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姓曾,名參(zēng shēn ,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輿,漢族,春秋末年生于魯國東魯(山東臨沂平邑縣),后移居魯國武城(山東濟寧嘉祥縣)。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xué),頗得孔子真?zhèn)?。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yǎng)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dāng)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著述《大學(xué)》、《孝經(jīng)》等,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學(xué)術(shù)界有兩種說法,一讀shēn,一讀cān) ,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一說山東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xu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點,字皙,七十二賢之一,與子曾參同師孔子。
倡導(dǎo)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nèi)省慎獨”的修養(yǎng)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xué)》、《孝經(jīng)》、《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曾子在儒學(xué)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為“宗圣”,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僅次于“復(fù)圣”顏淵。
修齊治平
曾子著作《大學(xué)》,開宗明義提出了三綱(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構(gòu)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政治哲學(xué)體系。
人為貴
《曾子·天圓》中指出:“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陰陽之氣各從其行則靜矣。偏則風(fēng),俱則雪,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
《曾子·天圓》認為毛蟲羽蟲是陽氣化生的,介蟲、鱗蟲是陰氣化生的。人是倮生的,無羽毛鱗甲,乃是稟陰陽精氣而生。
這就明顯地突出人在萬物天地中的地位。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點?!对?middot;大孝》說:“天之所生,地之所養(yǎng),人為大矣。”認為人是天地間最偉大的,“天地之性為貴”(《孝經(jīng)》)?!缎〈?a href='http://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liji/' target='_blank'>禮記·禮運》中說:“人者五行之秀氣也。”荀子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思想,認為人不是順應(yīng)自然,屈從于自然,而是能動的改造自然。“從天而傾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發(fā)現(xiàn)并重視人的作用,這是儒家思想的精華。
不茍權(quán)貴
《韓詩外傳》卷一記,曾參為養(yǎng)活父母仕于莒,曾當(dāng)過“得粟三秉”的官職。雖有從政經(jīng)歷,但綜觀其一生,仍然是一個孔子式的知識分子形象。其根源在于他那盡守禮約、躬守孝道、不茍同權(quán)貴的思想品格。他曾聲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泰伯》),《莊子·讓王》篇中記載:“曾子居衛(wèi),溫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屨)而踵決。曳縱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聲。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yǎng)志者忘形,養(yǎng)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說苑·立節(jié)》載:“曾子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韓詩外傳》說“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應(yīng)命。”
人物名言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與?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憑;不茍笑,不茍訾,隱不命,臨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e豆之事,則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處,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上出自《論語》)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大學(xué)》)
曾子是黃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國(繒國)太子巫的第五代孫。父親曾點(曾皙),母親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魯?shù)抗?,生于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xué),頗得孔子真?zhèn)?。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鬃拥膶O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xué)派,對孔子的儒學(xué)學(xué)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和建樹。曾參是孔子學(xué)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顏子(顏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wěn)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yǎng))”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xué)而》)的修養(yǎng)方法,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他著述有《大學(xué)》、《孝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元至順初年,加封為“郕國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圣”。在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建有曾點墓和曾參墓,人民教育出版社將《語文》七年級上冊第43頁曾子的注釋由“山東嘉祥人”糾正為“山東平邑人”。至此始于明成化年間、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曾子故里之爭終于塵埃落定。
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
至此,《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百科大辭典》、《辭?!泛椭袑W(xué)課本等主流"權(quán)威"出版物對曾子故里的說法一致,已有600多年的曾子故里之爭終于塵埃落定,宗圣曾子故里重新“回歸”平邑。
曾姓后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