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xué)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弊釉唬骸拔粗家?,夫何遠之有?”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wǎng)絡(luò) [挑錯/完善]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關(guān)鍵詞:論語,子罕第九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古代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搖擺。我豈能不想念你嗎?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遠了。”孔子說:“他還是沒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遙遠呢?”

  這個『唐棣之華』,「唐棣」是一種植物,俗稱叫紅栒子,屬于薔薇科的,落葉小喬木,這么一種植物。這個唐棣的花,夫子引用了兩句詩,先是用「唐棣之華」做比喻。這個花當(dāng)時就有了,孔夫子引用這個詩到底出處在哪,現(xiàn)在不得而知,叫做逸詩,找不到出處。前兩句,『唐棣之華,偏其反而』,沒有特定的意義,主要是引出下面兩句。這個「偏」,根據(jù)《朱子集注》里面說的那個偏,當(dāng)作翩翩起舞的那個翩字。這個「反」,當(dāng)作翻字講,換句話說,這個花搖搖擺擺,像在風(fēng)中翩翩起舞一樣,翻來翻去,搖動的樣子,這兩句詩是形容這個花的動態(tài)。

  底下講,『豈不爾思,室是遠而』。「豈不爾思」的爾,爾通常是指一個代名詞,代表什么?這詩文里面沒有說出來,朱子他也說「亦不知其何所指也」,不知道指什么。所以后儒,后來的這些大儒們他們就各有各的說法了。到底指什么?根據(jù)《何晏集解》,這是三國時代的何晏,他的《論語集解》當(dāng)中說,這一章經(jīng)文是連著上面一章,就是「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這一章,接下來講,應(yīng)該這兩章合為一章,這是何晏的意思。所以后面這一章,其實是解釋前面「未可與權(quán)」的道理,這順著下來講的。根據(jù)他的意思,是講「唐棣之華」,它是反而后合,他說這個反字就是開的意思,花開了然后又合上,跟其它的花不一樣。這是比喻行權(quán),我們善巧方便,有時要開,有時要合,開合有度,很有智慧,這是講行權(quán)的道理。所以下面講,「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就是如果你好好的思考,思考什么?思考開合之度,那么這個行權(quán)之道也就不遠了。因為孔子前面講說,「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權(quán)這個境界應(yīng)該是最高的,實際上你要懂得開合,這也就不遠了,你也就能達得到,這樣講下來,這是一種說法。

  但是雪公的意思,他說這種說法不如朱子和蘇東坡兩個人的講法更為貼切,所以雪公也主張把這一章單列為一章,單獨講。根據(jù)蘇東坡的意思,「蘇氏以為」,這是《雪公講要》里面講的,蘇氏就是蘇東坡,這是宋朝的文學(xué)家,很有名的,也是學(xué)佛的,不過學(xué)佛沒成就。「詩的意思是思得賢人而不能得,孔子論其未思之故,能思,則賢人何嘗在遠」。蘇東坡的意思,他說,孔子所引用的這個詩的意思,「豈不爾思」,思什么?思得賢人,像周公非常希望得到賢士,得到好的幫手,這是他朝思暮想的。如果我們思得賢人而不能得,什么原因?孔子論其未思之故,孔子說,這是因為你還沒有真正的思。所以你看,《論語》里面講到的,『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你想得到賢人而沒得到,是因為你沒有思,就是你沒有真想,真想,必定能得到。你是什么?想一下,后來又不想了,不能夠一條心貫徹到底。如果你真想得到賢人,你首先自己要做個賢人,為什么?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自己不想做賢人,你想得到賢人,你那個想是假想、妄想,不是真的想。

  就像袁了凡先生他講到改造命運,你想得到功名富貴,如果你真想得到,你就要按照這個方法修,如理如法的修,你也能得到,想功名得功名,想富貴得富貴,想兒女得兒女,命自我作,福自己求。但是你要求,得求得如理如法,如果你不是這樣求,說明你不想。所以你看,《了凡四訓(xùn)》最后就講到,他引用《孟子》說,「王之好樂甚」,如果君王真正喜歡音樂,他應(yīng)該懂得與民同樂,這是他真正喜歡音樂。用這個比喻,講什么?我們真正希望我們的命好,我們就應(yīng)該好好修德,否則那就是成為妄想。所以蘇氏這里講到的思,是思賢人,得到賢人。如果真正能思,「夫何遠之有」,就是講「則賢人何嘗在遠」?賢人并不遙遠,其實你只要是一個真正賢明的君主,賢人自然會投靠你;你要不賢明,賢人就在你旁邊,你也認不出他來。這是講到這個「豈不爾思」的爾,是指代賢人。

  底下又說,「朱子以為,孔子借這四句詩表示『仁遠乎哉』之意」。朱子把這個爾字當(dāng)作仁字,說這爾是指代仁的。反正這詩里面說這個爾,沒有所指,沒有特指,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蘇東坡以為是賢人;何晏,前面剛才講到,以為是行權(quán)之道;朱熹朱夫子把它做為仁,因為《論語》里面在另外一章孔子講過,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的這個境界,那是圣人境界,當(dāng)然跟何晏所講的行權(quán)之道,應(yīng)該是相同的境界,都是圣人的境界。這個境界遙遠嗎?是不是高不可攀?夫子講,「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得到仁,我想要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當(dāng)下就現(xiàn)前,你就得到了。這是講的頓法,你一念回心,你就回歸到仁體上,仁的體就是自性,你就明自本心,見自本性了。怎么回歸?你放下就行,放下妄想分別執(zhí)著,你就回歸了。

  放下,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為什么難?多生多劫的習(xí)氣,要放下,說來容易做來難。放不下,就是因為還沒有明白,沒有徹底明白,一定要徹底明白,你才能肯放下。所以聽經(jīng)很重要,多聽,聽到明白了,自自然然放下了。為什么說容易?這個事情你只求自己,自己分內(nèi)的事,沒有求人。而且說老實話,你放下了,你并沒有什么失去的,放下只是你那個妄念,你什么都沒有失去。放下之后,你發(fā)現(xiàn)你自己本自具足。你放不下,反而障礙了自己的性德,本來具足的,現(xiàn)在你好像都一無所有,你很可憐。所以人要回歸到仁的境界,沒有別的,放下,先從自私自利、名聞利養(yǎng)、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開始放起,這叫真正的思,就是你真想這么做。這個「真」要緊,如果你真正是發(fā)了心要這么做,那恭喜你,你會很快做到。這佛法里面都講過,「初發(fā)心即成正覺」,你只要真發(fā)起這個心,保持初發(fā)心不變、不退,你成佛都有余。但是你不能夠退心,退了心,說明你那個心不真。真心是不變的,變了那是假的心,妄心。

  這是《雪公講要》里面舉出三家批注,是各抒己見。實際上從漢朝到宋朝,這些學(xué)者們各有各的見解,都沒有定論,到底孔子說的「豈不爾思」,思什么?只能是我們存疑,也不必一定要有個定論。雪公有一個折中的方式來講解這一章《論語》,也講得特別好、特別圓融。他講到孔子的「未之思也」這個思字,思什么?這個對象,我們不需要去執(zhí)著,各人有各人的見解,什么對象那個不要緊。雪公講的,「所思的對象無論多么遙遠,一思便在眼前,學(xué)得這個字(這個就是思字),修道便有大用」。所以雪公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思字,不要集中在思什么,思什么那個對象無所謂,思字是最重要的,這個是重點。這一個講得確實比先儒講的見地又高一層。所思的對象不管是什么,你想好的也行,想不好的也行,你只要真正的在那里思、在那里想,你就能想成功,這是佛法里講的「一切法由心想生」,就是這個道理。

  這一切法,善法也包括在內(nèi),惡法也包括在內(nèi)。譬如說你一心為善,一心幫助人,你的心地愈來愈善良,你就能到天道去,你就真正成為善人。如果你一心做殺盜淫這些惡事,天天就想這個,最后也想成功了,你就到三惡道去受生,你就真正成為這個惡人。你想什么,就得什么,就成什么。那你為什么不想佛?你一心想佛,你將來必定往生不退成佛,都是你想出來的。所以「學(xué)得這個字,修道便有大用」,知道整個宇宙怎么出來的?我的這思里面產(chǎn)生的,這個思就是你的念頭,你因為有念頭,這宇宙就變現(xiàn)出來了。這個宇宙是好還是不好?完全是你自己念頭決定的。你的念頭好、念頭善,你的境界就善;你的念頭要是不善,這個境界里面就很多災(zāi)難,天災(zāi)人禍很頻繁。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重要的你要能夠轉(zhuǎn)變,轉(zhuǎn)我們自己的思、我們的念。我們想希望幫助世間消災(zāi)免難,怎么幫助?從自己轉(zhuǎn)念頭開始,把自己貪瞋癡慢全部斬除干凈。《楞嚴(yán)經(jīng)》上講,貪心感得的水災(zāi);瞋恚心感得火災(zāi),像火山爆發(fā)、全球變暖,這都是火的緣故,瞋恚心,一個人一瞋恚,發(fā)脾氣,你看就直冒火,溫度就上升了;愚癡感得風(fēng)災(zāi);傲慢不平感得地震。所以這些天災(zāi),不是什么自然災(zāi)害,全是人為的,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只要把自己貪瞋癡慢的煩惱放下,這個世界就恢復(fù)太平了。你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你不能不相信。如果說靠我這一個人這樣想,能想成功嗎?我力量那么有限,全球六十幾億人,我這六十億分之一,我能做點什么?你看,你這樣一想,也給你想成功了,你真的不能做什么,一切法由心想生。像我們昨天講到的那個小鳥要救森林大火的例子,你看小鳥這么小,沒想到牠能不能救大火,牠只想救大火,沒想到會不會成功,結(jié)果牠成功了,一心想成功。

  我在前一個禮拜六,到了悉尼,聽幾位專家的講座。其中有一位是美國非常有名的心理學(xué)家和演說家,在美國很有名,人們稱他為The father of motivation,他非常能夠激勵人。他在講座當(dāng)中引用了科學(xué)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人如果持之以恒的、鍥而不舍的想一樁事情,你就能想成功。如果這個世界原來沒有一樣?xùn)|西,你一直在想,我要把這樣?xùn)|西實現(xiàn),你就能夠創(chuàng)造這樣?xùn)|西。我們縱觀人類的歷史,科學(xué)怎么發(fā)展?都是人敢想。原來沒有飛機,人就敢想,我要飛到天上怎么樣?后來就能發(fā)明飛機。有人想著,這個大海對面是什么樣子的?我想過去看看,就想著發(fā)明輪船,就能夠航海,就能夠周游全世界了。你能夠敢想,就能夠創(chuàng)造,這不就是一切法心想生嗎?

  我們現(xiàn)在要化解災(zāi)難,我們也要敢想,自己勇于承擔(dān),我能做到。古諺語有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天下興亡,這個世界興還是亡,是太平還是多災(zāi)多難,誰的責(zé)任?我的責(zé)任,一個匹夫,匹夫就是一個平民老百姓,指誰?不是指別人,是指自己,就是我,我的責(zé)任,為什么?這個天下是我的天下,不是人的天下。夫子講,「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你要使天下歸仁,自己的事情,你有這一分擔(dān)當(dāng),那你就有圣賢的根機。你不敢擔(dān)當(dāng),你這一生不可能成為圣人,圣人都是以天下為己任。而明白了這個大道,知道如何去改造世界,使世界更美好、更和諧。所以「學(xué)得這個字,修道便有大用」,這真是大用,你想成佛都能想得到。

  你看六祖惠能大師見到了五祖,見五祖的時候,他只是個二十四歲的年輕人,什么都不懂,又沒文化、又不識字,南方人,廣東人,我老家人。過去唐朝時代,廣東那是屬于南蠻之地,最未開化,野蠻的地方。六祖跑到五祖會下,五祖問他你來做什么?六祖回答我來作佛的。你看人家敢想,一個二十四歲的什么文化都沒有的人,他竟然敢想成佛,了不起!我們誰入佛門想說我成佛來的?有沒有這樣想過?你真正這樣想,你就能辦得到,六祖就是這樣辦到的。五祖見他回答,這口氣好大!給他個考試,打壓他說你這獦獠還想成佛?獦獠就是過去侮辱南蠻子的話,你這南蠻子還想成佛?你看惠能大師怎么回答?說人有南北,佛性何分南北?你看看,人人本來是佛,佛性上平等的,沒有南北之分,北方人、有文化的人能成佛,沒文化的人、南方人也能成佛。六祖大師那真是成為一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佛,沒有文化,大字不識,他也能成佛。所以他敢想,想作佛,這就是菩提心。曇鸞大師在《往生論》的批注里面講,說你「愿作佛心,即是愿度眾生的心」,這就是菩提心。如何愿作佛心?你愿往生極樂世界的這個心就是愿作佛心。所以你一心求生凈土,這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就一定作佛。

  下來我們看蕅益大師批注,「此與思無邪一語參看」。思無邪,是夫子講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a href='http://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shijing/' target='_blank'>詩經(jīng)》它這里面都是思無邪的?!副阋娕d于詩的真正學(xué)問,亦可與佛門中念佛三昧作腳注」。這《詩》真正的學(xué)問,思無邪,我們思想里沒有邪念,純凈純善,這是真正學(xué)問。嚴(yán)格的來講,什么是邪?十法界里頭,除了佛以外,其它全是邪,這嚴(yán)格來講,所以你只有念佛才叫思無邪。所以這是佛門中念佛三昧作腳注。我們真正做到思無邪,沒別的,從早到晚、從晚到早,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若或妄念一起,當(dāng)下就要教它消滅,就是這樣,這叫思無邪,這叫念佛三昧。

  下面又說,「卓吾云: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全在思。人之所以可為圣賢,全在思。故力為辯之,不但為一詩翻案而已」。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xué)夢 duncanbcholidayhome.com]

  唐棣:一種植物,屬薔薇科,落葉灌木。

  偏其反而:形容花搖動的樣子。

  室是遠而:只是住的地方太遠了。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xué)經(jīng)典推薦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弊釉唬骸拔粗家玻蚝芜h之有?”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xué)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zé)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xué)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