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王勃的《易陽早發(fā)》
飭裝侵曉月,奔策候殘星。
危閣尋丹障,回梁屬翠屏。
云間迷樹影,霧里失峰形。
復(fù)此涼飆至,空山飛夜螢。
拂曉時分我就整理行裝準(zhǔn)備出發(fā),伴著天上點點殘星便揚鞭遠(yuǎn)行。
道路兩旁山峰聳立,層巒疊嶂時時映入眼簾,紅色綠色的屏風(fēng)形的山峰上偶爾有一座樓閣,有一間房屋。
突然山中云霧繚繞,連樹形都看不清楚;再放眼望去,遠(yuǎn)處的山峰也失去它原來的挺拔之姿,迷迷蒙蒙一片。
秋風(fēng)吹起才知夜晚已經(jīng)悄然降臨,只見空山之中,螢火蟲飛來飛去。
易陽:今河北永年縣西。
飭(chì):整頓,整理行裝。
侵曉月:即拂曉。與下句的“候殘星”相對,二句猶言披星戴月。
奔策:策馬疾行。候:迎候。
危閣:高閣。指閣道。尋:依附。
丹障:如朱色屏障的山嶺。
回梁:曲折的橋粱。屬:依托。
翠屏:形容峰巒排列的綠色山巖。
涼飆(biāo):一作“商風(fēng)”,即秋風(fēng)。
此詩是作者因作《斗雞賦》被唐高宗逐出長安,去西蜀路上所作,當(dāng)為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左右,是作者《入蜀紀(jì)行詩》三十首之一。作者感于路途景致,有感而作。
這首詩布局巧妙,展示出全天的旅行過程,但有詳有略,重點突出。注重寫景角度的交錯變換,從不同時間、不同的光影效果加以描寫,因而詩人筆下的景物變幻多端,瑰麗神奇。
首聯(lián)通過對出行時天空景色“曉月”、“殘星”的描寫,突出時間尚早,詩人旅途艱辛,長途跋涉不辭勞苦?!帮喲b”、“奔策”又把出行動作化、具體化,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筆勢突兀,句法挺拔,不落俗套,氣勢壯闊,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也是古人所謂的“突起”。因而明代陸時雍評價說:“如此起句,是大家數(shù)?!保ā豆旁婄R》)
頷聯(lián)從山頂上的“危閣”、“回梁”寫起,描寫旅途中見到的景色,突出其特點:奇、險。蜀地的崇山峻嶺、懸崖峭壁被賦予詩人的感受——“?!?、“回”,準(zhǔn)確而新穎?!暗ふ稀?、“翠屏”描繪出山峰的不同形態(tài)、不同色彩,表現(xiàn)出詩人新穎獨到的寫景技巧。
頸聯(lián)寫詩人透過云霧觀景,大樹、山峰都失去了它的本來面目,具有隱約朦朧之美?!懊浴薄ⅰ笆А睂懗鲈娙藢?a href='http://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gushici/70880.html' target='_blank'>山中特有景物的奇妙感受,寫景角度的不同,從“云間”、“霧里”觀峰看樹,突出一種迷離朦朧的狀態(tài)。
尾聯(lián)詩人強調(diào)夜色降臨,暗示一天的辛苦將告結(jié)束。這兩句極為巧妙,沒有直接道來,而是借涼風(fēng)的不期而至,詩人才意識到時間已晚,才看到夜螢亂飛。此聯(lián)生動地表現(xiàn)出詩人游興正濃,興致勃勃,陶醉忘時的情態(tài)。行文巧妙,涼飆至、夜螢飛喚起詩人的時間觀念,從一個側(cè)面說明詩人已完全沉醉在大自然中,忘記了周圍的一切。
此詩寫景與抒情渾然一體,它既有永明體寫景生動、錘煉精工的特點,又吸取了魏晉古詩的氣骨,是王勃詩中藝術(shù)成就較高的一首。
王勃 :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