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xué)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wǎng)絡(luò) [挑錯/完善]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關(guān)鍵詞:論語,述而第七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

  這一章跟上面一章有聯(lián)系。這『桓魋』是司馬桓魋,是個人,他是春秋時期宋國人。孔子周游列國的時候到了宋國,跟弟子們在一大樹下習(xí)禮,演練禮儀。司馬桓魋,這是宋國的大夫,這個人是一位很有威勢的人,他專權(quán)、霸道,而且心很惡。看到孔子,就想要殺孔子,把那樹給弄倒了。弟子們都很不服氣,要跟他作戰(zhàn),因為孔子的弟子們個個都是能文能武,尤其是子路,那是驍勇善戰(zhàn),不怕他。但是孔子制止弟子們,不能跟他們、跟司馬桓魋硬碰硬,就怎么樣?離開,快快的離開,所以孔子很快的離開了。當(dāng)時他是換了衣服,因為孔子他是士人,穿著的衣服比較顯眼,弟子們幫他換了一件普通衣服?!?a href='http://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mengzi/' target='_blank'>孟子》里頭也講到,「孔子微服而過宋」,微服就是變更衣服,脫險了。這個事記載在《史記.孔子世家》這篇文里頭,所以孔子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講這一章的話。

  我們看《雪公講要》里面《集解》說,「包曰」,這是包咸,東漢經(jīng)學(xué)家?!富隔s,宋司馬」,這是宋國的司馬,他是個大夫?!柑焐掠谟枵摺?,孔子講『天生德于予』,「謂授我以圣性也」,孔子非常的有承當(dāng),就是我們現(xiàn)在講有使命感。他講天生我以德,就是把這個圣人的德行授予給我了,也就是讓我來推廣圣賢德行,從事圣賢教育,這是孔子敢于擔(dān)當(dāng)。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擔(dān)當(dāng)、有這樣的志向,所以他有大成就,這是很關(guān)鍵的,夫子講「志于道」。

  我記得在十年前,那時候我還在美國大學(xué)教書,在假期,跟我母親從美國飛到新加坡拜訪恩師,那時候我還不到三十歲。拜訪老人家的時候,老人家很慈悲,請我跟他喝茶聊天,然后語重心長的提醒我說,「年輕人要有使命感。」這個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的回蕩在我的腦海里,到現(xiàn)在我都能夠清晰記得他老人家講這個話時的那種神情。簡單的這一句話,確實似乎點燃了我的志向。我們自己想一想,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如果渾渾噩噩的過了這一生,那自己是覺得很遺憾。既然來到這個世間,那我就要有這個使命來把正法、把圣賢教育弘傳到世間。古人有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天太平」,這個志向是動力,推動我們這一生成就,即使是在困厄當(dāng)中、在逆境當(dāng)中,也不墮青云之志。你看孔子就是這樣,在宋國那是很狼狽,遭到司馬桓魋的追殺,險些喪命。在這樣的逆境當(dāng)中,孔老夫子能說出這樣的話,天賦予我使命,給我以這樣的圣性,司馬桓魋其如予何,他能拿我怎么樣?這是樂觀,樂天知命,知命就是知道自己的使命。

  真正有這種使命感,有這個志向的,一定得到天地護佑,老祖宗的護持,佛菩薩圣賢的保佑,肯定。特別是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心的人太少了,簡直是鳳毛麟角,有幾個人敢于去擔(dān)當(dāng),說我這一生來就是為了弘揚圣賢教育?這就是我來這人生的目的,我來這一生自己要成圣人,還要幫助大家覺悟。你能有這個擔(dān)當(dāng)嗎?你真的有這個擔(dān)當(dāng),一切的佛菩薩,一切的鬼神、圣賢,都加持你、保佑你,為什么?太難找到你這樣的人了。在過去古代比現(xiàn)代多,沒有那么稀罕,現(xiàn)在可稀罕了。沒人發(fā)心,你發(fā)心了,即使你程度再差,那不要緊,有圣賢、佛菩薩保佑,你一定也能過得順順利利,也能夠如愿以償。

  我聽恩師鼓勵教誨,我也發(fā)心了,這個事情不能求人,你求人求誰?你去給人磕頭,人家也不一定愿意做,這個事情是一個困難的事情,要吃苦的事情,只能求自己,自己發(fā)心了,自己干。如果有緣,遇到有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一起做、一起修學(xué),那固然是一大幸事,很值得慶幸。遇不上也沒關(guān)系,真心去干,以圣賢佛菩薩為自己的師長、自己的善友,也不寂寞。

  《集解》里面又講,「合德天地,吉而無不利,故曰其如予何也」。這是解釋本章下半句,「合德天地」,就是與天地合其德,圣人的德行跟天地相合。天、地、人叫三才,這個人不是一般人,是圣人,圣人的德可合天地,所以可堪與天地相配,并稱三才。能夠如此,當(dāng)然天地相保,吉祥而無不利,因此說「其如予何」,就是司馬桓魋能拿我怎么樣?我發(fā)了這個愿,要成就圣人,要推廣圣道,天地護佑,司馬桓魋能拿我怎么樣?你看,很自信。夫子不會畏懼死亡,他知道使命,使命沒完成,他不會死的,緣分沒盡,他不會走。這個不是司馬桓魋能決定的,這是一個大的法運。所以古人稱,「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如果上天不生下孔子,那我們真是有如長夜,漫漫長夜,得不到光明,孔子給我們帶來光明。

  我們也要發(fā)心做現(xiàn)代的孔子,現(xiàn)代更需要孔子,更需要圣人,眾生苦,苦在哪?迷惑顛倒,造業(yè)受報,很苦,不知道回頭。為什么?沒人教他,所以需要圣賢出世來教他。圣賢誰來做?你自己來做,不能求人,只能求自己。特別現(xiàn)在災(zāi)難多,災(zāi)難多,你會不會畏懼?不會畏懼。正如此地孔子講的,「天生德于予」,予就是我,災(zāi)難其如予何?你就有這種氣魄、有這種膽識,你無所畏懼。如果真的是眾生的福報不夠,法運傳不下去,那我們就走了,離開這個世界,我們會到更好的地方去,只是苦了這些眾生而已。如果這些眾生還有福的,我們在這里就能幫助他們,幫助他們離苦得樂、破迷開悟。這是孔老夫子的使命感,我們也要有這樣的使命感。

  底下雪公又講到,這是他自己的話,「圣人處變,既知自有其德而無憂,然又微服以過。權(quán)變之道,陰陽不測,神而通之。非賢人以下可與知也。」圣人就是指孔子,他在處變的時候,就是有災(zāi)變的時候,遇到困境的時候,他心是泰然的,「既知自有其德而無憂」,他還是這樣樂以忘憂,為什么?自己有德行,自己問心無愧?!睹献印防锩嬷v的君子三樂,第一樂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對天無愧,自己沒有什么德行的缺失,所以他無愧;對人,他對得起人,就是不怍于人,就是不愧對于人,所以他無憂。因為自己德行有虧欠,所以他會有憂。我們自己要反觀自己,我們的德行怎么樣?如果德行不夠,有憂,有憂也是好事,孔老夫子也講,他的憂是什么?「,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顾雷约河羞^錯不能改,知道好事、知道應(yīng)該做的他不能去做,這是孔老夫子的憂。他老人家也講得很中肯,我們還沒成圣人之前那肯定有過錯。

  我自己反省自己,過失很多,特別是習(xí)氣很重,真的是天天有憂慮。但這個憂跟世人之憂不同,世人所憂的是名利財富、是五欲六塵,得不到那些,他很憂。我們現(xiàn)在覺悟了一點點,對于世間五欲六塵,我們能夠放下、愿意放下;對于世間名聞利養(yǎng),我們看淡,但是對自己的習(xí)氣毛病還是這么多,確實很憂。而正是因為這種憂,才會努力去改。有了這個憂,才有以后的樂。樂是什么?法喜充滿,因為你改過了,你就樂。這個樂不是世間五欲之樂,孔老夫子講他什么樂?他的樂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他的樂你看,吃的粗茶淡飯,飲的白開水,睡覺枕頭沒有,曲著手臂來枕在手臂上,這么樣的清苦的生活,他樂在其中。顏回簞食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他就有這個樂了。這個樂,是因為真正憂其不能改過而最終能改了,這得到了樂。這個憂和樂,不是世間人的憂和樂。

  圣人處變之時,對于自己的德行,至少他知道自己有這個使命感,他來這個世間有任務(wù)的,所以他不會有憂慮。他有使命感,但是沒有得失心。什么叫得失心?我非得要做成什么事情,我一定要在這個世間住多少年來幫助眾生。你有這個執(zhí)著,那你就是得失心,要是不成就了,你就覺得很遺憾,那就是苦、那是煩惱,那叫憂慮。把那個得失心放下,有一天我們就認認真真的做一天;如果哪一天緣沒有了,眾生沒這個福,那我們就離開,還是歡歡喜喜,一點遺憾沒有,就沒有憂了。

  圣賢弘揚的事業(yè)你也不能執(zhí)著,執(zhí)著了,放不下了,你自度都度不了,那你何況說度人?先要自度然后才能度人,你先得放下自己的執(zhí)著,你才能幫助別人離苦得樂??桌戏蜃舆@個心態(tài),我們細細去體會他這個無憂是什么狀態(tài)。只要有執(zhí)著,那難免有憂,你執(zhí)著什么,就為什么而憂,哪怕執(zhí)著是好事,你為好事而憂。好事都不執(zhí)著,什么憂都沒有,天天都快快樂樂。不能說為了好事,好事做不成了,心里就煩惱,甚至跟人家去爭執(zhí),要人家去配合你,人家要是不配合你做好事,你又煩惱,那都是把好事做成壞事了。

  這底下又講,「然又微服以過」,夫子他不憂,他處變泰然,可是他還是用善巧方便,不是說他不怕司馬桓魋殺他,他就去送死,也不是這樣,這是不懂得權(quán)變。夫子很懂得權(quán)變之道,你看他微服以過宋,他換了衣服,改變自己的服飾,人家認不出他來,他就順順利利的、平平安安的離開宋國,脫離了危險。這屬于權(quán)變之道,權(quán)是行權(quán)方便,處變的時候要懂得行權(quán)方便,不能夠死呆板,那是沒有智慧了,圣人他是有智慧的。

  「陰陽不測,神而通之」,神通不是很玄的事情。神是什么?有智慧。神字,如果你看篆字看得更明顯,左邊是個「示」字,示是什么?上面兩橫,一橫短一橫長,這是古代的「上」字。下面三條伸下來,這代表什么?上天垂象,也就是講宇宙一切自然現(xiàn)象。右邊是個「申」字,申字一筆下來是通的意思,就是你通達了宇宙一切現(xiàn)象,這就叫「神」。所以神一般跟圣連在一起,「神圣」,神圣是誰?他是人,他是通達宇宙自然一切現(xiàn)象的人,無所不知,這個人叫神。那印度叫「佛」,佛也是人,不是上帝,誰都能成佛,只要你能通達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你就成佛了。中國人稱為神、稱為圣,一樣的意思,圣人有神通,通是通達無礙,所以懂得處變之道。陰陽不測,是一般凡人沒辦法去預(yù)測,沒辦法探知圣人的智慧。他很靈活,很懂行權(quán)方便,沒有這個智慧就沒辦法領(lǐng)會圣人的意思。

  為什么我們沒有這樣的智慧?因為有執(zhí)著,只要有執(zhí)著,智慧就被障住了。把執(zhí)著放下了,這個便是智慧,便懂得行權(quán)方便。所以「非賢人以下可與知也」,賢人之下,有君子、有士人,這種人沒有圣人的智慧,他不懂、不知道該怎么行權(quán)方便,做不到像圣人那樣出神入化。你看孔子在這里他又不憂、又不懼,但是他又是該怎么做他怎么做,微服過宋。而弟子們在這個事情上就拔刀而斗、挺身而斗,這是不懂得行權(quán)方便。跟惡人不必這樣打斗,打斗了自己傷自己,何必?我們這里沒有緣教化眾生,我們就離開,絕不執(zhí)著。

  當(dāng)然那個惡人他有他的因果,就像提婆達多一樣,司馬桓魋就是孔子的提婆達多,他這樣來磨孔子,要謀害孔子,跟提婆達多謀害釋迦牟尼佛一個心理,也是嫉妒、好勝、霸道這個心??鬃硬桓Y(jié)怨,不跟他對立,化解內(nèi)心的對立,所以他成圣人了。所以孔子看司馬桓魋不也是老師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這是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這一章接著前面那一章,前面是講的道理,后面孔子給我們做表演,他就是這樣做的。對司馬桓魋這樣的惡人,你看,他沒有怨恨,能行權(quán)方便,恒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他提升了。那司馬桓魋就是他的恩人,孔子也感恩他,沒有他,提升得不夠快。在這樣的考驗當(dāng)中,才知道自己在災(zāi)變的境界里頭,還能夠保持自己的志向,還能夠運用高度的智慧,孔子過關(guān)了。這種心境我們要學(xué)習(xí),這是圣人,賢人以下達不到這個境界,我們要學(xué),跟著學(xué),永遠感恩,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永遠是見別人的恩德,不看人家的過失。六祖惠能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仁者是無敵,夫子是仁者,他心目中司馬桓魋也不是敵人,而是個恩人。你想想這樣的境界,夫子真的就是圣人。

  下面我們看蕅益大師批注,「卓吾云:卻又微服而過宋,妙!妙!」這是贊嘆夫子的智慧,夫子的那種心境。卓吾,李卓吾先生,蕅益大師同時代的人,蕅益大師常引用李卓吾的話,他說的話是連著夫子的話講下來的,夫子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他對司馬桓魋一點也不會跟他計較,知道他并沒有辦法左右天賦予給我的使命。可是孔子也不是跟他硬碰硬,「卻又微服而過宋」,孔子他是喬裝打扮偷偷離開了宋國,你看這妙!說了兩個妙字,這兩個妙字有不同的贊嘆的對象,第一個妙是贊嘆夫子泰然自在的心境,「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你看,他那個心多么自在、多么瀟灑!司馬桓魋能拿我怎么樣?我是上天派來的,我是要履行我的使命的,小人怎么可能左右天命?妙,他這個心境,妙。不僅沒有絲毫畏懼感,也沒有絲毫的怨恨心,樂天知命,還是這么快樂,還是樂以忘憂,妙!這是第一個妙。第二個妙,雖這樣說了,也不是跟他好強爭勝,能夠讓著他、隨順?biāo)?,他要殺我,我們趕緊就跑掉,不要讓他得逞,微服過宋。這是權(quán)巧智慧,這個智慧叫后得智,后得智是建立在根本智基礎(chǔ)上。根本智是他內(nèi)心里沒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這就是根本智,懂得眼前這一切事相都是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

  現(xiàn)代量子力學(xué)家把這個道理、科學(xué)的道理給我們分析出來了,真的這眼前境界是假象。你看,像諾貝爾物理學(xué)獎得主普朗克他就說,他幾十年量子力學(xué)的研究,證明這個世界實際上根本沒有真實的物質(zhì),只有什么?意識的作用。他這個跟大乘佛法講得就很相似,大乘佛法里告訴我們,整個宇宙萬物是「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心是真心,是宇宙的本體,它能現(xiàn)。能現(xiàn)要憑什么?憑我們的念頭,念頭是識,念頭是波動。一起念頭,這種波動,用量子力學(xué)的話來講,這是一種動態(tài),構(gòu)成了基本粒子。太空物理學(xué)里面還有「弦理論」,也是這個說法,他說整個宇宙分析到最細的基本粒子?;玖W拥紫?,他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像琴弦一樣的振動,只有動相,不是物質(zhì)。這個動就是念頭,意識心的動。意識波動構(gòu)成了物質(zhì),構(gòu)成了我們現(xiàn)在所見到的境界,所以這個境界哪里是真實的?都是你念頭所生的,就好像作夢一樣,夢中的境界有沒有?有,你真的看到了,你有感受,可是那些境界是假的,作夢。所以佛在《金剛經(jīng)》里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都是假的,不是真的。

  孔老夫子懂得這個道理,等于看戲一樣,在夢境里面,夢中來弘揚圣道。你看這個味道是不是很妙?知道是假的、是空的,但是又是努力去做,所謂是大做夢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場。夢中佛事,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又有,你還得去做、大做,很努力的去做。不是說這個夢是假的,不是真的,就什么都不做了,那不行,那就不妙了。雖然沒有執(zhí)著,但是你用不起來,那就是變成小乘了。小乘偏空,住在偏空涅盤里面,只是自己懂了宇宙萬相是假的,他就不出來度眾生。夫子他能度眾生,所以孔老夫子跟大乘精神相應(yīng),我們學(xué)了《論語》之后我們能入大乘。中國祖師大德,佛門的高僧、居士,他們都有很好的儒、道的基礎(chǔ),所以他們后來入大乘有很殊勝的成就,這學(xué)儒、學(xué)道是基礎(chǔ)。我們現(xiàn)在讀《論語》,都是在建立我們大乘的基礎(chǔ)?!墩撜Z》里面教我們?nèi)绾未嫘?、如何做人,而且效法孔老夫子那種大心量,那種博愛精神。

  底下蕅益大師又講,「方外史曰」,方外史也是蕅益大師同時代的人,「王莽學(xué)之,便是東施」。王莽是篡奪皇位這么一個奸臣,王莽在以前他是很謙恭,王莽謙恭未篡時,可是他要篡奪王位,這個人用心奸詐,虛偽。這里講的王莽學(xué)之,學(xué)什么?也學(xué)著孔子講,天生德于予。這是用王莽來做個代表,是說有一類人很狂妄、很自大,自己野心很重,他也在那里口口聲聲講,我來這世間有使命的,將來天要給我很大的成就。你看王莽是要篡奪王位,他來學(xué)就是東施,東施效顰。這是講,東施是跟西施同時代的人,春秋戰(zhàn)國時代,西施是大美人,中國四大美人之一,傳說她的鄰居叫東施。東施長得很丑陋,看到西施長得很美,很羨慕,處處想學(xué)西施。西施大概心臟有點不太好,常常摸著自己的心臟,可能有點痛,就皺起眉頭。東施看了,西施皺著眉頭都這么漂亮,她也跟著皺眉頭,所以叫「東施效顰」,顰就是皺眉頭,那就更難看了,完全不是那個樣。

  所以這里教我們學(xué)怎么學(xué)?不是只學(xué)個樣子、只學(xué)個口頭,如果只學(xué)個口頭,就成了狂妄。這里講的「天生德于予」,孔子講這個話,那是真的,人家是真誠心,人家真正有德行。他是發(fā)自內(nèi)心,為苦難蒼生來做航燈,為顛倒迷惑的眾生指清方向,使萬古長夜能有一盞明燈,孔子是做這個事情來的。所以我們學(xué)孔子,要學(xué)他這個真誠的心,完全是為公的,為一切苦難眾生的,真正是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毫沒有任何自私自利的念頭。如果有自私自利,想從這里面得到名聞利養(yǎng),想贏得別人對我的尊重、供養(yǎng),有這個心,那就是東施效顰了,學(xué)不像了,反而學(xué)顛倒了,這就變得狂妄,而且不但是沒有功德,這有罪業(yè)了?!短细袘?yīng)篇》里面就有一句話講,「指天地以證鄙懷」,指著天說,我是真正為苦難眾生的,我是大公無私的,但是心里面確確實實貪求名聞利養(yǎng),那就是指天地以證鄙懷,卑鄙的心懷,心里想的跟他說的不一樣。所以還是要我們自己做到,做到了之后再說,那是真的。沒做到,說出來,那是欺騙人。欺騙人、欺天,那個罪業(yè)大,叫大妄語。

  這是給我們發(fā)愿弘揚圣賢教育、護持正法的同學(xué)們一個很大的提醒。蕅益大師在這里講得很含蓄,我們把它講得比較明顯。真的,在弘護正法的過程中,難免要與名聞利養(yǎng)打交道,你肯定會有名聞利養(yǎng),你要面對。假如名聞利養(yǎng)現(xiàn)前了,我們有一念貪慕,這心就不真了,那即刻就墮落。所以我們這個存心,自己要細細的反省,要在心源隱微處,默默的洗滌那些不善的念頭、自私的念頭。我們恩師勸勉我們放下十六個字,放下名聞利養(yǎng),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癡慢,放下自私自利,真得放下才行。這里頭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們這念頭里面有一絲毫不純潔的話,那我們所做的事業(yè)做得愈大,那個負面的影響、后果就會愈大。所以天堂與地獄,往往都是在最初那一念分判,而我們個人的禍福也是在這最初一念真假而分別開來?!傅湼o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是如影隨形。我們自己是真要警惕,要把自己的心真正擺到最純正的位置上,這就需要天天認真反省改過,然后我們所說的圣賢教育才是真實的、純真無妄,要自己做到。夫子講的,「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為什么我們要先做到才說?因為做不到就說,這是最可恥的。我們自己反求諸己,真的用圣賢教育,第一先是規(guī)范自己,好好的自己斷惡修善,自然就能夠感化世人,完成這一生的使命。

  【評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衛(wèi)國去陳國時經(jīng)過宋國?;隔s聽說以后,帶兵要去害孔子。當(dāng)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xí)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xué)生保護下,離開了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說了這句話。他認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賦予了他,所以桓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xué)夢 duncanbcholidayhome.com]

  桓魋:魋,音tuí,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后代。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xué)經(jīng)典推薦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xué)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zé)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xué)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