話當中,不言理,而言情。不是只講道理,有理往往會傷人,特別是得理不饒人,雖然你有理,但是你跟人就結(jié)怨了。有幾個人能夠說這么明理的,不講個人的那種情感,那不可以,要懂得人情。以情感人,然后以理曉人,這樣自自然然就能夠讓人回頭。不務(wù)勝人,而務(wù)感人,說話不一定說要道理上勝過別人。勝過別人,人家還都未必是服氣,要以情感動人,這是最上策。學了《詩》就會這樣言語,所以夫子講「不學詩,無以言」。
我記得唐太宗的皇后,長孫皇后,就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女子。她輔佐唐太宗,幫助唐太宗能夠處處都以正理而行事。唐太宗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善于納諫。特別是他的諫臣魏征,常常給他提意見,唐太宗都能夠接受,在君主里面這是不多見的。所以他有「貞觀之治」,這了不起!納諫這就是福報,不肯納諫、不肯受諫,不能聽別人意見的人沒有福。但是皇帝畢竟是皇帝,總是會有心高氣傲的時候。所以有一次魏征給他勸諫,魏征也會直言,甚至有時候讓唐太宗接受不了。結(jié)果回來之后氣呼呼的,看到長孫皇后就對皇后說,「我今天非要把魏征殺了不可」。結(jié)果此時長孫皇后二話不說,回去里面內(nèi)室換了一套盛裝出來。這個衣服那都是在很正式的大場合里面才會穿。唐太宗就覺得奇怪,「為什么皇后今天突然換了盛裝出來見我」?皇后就跟唐太宗講,說「陛下,臣妾要恭喜您」?!腹参遥惺裁春霉驳摹?說「因為臣妾聽說,一個英明的君主必定是能夠善于納諫的,所以他就會有這些敢于直言進諫的臣子。您今天有魏征,說明您也是英明的君主,那是朝廷之幸,百姓之?!?
你看這樣一說,唐太宗的氣立刻就沒有了,他就心平氣和了。一想想,「對呀,人家來進諫,那也是為我們這天下著想,怎么還對他要報復?不可以」。你看長孫皇后用這種方式,先以情感人,她是藉一樁事情,回去換衣服、換盛裝,引起唐太宗的那個疑情,今天怎么回事?然后告訴他,原來如此,以情動人,以理感人。所以《詩經(jīng)》里面統(tǒng)統(tǒng)都是用這種方式,以真實的情感來表達,讓人能夠提升德行和智慧。所以夫子說一定要學《詩》,不學《詩》就不懂得這些方法。學《詩》就可以興了。
底下說「可以觀」。這個觀,根據(jù)鄭康成的批注說,「觀風俗之盛衰」?!对娊?jīng)》都是表達自己心志的文辭,常常要配合樂曲來唱出來,這就是音樂、詩歌。往往通過這些樂曲,能夠聽出這一國的治亂興衰。譬如在春秋時期,吳國的公子季札,這是一位賢者,他在魯國觀樂,去聽那里的音樂,就知道這個國家的治亂興衰。孔子聽到鄭國的音樂,知道這種音樂,靡靡之音,代表鄭國會衰亡。而美好的音樂,像韶樂,這是圣人作的樂,舜王做的,居然國家已經(jīng)不崇尚了,就說明國家也會衰落。這都是善于觀察社會的風俗,然后從這里可以了解政治上的興衰。那么對于一個做官的人就很重要,因為詩歌里頭很多都是民謠,人民百姓唱的。如果一個國家興盛,人民百姓唱的這些歌,就是這些藝術(shù)節(jié)目,都是欣欣向榮的。如果一個國家將亂,那么這個藝術(shù)的節(jié)目,那都是變成讓人起狂亂心智的、迷惑顛倒的心理。所以這個藝術(shù)節(jié)目是社會狀態(tài)的一種反應,這叫可以觀。
下面「可以群」。群是講群居,跟人群在一起。我們?nèi)瞬荒茈x開社會,我們是社會群體,跟人交往要懂得合群。要合群,學《詩》可以幫助我們。這里《雪公講要》里面引了焦循的《論語補疏》上說,「詩之教溫柔敦厚,學之則輕薄嫉忌之習消,故可群居相切磋」?!对娊?jīng)》里面這些詩歌是教溫柔敦厚,剛才已經(jīng)講到了,這種良好的性情。學了以后可以把輕薄的、還有嫉妒、嫉恨這些習性消除,這些都是不好的習氣,用詩歌來陶冶自己的性情,斷自己的煩惱和習氣。所以跟人交往自然就合群,就和諧,群居相切磋。這切磋還有大家能夠互相勉勵、共同進步的意思,意思就是說可以促進和諧社會,至少是和諧小區(qū)。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如果能提倡良善的節(jié)目,藝術(shù)節(jié)目,詩就是屬于藝術(shù),那么這樣就可以促進和諧社會。所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樂一定是跟詩配在一起的。要構(gòu)建和諧良善的社會風俗,那就是要用這種藝術(shù)節(jié)目,用媒體來倡導、來凈化社會風氣,改善人們的心靈。
底下講「可以怨」。這個怨,根據(jù)孔安國的批注講「刺上政」。刺是諷刺,上是領(lǐng)導,一國之君,乃至天子的政治?!感蠒m疏」里面講,說「詩有君政不善則風刺之,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刺上政」。在《詩經(jīng)》里面有不少也是在諷刺這些國君的政治,以及他們自己的行為。如果他們有不善,《詩經(jīng)》里面它就有唱這些諷刺的話。那么言之者無罪,因為這是民謠,不可以去追究。真正的好國君,他會反求諸己,想想要怎么改自己,不能追究別人責任。我們現(xiàn)在講的言論自由,那個時候周朝就有言論自由。那聞之者足以戒,這些國君、領(lǐng)導聽到之后,自己要警戒自己,這叫怨刺上政。所以《詩經(jīng)》里面有一部分是這樣的,既有歌頌君王的美德的,也有諷刺君王的不善的。這說明《詩經(jīng)》對于資政也是有很多的好處,幫助國家領(lǐng)導人能夠改過,能夠常常想到利民。
《毛詩序》里面,孔穎達《正義》說,孔穎達有批注過《毛詩》,《毛詩》就是《詩經(jīng)》。在《毛詩》一開頭有一篇序,是大毛公所作?!对娊?jīng)》是大毛公他搜集的,叫《毛詩》??追f達有批注叫《毛詩正義》,說到「王道始衰,政教初失,而有變風變雅之作」。這種怨刺的詩歌都是因為王道開始衰落,政教出現(xiàn)了誤,所以就有變風變雅之作。風是國風,雅是小雅、大雅,這都是《詩經(jīng)》里面的體裁。變風變雅,本來風和雅都是歌頌君王的,變風變雅就變成諷刺了。所以那時候因為周朝周王的品德開始漸漸衰落,但因為周朝的子民們尚且知禮,所以他們不會用那種極端的手段,而是用這些詩來表達。他們很懂禮,因此用禮來救世,作這些變詩來諷刺王政。因此這種怨是屬于變詩,它不屬于違禮。所以夫子在這里講可以怨。可以怨就是懂得怎么樣來勸諫當政之人。
底下又說到,『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高儭故墙囊馑迹褪沁@里近可以「事父」,遠可以「事君」的意思。事父就是講盡孝,事君就是盡忠。無論是盡孝還是盡忠,都需要懂得勸諫他們的過失,他們父母有過失、君王有過失,懂得勸諫?!?a href='http://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dizigui/' target='_blank'>弟子規(guī)》上也講,「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就是勸諫。所以勸諫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方法,才有效果。譬如說閔子騫遭到他的繼母的虐待,「閔損蘆衣」,繼母給自己的親生兒女用棉花做棉衣,結(jié)果給閔子騫拿蘆花做棉衣,不暖和。后來讓他父親知道了,父親很生氣,要休了他這個繼母。閔子騫就跪在地上,代他的繼母求情,說了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就是母親在,只有一個兒子受寒冷,這個兒子就是閔子騫。母親要是走了,那三個孩子都要變成孤單。因為繼母還有兩個親生兒女,三個孩子,總共,加上閔子騫。所以這兩句話就感動了他的父親,打消了休太太的念頭,而且還感動了他的后母。最后一家人都變得非常的和睦,這個母親待閔子騫也像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
這就是懂得怎么來事父母,侍奉父母,特別是要懂得勸諫。如果父母有過,我們不能勸諫,或者不善于勸諫,而使父母不能改過,這就讓父母陷于不義,這就不是孝。孝道還要懂得幾諫,「事父母幾諫」。幾就是及其微小的過失,我們看到了要善于勸諫。勸諫最重要的「怡吾色,柔吾聲」。不能太剛硬,直裸裸的這樣揭發(fā)、批評,這肯定沒有效果,反而會讓父母生氣,他就改不了過失。事君,更是要這樣。對領(lǐng)導,因為君跟父之間有不同的地方,君更有威嚴。而父母更多一分親情,所以相比起來,諫君比諫父更難。特別在古代,所謂伴君如伴虎,講錯話了被殺頭的都有。所以要懂得勸諫,這個很重要,這都是要通過學《詩》才能夠做到。
《皇疏》里頭引江熙的話來說,《皇疏》是皇侃的《論語義疏》,也是批注《論語》的一部書。里面說?!秆允赂甘戮杂衅涞酪病梗宰x了《詩》就懂得如何來事奉父母,如何來事奉領(lǐng)導。你就有其道,道是方法。這是又一個好處。所以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還懂得事父事君之道,這五個好處。最后還有一種,「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識,這個不念食,念智,識是記憶,就像《論語》「默而識之」那個識,一樣的意思。就是你能夠記得很多鳥獸草木的名字,這是屬于常識。所以《詩經(jīng)》里面還有這些科學,自然科學成分。不僅講人倫、講道德,而且它里頭有自然知識,有動物學、有植物學,用我們現(xiàn)在話來講。所以學《詩》有很多的益處,可以增廣見聞。因此學《詩》好處孔子跟我們講出來,對自己的道德、學問、知識有很大的裨益。
蕅益大師講,「今人都不曾學詩」,這個話很有諷刺味道?,F(xiàn)在人都不曾學《詩》了,所以是什么問題出現(xiàn)?不懂得興、不懂得觀、不懂得群、不懂得怨、不懂事父事君之道,甚至常識都很少。這都是因為不好學的緣故。現(xiàn)在人確實常識從其它渠道也可以學來,但是學來的只是常識,不像讀《詩》,他還懂得人倫道德,懂得這些言語進退。做人的學問,現(xiàn)在人學不到了。因此不懂得事父母,跟父母怎么相處不曉得,跟父母在一起不和諧;不懂得跟家里兄弟姐妹、親戚朋友交往;出去外面也不懂得跟領(lǐng)導來交往和打交道;跟同事也不知道怎么相處。家不和諧了,那社會也會不和諧,原因就是不肯好學。
因此前面這一章講好學,后面教學《詩》,連在一起看,我們就懂了。學《詩》,我們要知道它也可以泛指一切圣賢的經(jīng)典。今人都不曾學圣賢經(jīng)典,所以做人都不知道怎么做。我們自己希望得到幸福的人生、和諧的社會,得要去學習圣賢經(jīng)典,要認真的學習,虛心的學習,不能夠看不起古人。現(xiàn)在人比古人,除了多了一點常識、科技以外,其它都不如古人。所以我們怎么能不謙虛?怎么能說這古人的經(jīng)典里面很多糟粕,要批判?錯了!什么叫糟粕?你自己看不懂的,你就把它定義成糟粕了。如果它真有糟粕,這經(jīng)典能傳幾千年嗎?傳到幾千年之后的今天給你發(fā)現(xiàn)了這是糟粕,古人這幾千年沒人發(fā)現(xiàn)它是糟粕,你是這全歷史上最智慧的人,這未免太狂妄了!所以今人不曾學經(jīng)典,讀都沒讀,就去說它是糟粕,這很可悲!我們不要做這種人,我們要好學。
好學就能得到夫子在這里講的種種益處,前面這一章講到的,你就能夠得到德行,仁、知、信、直、勇、剛,這都是德行。這個第二章,剛才我們講的這個是懂得言語、政事、文學。所以可以興,這就是言語;可以觀、可以群,這就是政事;可以怨,也是言語。邇之事父,遠至事君,這也是屬于德行。還有鳥獸草木之名,這都是文學、常識。所以好學,孔門四科都從好學中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興:激發(fā)感情的意思。一說是詩的比興。
觀:觀察了解天地萬物與人間萬象。
群:合群。
怨:諷諫上級,怨而不怒。
邇:音ěr,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