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wǎng)絡 [挑錯/完善]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關鍵詞:論語,述而第七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只要自愿拿著十條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這句話孔子講的,說有來求教的人,來學習的人,自行束修之禮,「束修」是過去學生拜老師,給老師的禮物。在孔子時代束修就是兩條干肉,所以叫束修,綁在一起的,束在一起兩條干肉,這叫束修。給老師獻這個禮是對于老師的一種尊重,老師并不在乎你那兩條干肉,但是做學生的要依這個禮,表示尊師重道。在中國古代,講求孝道、師道,孝道是孩子對父母要孝敬,師道是學生對老師要尊敬,而師道建立在孝道基礎上。人只有孝敬父母,他才能會恭敬老師,所以老師跟父母為了培養(yǎng)孩子要互相配合。拜老師的時候那都是什么?老師不會去求學生來學習的,現(xiàn)在才講招生,以前不招生,「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是師道尊嚴,那父母帶著孩子去拜師。我們恩師過去上私塾的時候,跟我們講,他也是這樣,父親帶著他到祠堂里面,過去私塾設在祠堂,拜老師。首先父親帶著孩子向孔圣人的像三跪九叩,然后請老師上座,還是父親帶著孩子向老師三跪九叩,行這樣的大禮。那老師接受了父親這樣鄭重的囑托,怎能夠不好好用心的教這個孩子?所以師道是父親做出來的,讓孩子心目中就知道要尊師重道。你看父親對老師都這樣恭敬,那我豈敢不聽老師話。尊師重道還是為了學生,讓他能夠起誠敬心,他才能學到東西,這是一種慈悲。

  所以孔子在這里講,凡是『自行束修』,「自行」,自就是自己,學生自己來帶著束修之禮拜老師,來求孔子,向孔子求學的?!菏抟陨稀痪褪歉哂谑拗Y,就是這個禮更重的,當然就更要去教他,所以孔子說『吾未嘗無誨焉』,「誨」就是教誨,孔子未嘗不教誨這樣的學生。這個話也是表明夫子那種對于學生承諾,只要你能夠帶著恭敬心來學習,我一定會好好教。帶著束修之禮,那是表達一種恭敬,如果這個禮都沒有,說明沒有恭敬心??鬃硬⒉皇秦澞莾蓷l干肉,孔子本人早就超越了物質,你看他本人講,連富貴都能看作是浮云一樣,更何況那一點點小禮物?他為什么這么要求?就是要求來求學的要有恭敬心,所以師道之禮不能不講求,禮不可廢。

  我跟著恩師上人求學,我母親也是,在二00六年九月二十七號,當時我已經(jīng)在大學里面遞上了辭職,準備專心放下一切,跟著恩師來學道。我母親帶著一些禮物,束修之禮,我們家庭經(jīng)濟也不是非常的富裕,一點特產(chǎn)表達我們對老師的敬意,來到香港,母親就帶著我來拜老師。恩師非常高興,這看得出來,他當時特別換了一套新的衣服,在客廳里面認真的接待我們母子。然后我母親獻上一篇她寫的「送子拜師文」,介紹了我過去的一些簡歷,老師需要了解學生,就做了個介紹。而且做為母親,也向老師表態(tài),日后孩子送給老師這里調教,他以后的前程安排完全由老師來決定,希望孩子也走像老師一樣的道路,一生就是奉獻給圣賢教育的事業(yè)。然后母親帶著我向佛菩薩、圣賢三頂禮,拜三拜,然后請恩師上座,我們也向恩師拜三拜。這是唯一的一次,老師坐得規(guī)規(guī)矩矩,接受我們三拜。以前我們要拜老師,都說不拜、不拜,現(xiàn)在他沒說不拜,接受你三拜。確實自從那次拜師以后,我們就真正得到老師的細心教導。自己確實因為辭掉工作了,也沒有收入了,不能夠供養(yǎng)老師,還常常需要老師照顧,所以非常的珍惜這樣學習的機會,知道這樣好老師遇到非常不容易,這樣的機會真叫「百千萬劫難遭遇」,認真的來學。

  這三年多,基本上,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攝影棚里面度過,天天講課,天天備課。老師指導,我們學習的方法就是教學,邊教邊學,邊學邊教,教學相長。自己每天要講課,必須認真?zhèn)湔n,認真?zhèn)湔n是最好的學習。如果你沒有去講課,你肯定學得不那么認真。你要真正講課,那個認真,那是一絲不茍,就怕是講錯,很不好意思,誤了人那是罪過很大。所以認真?zhèn)湔n,同時要發(fā)起救世的悲心,知道眾生苦,苦在哪?沒有接受圣賢教誨,思想、念頭上很多錯誤,行為上很多錯誤,所以導致不好的果報,拯救之道還是要靠教學,啟發(fā)人來覺悟。大概還是因為我們有這一分對老師的尊重,在我眼中恩師真的就是圣人、就是佛菩薩,自己得到了不少的實益,真正體會到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我們也知道社會上也有一些人可能對恩師不以為然,他不以為然,他自己也得不到利益。我心里看老師是圣人,那我所接受的是圣人對我的指導?!敢磺蟹ㄓ尚南肷?,你要是看他不是圣人,那你就得不到圣人的指導,你眼里沒有圣人,也是一切唯心造。我為什么要這么愚癡,有圣人我都不去接受教誨?所以放下自己的傲慢習氣,虛心、謙卑的來接受老師的指導,一切都聽老師安排。

  尊師重道,總結兩個字,就是聽話。我成長的歷程中,我在三十歲過生日那年,我舅父給我一個生日賀卡,我記得他里面說到,「茂森,我看你從小到大成長起來,看你也沒什么別的優(yōu)點,只有一個優(yōu)點,兩個字,聽話」。過去在家里面都聽父母的話,尤其是我母親,她對我也有不少的希望。譬如說我在小學的時候,她就希望我能夠考上廣東省的重點中學,華師附中,這是她的母校。我就考那個中學,考上了。上了中學希望我能夠上重點大學,然后也上了。上了大學希望我出國留學,也去了。出國以后希望我讀博士,也讀了。讀博士希望我將來做教授,也做了。都聽母親話,要我做什么就做什么?,F(xiàn)在母親把我送來拜師了,我就老老實實跟著老師。母親說以后我的將來全部由恩師來安排,我也聽母親話,現(xiàn)在一切放下,跟著恩師。真的沒有別的其它的優(yōu)點,就這兩條已經(jīng)獲益無窮,就這兩個字,聽話這兩個字,獲益無窮。

  雖然自己根性很差,沒有什么智慧,說老實話是比較笨的那種類型。我的姥姥在我小的時候,看到我學習,我母親教我念詩,教得很耐心,一遍又一遍,結果姥姥在旁邊看得都不耐煩,說這孩子怎么這么笨。笨點沒關系,只要肯聽話,能依教奉行,還是將來能有個成就的,所以尊師重道是成就的關鍵?,F(xiàn)在我們聽恩師他也這么講,他說我沒有別的,跟著老師學就是兩個字,聽話。今天有一點這樣的成就也是聽話。我這時候明白,原來學習圣賢之道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聽話。你能聽話你才能真干,這是誠敬心。所以對于誠敬的學生,老師必定是認真的去教他,一絲不茍的教,不好好的教,那是對不起他。

  《雪公講要》里面有提到對「束修」這兩個字,古注里面有多種的解釋。除了剛才講到的束修是給老師的禮品以外,也有的是講人到了十五歲以上就能夠自「行束帶修飾之禮」,就是自己能夠裝束自己了,這是東漢鄭玄的批注當中這么講。還有其它的種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束修其心」,就是自己把自己的心整飭好,最重要的是拿出誠敬的心,束修是講對心地。有的是說能夠「束修至行」,檢點自己的行為,有不正確的行為把它改正過來。這些講法都可行,可以并存,我們這里主要以做為禮品來解釋,束修之禮,為什么?體現(xiàn)尊師重道,恭敬之心,這是成就的關鍵。

  蕅益大師對這一段沒有解釋,我們來看江謙有一段他的批注,說「禮聞來學,不聞往教。易曰: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故必其能自行束身修禮,而后可施教誨也」。按照禮來講,這是「周禮」,只聽說來學的人,學生到老師那里求學,沒有聽說老師親去學生那邊給他教。如果是老師去教學生,那師道尊嚴就沒有。所以老師,古代的老師,所謂知識分子、士人、君子,那都有一分清高的品德,他不求名、不求利,有學問他是等人來求學,絕對不會出去外面主動找別人,說我來教你,那就得薦了,學問怎么能自薦?如果沒有人,他寧愿躲到深山老林里面閉關,等學生來。

  就像佛法也是這種教學,真正開悟見性的人,他往往在深山老林里閉關,他就不出去,等求道的人,有時候可能一生只等到一個、兩個。像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只等到一個慧可,二祖。禪宗從初祖到六祖都是單傳,都是一對一而已。到六祖他才把禪宗發(fā)揚光大,那時候他有四十三個學生,都是開悟的。所以師道的尊嚴重要,古代人不講求招生,招生顯示太傲慢,好像我很有學問,你們趕快來跟我學,招生也是不對。都是什么?安靜、自守、等待,絕不攀緣。正如「學而篇」第一章就說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知道我的學問、道德,他不來學,我也不覺得難過,我也不會覺得好像懷才不遇,沒有,還是不斷的提升自己。如果這一生沒有這個緣分遇到傳人,他就著書以傳后世,希望后世有人讀到他的書就能夠將來傳他的法。

  像孔子就是這樣,很典型,他自己說弟子們當中只有顏回一個人夠資格傳承他的法,他講「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顏回死了以后,沒有人可以傳夫子之道,這是夫子不幸,顏回比他早死。那他的道傳不下來,怎么辦?他著書,所以「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寫孝經(jīng)」,教這些門人?!?a href='http://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lunyu/' target='_blank'>論語》就是他教學的問答記錄。這些著作留下來,以后看他著作的,會有人能夠得到夫子的真?zhèn)?。夫子真?zhèn)魑覀兿牒笫酪欢〞腥说玫剑┤缯f蕅益大師那是真正得到。但是得到夫子的真?zhèn)?,因為夫子留下了著作畢竟是少,他真正全職的教學只有五年,他周游列國之后回到家鄉(xiāng),教了五年,他七十三歲就過世。幸好佛法傳到中國來,大乘佛法跟儒是相通的,所以我們學了佛法之后,對于儒就有更深入的體會了。正如先儒,特別是清朝很多大儒都有這個同感,說「吾學佛然后知儒」,我學了佛法我才能真正知儒,要不然不知儒。蕅益大師通儒、通佛,通到那?通到自性,明心見性,他早就入境界,所以他得夫子之妙。記載當中講他,他根性很利,十七歲就已經(jīng)得孔顏心法,二十四歲已經(jīng)是大悟。他是原來學儒,后來參禪,然后一心學律、學教,最后弘揚凈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他老人家也是著了很多著作,包括《四書解》,唯恐后世的人,也是可能看到眾多的批注,就會覺得不知所從了,往往對孔顏心法很難契入,所以他老人家慈悲,給我們寫了《四書解》,把孔顏心法真正揭示出來。所以我們這次講四書,依他老人家點睛之注,在文字訓詁上我們依先儒的沒問題,文字我們要通,但是光在文字上通不行,還要在義理上通,那就要藉助蕅益大師的點化。

  這里引《易經(jīng)》,「易曰: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講到的就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童蒙是孩子,孩子來求師、求教可以,不是老師去求童蒙的,所以必須是他能夠「自行束身修禮」,他自己能夠,束身是莊嚴自己,穿上拜師的禮服,帶上禮物,恭恭敬敬來拜師。尊師重道,那老師一定全心全力教他,所以「而后可施教誨」。如果他沒有那種尊師重道的心,那老師教他也沒用,他學不了。他是自己障礙了自己,不是老師不愿教,教了他接受不了,這不是個法器。所以做學生的一個心態(tài),很重要的就是把老師看成是真善知識。正如顏回說夫子,說他的老師孔子,《論語》里面有,講仰之不可及,「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說夫子之道很高深,自己很難達到夫子的境界,顏回這樣的心態(tài)。夫子他也很謙虛,他說他在求學的進度上也不如顏回。你看師生之間這樣的心態(tài),叫師資道合,學生把老師看成圣人,老師也把學生看成是真正利根的人。這樣一來一往,教學生進步就快,所以夫子之道只傳給顏回一人。

  佛在經(jīng)里面也告訴我們,有一部經(jīng)叫《阿難問事佛吉兇經(jīng)》,里面就明確講到弟子事師如同事佛,把老師看成佛一樣,那你就能夠得到佛的教誨,為什么?完全是你真誠心的感應。誠于中而形于外,表現(xiàn)在外面的一定就是有完備的禮節(jié),禮儀上肯定不能缺,缺了禮說明恭敬心不足,那吃虧的不是老師,吃虧的是學生,這一條是教我們師道。

  【評析】

  這一章中孔子所說的這段話,表明了他誨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過去有人說,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學費,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學的可能,貧窮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來的,所以孔子的“有教無類”只停留在口頭上,在社會實踐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這種推論否定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過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會里,要做到完全徹底的有教無類,恐怕都有相當難度,這要歸之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程度。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duncanbcholidayhome.com]

  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條干肉??鬃右笏膶W生,初次見面時要拿十余干肉作為學費。后來,就把學生送給老師的學費叫做“束脩”。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jīng)典推薦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