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玚 [yáng](177—217年),字德璉,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zhèn))人。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應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屬,后轉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應玚為將軍府文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應玚卒于疫疾。
應玚擅長作賦,有文賦數(shù)十篇。詩歌亦見長,與其弟應璩齊名。明人輯有《應德璉集》。
應玚出身于書香門第,應玚的祖父應奉才思敏捷,能“五行俱下”,著有《后序》十余篇。其伯父應劭博學多識,撰述甚豐。有《風俗通》百余篇。二人均是當時的儒者,而應玚的父親應珣也因其才學著名,任司空掾官職。
應玚自幼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詩學文章自然大為長進。但因他生逢亂世,到處飄零,雖躊躇滿志而壯志難酬。
應玚的弟弟應璩,字休璉,也是一個文學家。他和其弟應璩在當時均被稱之為汝南才子,兩兄弟的作品合為一集《應德璉休璉集》。
應玚初來鄴都時,曹植、曹丕都很敬重他,經(jīng)常邀他和眾人一起宴游吟詩,曹操聞其名,任命他為丞相掾屬,后又轉平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應玚為將軍府文學(掌校典籍、侍奉文章)。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應玚與徐干、陳琳、劉楨皆卒于疫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