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陳經邦

明代詩人

陳經邦,字公望,號肅庵,福建莆田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選庶吉士,后授編修,累官至禮部尚書兼學士。明神宗為太子時,陳經邦選任東宮講讀官。神宗即位,他進講經義,“明白懇切,音吐洪亮”,“儀度莊雅,進退雍容”。陳經邦的應制詩賦常常受到神宗贊賞,神宗曾親書“責難陳善”四個大字賜他。

陳經邦詩詞作品
陳經邦古籍名句
人物生平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

萬歷十一年(1583),陳經邦升禮部尚書兼學士。他在任上,部事大治。十三年,因與權臣論事不合,乞休回鄉(xiāng)。陳經邦家居三十年,神宗時常派人問候,然因當權者所阻,終不得召。陳經邦工于詩,人稱其詩“質而不浮,麗而有則”,有《群玉山房詩集》行世。文章結集為《陳尚書疏議》2卷,《東宮講章》《經筵講章》各15卷。

在市區(qū),廟前是一條古老的街道,街上北向有半條街的房子屬于陳家產業(yè),其間的入口處至今還保留一座完整的明代建筑古民居,房子的命名為大宗伯第,是第主陳經邦官拜禮部尚書時,以宗伯作為禮部尚書的尊稱。

陳經邦(1537-1616)字公望,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神宗朱翊鈞在東宮時,曾被選任講讀官,神宗臨朝后,備受寵顧,官職連升至禮部尚書。萬歷十三年(1585)因與宰相意見不合,疏請罷歸,遂開始籌劃建造宅第,至1592年方全部完成。

大宗伯第是以重疊三座七間廂正厝為主體,前后七進深,左右加護厝的超大型宅第,俗稱“百廿間”大厝。下座厝的左邊為大門坦,從大門進拐彎過前院才能看到大厝的正大門。一對抱鼓石雕安在大門兩邊,使豪宅更顯端莊威嚴。這是典型官宦宅第風格,走進大厝看到天井連著廳堂,廳堂接著天井,直到最后大廳。這種現(xiàn)象緣于20世紀60年代街道在這里辦工廠,把門扇和門坎統(tǒng)統(tǒng)鋸掉,成為前后通暢一覽無余的大弄堂。盡管廳堂局部被人為破壞,但整個大厝的梁宇架構完整體現(xiàn)出明代建筑的大方簡約之美。房子的外觀也沒有發(fā)生太大改變,不失為目前莆仙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宅第建筑。

大宗伯第地處城里中心部位,在四百多年的歷程中留下了許多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歷史印跡。大厝背后的御書樓,后供堂和后花園。1930年被地方軍閥———駐莆田海軍陸戰(zhàn)隊旅長林壽國征購,改建為洋樓別墅。后又重建,今已成為荔城區(qū)衛(wèi)生防疫站,大厝前面下座厝,因擋不住商業(yè)利益的驅動,整排房子都改成店面,形成繁榮廟前街,經營各種風味小吃和小商品。這里已成為老莆田的一個縮影。大厝的左邊是改造后的梅園路,寬暢的道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古老的房子古老的街,夾雜在現(xiàn)代都市中,它所產生兩種不同影像折射出城市發(fā)展中所帶來的變化。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陳經邦簡介-陳經邦的詩詞名句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