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鼎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著名歷史學家、旅游文學家。原名太夏,字定九,又字九符、子重,號鶴沙,晚號鐵肩道人。江陰周莊鎮(zhèn)陳家倉人(現周西村人)。少年隨叔父遠至云南,長期生活在云貴高原,考察西南少數民族的風俗民情,對云南、貴州一帶的地理、歷史情況很有研究,后返歸周莊故里定居,死后葬于砂山五峰頂北麓。
陳鼎(1650年——?)清學者。江陰周莊鎮(zhèn)陳家倉人(現周西村人)。少年隨叔父遠至云南,長期生活在云貴高原,考察西南少數民族的風俗民情,對云南、貴州一帶的地理、歷史情況很有研究,后返歸周莊故里定居,死后葬于砂山五峰頂北麓。
陳鼎生于順治七年(1650),10歲時,跟隨叔父宦居云南。一年后,叔父病故,隨叔父至云南的親友和童仆老幼40多人相繼病亡,只存下嬸母錢氏、錢氏之兄錢伯可夫婦等8人。陳鼎去家萬里,舉目無親,寄居在滇東曲靖,寄宿城關帝廟內,與嬸母等相依為命。
為了維持生計,陳鼎的嬸母典賣金銀首飾,所得資費交伯可往返福建、廣西販煙。錢伯可在一次售煙的過程中,結識了土司龍宣慰長官。龍宣慰賞識錢伯可先生的書法,便聘錢可為西席,課教土司兒子們的書法。沒過多久,錢伯可的夫人嚴氏也去世了,女兒才9歲,祖母教之讀書寫字,教她讀了《烈女傳》,并了解了大意。
陳鼎開始跟來自無錫的華龍友先生讀書,華龍友去世后,便由嬸母帶教。到14歲那年,便通曉了“制藝”。當時,科舉考試有了變革,將原來考八股文改為策論,云南靖川當地許多讀書的人感到無所適從。他們聽說年幼的陳鼎策論寫得好,紛紛趕前拜陳鼎為師,一年的束修有糧近二百石,家庭經濟條件得到了改善。
錢伯可在土司府教書,同情陳鼎母子,征得龍土司同意,陳鼎母子住進了土司府。陳鼎16歲時在云南應鄉(xiāng)試,七藝皆出色,中舉。然后入京師參加會試,未中。龍土司看陳鼎年紀輕輕有才華,便以自己的長女龍繼桓許配給陳鼎,陳鼎17歲便與龍繼桓成婚。當時,龍繼桓僅14歲。龍氏先祖是漢人,其族大多數人通漢書、懂漢語。龍繼桓幼年通僰文,善僰書,會畫翎毛山水,熟悉漢語。結婚后,跟從小姑學《論語》、《孟子》、《孝經》諸書,學習衛(wèi)夫人及二王書法。陳鼎與龍繼恒結婚后,生下長子嘉謨。妾蘭仿生次子嘉誥。次年又生三子嘉謀。到第3年,17歲的龍繼恒因生子得產疾,不治而亡。
陳鼎21歲那年,奉嬸母之命,續(xù)娶錢伯可長女錢潔。錢潔當時17歲,性格溫淑,知書能詩,尤善長短句。
陳鼎在與錢氏結婚的第二年冬天,趕往京師。次年,又游歷陜西。陳鼎或游覽觀光,或從事幕僚,結交文友。一段時間由于戰(zhàn)亂,不能回家。等到時局安定,陳鼎回到云南,夫人錢潔早已離開了人間。錢潔是一位才女,寫了不少詩詞,她所著《青螺稿》、《蓉亭詞》已經散佚,少量詩詞被收入《國朝閨秀正始集》、《江蘇詩征》、《全清詞鈔》、《江上詩鈔》。
36歲以后,陳鼎又繼續(xù)踏上了征程,在外漂流數十年,走過了很多地方,撰寫了一批有價值的著作。
陳鼎到了晚年,倦游歸隱,回到故鄉(xiāng)周莊陳家倉,整理自己的著作,將之刊刻付梓。陳鼎活到60多歲。他的著述頗豐,可稱著作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