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李紱

清代詩人

(1673—1750)清江西臨川人,字巨來,號穆堂??滴跛氖四赀M士,由編修累官內(nèi)閣學士。雍正間歷任廣西巡撫、直隸總督,以參劾河南巡撫田文鏡得罪下獄。乾隆初起授戶部侍郎。治理學宗陸王。言政事推崇王安石,對世傳事跡有所辨正,為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所取資。有《穆堂類稿》及續(xù)稿別稿、《陸子學譜》、《朱子晚年全論》、《陽明學錄》、《八旗志書》等。

李紱古籍名句
主要成就
[挑錯/完善]

史學

他還精研歷史,所作《書<辯奸論>后二則》、《書<宋名臣言行錄>后》、《書<邵氏見聞錄>后》等文,敢于堅持真理,摒棄世俗偏見,實事求是地為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辯誣,許多觀點被乾隆時史學家蔡上翔編著的《王荊公年譜考略》中引用。李紱學宗陸象山,著《陸子學譜》20卷、《朱子晚年全論》20卷、《陽明學錄》諸書,力圖調(diào)和朱陸“尊德性”與“道問學”之說。李紱一生勤於治學,尤通史學,對王安石變法有所辨正,蔡上翔寫《王荊公年譜考略》一文多引其說。另著有《春秋一是》、《穆堂類稿、續(xù)稿、別稿》百數(shù)卷。

理學

李紱學問淵博,下筆千言。崇尚陸象山之學,精研理學,集江西諸先正之長,論學以躬身實踐為主,而歸之于匡時濟世。著有《陸子學譜》20卷、《朱子晚年學譜》20卷、《陽明學錄》,力圖調(diào)和朱陸“尊德性”與“道問學”之說。詩文有《穆堂類稿、續(xù)稿、別稿》百數(shù)卷。在學術上,他是清代著名陸王派學者。梁啟超譽之為:“結江右王學之局的人”;而錢穆譽之為:“有清一代陸王學者第一重鎮(zhèn)”。其培養(yǎng)提拔了諸如全祖望、厲鶚、錢陳群、顧棟高等著名人物。

文學

李紱才思敏捷,作詩動筆如飛。楊希閔《鄉(xiāng)詩摭譚》中稱其“古文直達肝膈,無所緣飾”,“詩有才氣,凌厲無前,尤工次韻,揮斥如意……”。吳越間諸名士皆為嘆服。清朝著名文學家王士禎稱李紱有“萬夫之稟”。全祖望稱他“盡得江西諸先正之裘治”。詩歌代表作有五言長古風:《峽江舟中望東岸諸山》。

方志

李紱對方志學研究頗有見解,在方志編纂及方志理論研究方面也很有成就。著有《春秋一是》20卷。他奉敕主修了《八旗通志》,任廣西巡撫時,還主修《廣西通志》、《畿輔通志》、《汀州府志》,歸家守孝期間,又主纂《臨川縣志》,為方志撰序四十余篇。自撰過《西江志補》、《撫州續(xù)志》。對方志的性質(zhì)、體例、章法、功用、文辭等在理論上有較為完整、嚴密的 闡發(fā)。他提出“志,固史之屬也”,一反傳統(tǒng)的方志屬地理書之 說,這一見解雖有缺陷之處,但對扭轉明以后之文弊,提高典籍 之地位大有作用。他提倡方志編纂應“以諸史為宗”,“悉按列 史時代統(tǒng)轄”,認為修志須突出其“籍征考”、“資援據(jù)”,“ 纂言記事,必載原書”之特點,切忌浮華空疏。李紱的方志理論 有其獨到精辟之處,為乾嘉時方志學的正式建立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其纂修的《八旗通志》收集、整理了大量資料,查閱了內(nèi)廷大量檔案,走訪了眾多皇戚貴胄。在此基礎上,從雍正五年(1727)開始編纂,至乾隆四年(1739),歷經(jīng)13年時間,終于成書。初集250卷,二集256卷(包括卷首12卷),分八志(旗務、土田、營建、兵制、職官、學校、典禮、藝文)、八表(封爵、世職、八旗大臣、宗人府、內(nèi)閣大臣、部院大臣、省直大臣、選舉)及列傳三大部分?!栋似焱ㄖ尽芳瘽M族檔案、圖書之大成,為后人了解、研究和發(fā)掘清朝前期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和憑證。

藏書

清藏書家、學者。字巨來,號穆堂。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滴跛氖四辏?709)進士,入詞館,授編修,歷官工部、戶部、吏部、禮部侍郎。雍正時,官廣西巡撫,遷直隸總督。因參劾河南巡撫田文鏡而被罷官,三年后,奉召回京復職。纂《八旗志書》,杜門著述8年成書。授戶部侍郎,累至內(nèi)閣學士。學者稱“穆堂先生”。居于宣武門南,以藏書知名,博聞多覽,收藏至5萬卷,并加以???。對古史疑義,問答如流。有書樓為“紫藤軒”。袁枚作有《臨川李公傳》。著有《朱子晚年全論》20卷、《春秋一是》20卷、《陽明學錄》、《陸子學諳》20卷、《穆堂類稿、續(xù)稿、別稿》百余卷等。

人物生平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

李紱少時孤貧,好學,自幼聰穎,讀書經(jīng)目成誦,有神童之稱,十歲能詩,十二歲即與里中諸先生結詩社。家貧甚 ,曾大風雪中手拿三百錢獨身尋兄于漢陽,匝月,走三千里。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舉江西鄉(xiāng)試第一,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遷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武科會試正、副主考官,云南、浙江鄉(xiāng)試正考官等職??滴跷澹?720年),升內(nèi)閣學士,不久兼任左副都御史。

康熙六十年(1721),擔任會試副考官。出榜日,黃霧風霾,康熙帝說:“此榜或有亂臣賊子,否亦當有讀書積學之士不得中式,怨氣所致?!保夭樵嚲?,其中劣者取消殿試,又賜滿洲舉人留保、直隸舉人王蘭生進士。因落榜舉子聚眾至寓所鬧事,遭御史舒庫彈劾,以隱匿不奏的罪名免官,貶至永定河做河工。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奉召回京,特命復職,任吏部侍郎。因不肯為大將軍年羹堯之子年富等人捐造營房給予從優(yōu),為年羹堯所嫉,改充經(jīng)筵日講官。六月,赴山東負責督促漕運。七月,任兵部侍郎。時值各地運往京城的漕糧屢遭搶劫,奉命將湖南等地的漕糧押運至天津收貯。因擔心貯米壞損,按旨將貯糧估價出售,將盈余銀五千兩交守道桑成鼎貯庫,并將此事告知直隸巡撫李維鈞,李維鈞卻匿而不報,而桑成鼎待李紱赴廣西任時,又將原銀解交廣西。直到年羹堯進京,上疏李紱巧取此項銀兩,應予查懲。雍正經(jīng)過調(diào)查,得知事情原委,親書“奉國罄心”四字,予以獎勵。

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任廣西巡撫。到任后,懲貪肅暴,勤政愛民。時境內(nèi)苗民受土司挑撥引起械斗,生產(chǎn)遭到破壞,他深入調(diào)查研究。從教育、誘導入手,平息了廣西、廣東兩省礦產(chǎn)之爭,并嚴禁漢官、土司欺壓苗民,只要發(fā)現(xiàn)督、府、司、道擅立名目,勒索財物,即嚴加懲處。南寧知府接受土司賄賂,被他革職,并通飭九府府丞。另有土龍州貪暴不悛者,也被革除職務。在此期間,還查核了康熙年間廣西巡撫陳元龍等貪污捐納銀款824700余兩之積案。自此,吏風一新,土苗畏威感德,競相釋怨言和,廣西邊地得以安定,受到雍正嘉獎。

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被任為直隸總督。赴京途中,得知田文鏡任河南總督時,待吏苛刻,以嚴厲刻深的風格治理當?shù)?。李紱斥田文鏡“身任封疆,有意蹂踐讀書人”,兩人因此而結怨。

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李紱到京就任,適逢大水,民多死亡。他根據(jù)州、縣要求,果斷下令各地開倉救災,然后上書朝廷,為自己擅自開倉出谷請罪,雍正認為他做得對,免予處分。后在朝廷中,多次上疏彈劾田文鏡橫行鄉(xiāng)里,貪贓枉法,禍害百姓等,田文鏡則反告李紱結黨營私,后改調(diào)工部侍郎。

雍正五年(1727年),又被誣為庇護私黨受劾,議罪21款,被革職交刑部審訊。身系獄中,日讀書飽啖熟睡,同獄的甘肅巡撫稱他“真鐵漢也”。兩次決囚,雍正命縛至西市,以刀置頸,問:“此時知田文鏡好否?”對曰:“臣雖死,不知田文鏡好處”。刑部查抄他的家產(chǎn),發(fā)現(xiàn)室內(nèi)簡陋,別無長物,甚至夫人的首飾,都是銅制品,根本不像達官顯宦的家屬。雍正這才相信他的清廉,將其赦免。出獄後奉敕主修《八旗通志》、《廣西通志》、《畿輔通志》等。他閉門謝客,專心著述,歷時八年。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帝繼位,授李紱侍郎銜,管戶部三庫。十月,補戶部侍郎。

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因薦人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受朝廷斥責,降兩級調(diào)用。后補詹事,充三禮館副總裁。

乾隆二年(1737年),以母憂歸。乾隆四年(1739年),守母喪時與縣令李廷友同捐資創(chuàng)辦“青云書院”,并親自主持教席,一時名士云集,“才鄉(xiāng)”教育雄風得以重振。

乾隆六年(1741年),充“明史綱目館”副總裁、補光祿寺卿、江南鄉(xiāng)試主考官、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李紱進言,朱子(朱熹)道問學,陸九淵尊德性,不可偏廢,乾隆帝聞而遵從。

乾隆八年(1743),因病告老回鄉(xiāng),入辭,乾隆帝問:“有欲所陳否?”李紱以慎終如始對答,乾隆帝賜詩獎勵他。居撫州城內(nèi)上橋寺石芝園(今文昌橋上沿河路),擔任興魯書院山長,并親自講學。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十八歲。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jīng)典推薦

李紱簡介-李紱的詩詞名句

古詩國學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