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夷 (約651-?) 唐詩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漢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上元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diào)?!洞?a href='http://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gushici/62341.html' target='_blank'>白頭吟》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相傳其舅宋之問欲據(jù)為已有,希夷不允,之問竟遣人用土囊將他壓死。延之少有文華,落魄不拘常格,后為人所害,死時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傳。
劉希夷善為從軍閨情詩,辭藻婉麗,然意旨悲苦,未為人重。后孫昱撰《正聲集》,以希夷詩為集中之最,由是大為時所稱賞。代表作有《從軍行》、《采?!?、《春日行歌》、《春女行》、《搗衣篇》、《代悲白頭翁》、《洛川懷古》等。其中《代悲白頭翁》一詩寫花開花落,時光擲人;“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fù)誰在?”,由此發(fā)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以及“宛轉(zhuǎn)娥眉能幾時,須臾鶴發(fā)亂如絲”之感慨。《紅樓夢》中甄士隱對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解注之詞“陋室空堂,當(dāng)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以及黛玉的《葬花詞》“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的用詞與意境顯然是模仿了這首詩,可見此詩魅力。集十卷,今編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八十二)。
初唐著名詩人劉希夷的死因,舊說多謂為宋之問所害。 此說肇始于唐人筆記《大唐新語》及《劉賓客嘉話錄》?!洞筇菩抡Z》云:
“劉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華,好為宮體,詞旨悲苦,不為所重。善掐琵琶。嘗為《白頭翁詠》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fù)誰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詩似讖,與石崇“白首同所歸”何異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榷鴩@曰:‘此句復(fù)似向讖矣,然死生有命,豈復(fù)由此!’乃兩存之。詩成未周,為奸所殺?;蛟扑沃畣柡χ!薄秳①e客嘉話錄》云:“劉希夷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懇乞,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袋壓殺之。宋生不得其死,天報之也。”
宋以后不少著作,每每沿襲此說?,F(xiàn)當(dāng)代一些名家著作乃至一些文學(xué)史、辭典等,也采用此說。如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劉大杰《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史》、《辭?!?、《中國文學(xué)家大辭典》。以致1981年臨汝縣(今汝州市)重修劉希夷墓,林冠夫先生撰寫碑文時,仍宗此說。
然而,仔細推敲一下,便會發(fā)現(xiàn)此說不僅既乏確鑿的根據(jù),也無有力的旁證;而且無論從時間上抑或從情理上似乎都講不通,因此,難以成立。
從時間上說。劉、宋二人的生卒年月均史無明載,只能從比較隱微的材料中推測。倘若果如《唐才子傳》所言,即劉希夷上元二年(公元675)中進士時“年二十五”、死時“未及三十”;那么他當(dāng)生于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聞一多《唐詩大系》即定劉希夷生于是年),卒于儀鳳、調(diào)露間,至遲不晚于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而據(jù)宋之問《秋蓮賦》一文自序云:
“天授元年,敕學(xué)士楊炯與之問分直于洛城西”,分直,指分直習(xí)藝館(據(jù)《通鑒卷二○八注,習(xí)藝館本名內(nèi)文學(xué)館,武后改為習(xí)藝館,又改為翰林內(nèi)教坊)。又據(jù)《新唐書·宋之問傳》云:
“甫冠,武后召與楊炯分直習(xí)藝館。”則宋之問在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時方才“甫冠”(即剛剛二十歲)。
那么他當(dāng)生于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也就是說,宋之問比劉希夷小了整整二十歲??梢姰?dāng)劉希夷三十歲死時,宋之問只不過是個十歲的幼童,試問其如何能“以土袋壓殺之”?或者“使奴以土囊壓殺于別舍”?
就情理上說。據(jù)傅璇琮先生考證,《新唐書》中“‘甫冠’的記載是錯誤的”,并引《唐才子傳》言宋之問亦“上元二年進士”,進而推斷宋之問當(dāng)生于公元656年(聞一多《唐詩大系》即定宋之問生年為公元656年)。這樣一來,劉希夷死時,宋之問已二十五歲,自然單從年齡上講,足以能夠殺人奪詩了。但據(jù)史載宋之問自少時即以詩著稱,如《舊唐書》云:“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dāng)時無能出其右者?!倍鴦⑾R膭t“體勢與時不合”、“不為所重”,也就是說,宋之問的詩名遠在劉希夷之上,何至為了區(qū)區(qū)兩句詩而用極殘忍的手段殺人?何況被殺者還是自己的外甥(二人是否真有甥舅關(guān)系尚待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