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南北朝謝靈運的《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風潮難具論。
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
乘月聽哀狖,浥露馥芳蓀。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靈物郄珍怪,異人秘精魂。
金膏滅明光,水碧輟流溫。
徒作千里曲,弦絕念彌敦。
早已厭倦了水上的長途旅行,因為風潮變幻不定,兇險難測,難以述說。
波濤遇到洲島,立刻遽分兩股,急轉(zhuǎn)猛合,又沖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
在清朗的月光下,聆聽兩岸猿類凄婉的叫聲;在濕潤的夜露中,飽吸著芳草的馨香。
春末的原野上鋪展著秀麗的綠色,高高的山巖上屯聚著一朵朵白云。
舟行江上,游覽沿途景致,思緒萬千;日日夜夜總是浮想聯(lián)翩。
攀登懸崖,登上了潯陽城旁廬山之東的石鏡山;牽蘿扳葉,松門山頂。
關(guān)于大禹疏治三江的傳說已成為往事,關(guān)于長江分成九派的玄理也難以推究明白。
江湖中的靈怪神異,因吝惜其珍怪之相,而秘藏其精神魂魄。
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滅其明光,止其溫潤而不見。
我枉自彈奏了一曲《千里別鶴》,本想借此消憂,誰知曲罷卻像商陵牧子一樣,思念之情愈加強烈了。
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陽湖。彭蠡湖口:即今鄱陽湖口,長江與鄱陽湖在九江附近與相接。
倦:厭倦 。水宿:棲住于水中的船上。此句意謂厭倦了水上長途旅行。
具論:詳細述說。
驟:急疾?;睾希壕酆?;匯合。此言風浪拍打在洲島上。圻(qí)岸:曲岸。崩奔:水流沖激堤岸而奔涌。
狖(yòu):長尾猿。
浥(yì):濕。馥(fù):香氣濃郁。芳蓀:香草名。此句說露水沾在芳蓀的葉子上,散發(fā)出濃郁的香氣。
屯:聚集。
千念二句:各種感慨日夜纏繞在心頭。
石鏡、松門:山名,二山都近鄱陽湖口。李善《文選注》引張僧鑒《潯陽記》曰:“石鏡山,東有一圓石,懸崖明凈,照人見形。”又引顧野王《輿地志》曰:“自入湖三百三十里,窮于松門。東西四十里,青松徧于兩岸。”
三江:《尚書·禹貢》:“三江既入。”鄭玄注:“三江分于彭蠡,為三孔,東入海。”
九派:潯陽的別稱。即今江西九江。上二句說古代關(guān)于三江、九派說法已成往事,其中的玄理也無從知曉。
靈物:珍奇神異之物。吝珍怪:惜其珍奇怪異之狀。
秘精魂:隱藏其精神魂魄。
金膏:道教傳說中的仙藥。滅明光:韜光而不顯現(xiàn)。
水碧:玉的一種,又稱碧玉?!渡胶=?jīng)》:“耿山多水碧。”輟:停止。流溫:指水玉溫潤。二句說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滅其明光,止其溫潤而不見。
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別鶴》曲。蔡邕《琴操》:“商陵牧子娶妻五年,無子,父兄欲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嘆別鶴以舒其憤懣。故曰《別鶴操》。鶴一舉千里,故名《千里別鶴》也。”
弦絕:曲終。李善《文選注》說:“言奏曲冀以消憂,弦絕而念逾甚。故曰‘徒作’也。”
這首詩應(yīng)當是作于公元431年(晉懷帝元嘉八年)晚春,作者由京城建康赴臨川(治今江西南昌)內(nèi)史任途中。他悲憤難已,今番橫遭羅織,自然更添怨恨,進入彭蠡湖口,心潮更與風濤同起伏,遂以如椽雄筆,抒達幽憤。
謝靈運的山水詩《入彭蠡湖口》作于作者赴臨川(治所在今江西省撫州市)內(nèi)史任的途中。彭蠡湖,即江西鄱陽湖。湖口,指鄱陽湖與長江的交接處,在今江西九江市附近。據(jù)《宋書·謝靈運傳》載,謝靈運受到朝廷的猜忌,不得已赴臨川作官。心情很不好,這在詩中有所流露。詩中有情、有景,也有議論,總的是寫自長江入彭蠡湖口時的所見所感。但所寫的,有的并不是實寫,而是帶有想象的成分,如詩中提到的“石鏡”、“松門”,其地理位置既不是在一處,而且與彭蠡湖口都有相當?shù)木嚯x,不可能剛?cè)肱眢缓跁r見到。因此可以這樣推斷:作者乘舟至彭蠡湖口時可能并未下船,詩中所寫的都是船行中的所見、所感。
詩的前四句是綜述自己入彭蠡湖口前的旅途經(jīng)歷:“客游倦水宿,風潮難具論。”頭兩句是說,自己乘舟遠行,日夜住在船上,既疲倦,又感到厭倦(注意,這種心情同作者的政治處境不佳有關(guān)),而舟行途中所遭遇的風潮,是難以一一的說明的。
后面兩句,是解釋為什么“風潮難具論”。“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回:水轉(zhuǎn)的意思。圻岸:曲曲折折的江岸。這兩句說,沿途風急潮猛,浪潮遇到洲島,頓時分流回繞過去,隨后又匯流而下;浪潮一次次沖擊著江岸,又一次次的倒折而來,奔騰向前。風潮的這種情狀經(jīng)常重復、變幻,所以說“難具論”。
接下四句,是追述沿途的景色:“乘月聽哀狖,浥露馥芳蓀。”這兩句是寫夜景。狖:黑色的長尾猿。浥:濕潤。馥:香氣。這里用作動詞,指聞到香氣。芳蓀:泛指香草。這兩句說,在清朗的月光下,聆聽兩岸猿類凄婉的叫聲;在濕潤的夜露中,飽吸著芳草的馨香。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這兩句是寫白天的景色。是說,春末的原野上鋪展著秀麗的綠色,高高的山巖上屯聚著一朵朵白云。這兩句詩是傳誦的佳句,頗有新意。時間(春晚)與空間(巖高),遠處(綠野)與近處(白云)相對仗,色彩鮮明而諧調(diào),相互映襯,把一幅明媚的春光圖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以下兩句,是由寫景到抒情、議論的過渡,總結(jié)他是百感交集來渡過旅途中的日日夜夜的:“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前、后兩句基本上是一個意思,是說,舟行江上,游覽沿途景致,思緒萬千;從早到晚,浮想聯(lián)翩。
接下兩句,是說自己還要背負著這“千念”、“萬感”去“照石鏡”、“入松門”:“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石鏡,《水經(jīng)注·廬山水》說,廬山東面有一尊高懸于峭壁上的圓石,能清晰照見人影,故名。其位置當在彭蠡湖口往南若干公里處。松門,山名,在江西昌都縣附近,即由石鏡再往南很遠的地方。顧野王《輿地志》說:“自入湖(按,即鄱陽湖)三百三十里,窮于松門。東西四十里,青松遍于兩岸。”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將攀上高高的懸崖,去照一照石鏡;我將沿湖而行,拉著松葉直抵松門山。
以下八句,是作者“千念”、“萬感”的具體內(nèi)容??煞譃槿龑?。第一層: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三江:指長江自彭蠡湖分為三條江水,東流入海。傳說大禹曾疏治三江。九派:長江在湖北、江西一帶,因以就九派稱這一帶的長江?!段倪x·郭璞·江賦》:“流九派乎潯陽。”李善注:“水別流為派。”理:玄理。古代認為“三”、“九”這類數(shù)字含有玄理。這兩句說,關(guān)于大禹疏治三江的傳說已成為往事,關(guān)于長江分成九派的玄理也難以推究明白。在作者的迷惘中,也摻雜深深的慨嘆。
第二層:
“靈物吝珍怪,異人秘精魂。金膏滅明光,水碧輟流溫。”金膏:傳說中的仙藥。水碧:一種玉。這四句是說:江湖中的靈怪神異,因吝惜其珍怪之相,而秘藏其精神魂魄。金膏不再發(fā)光,水碧不再變溫潤。作者以靈物、異人不出,金膏、水碧不現(xiàn)來隱喻賢者的歸隱。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消沉。
最后一層:
“徒作《千里曲》,弦絕念彌頓。”《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別鶴”。蔡邕《琴操》說:“商陵牧子娶妻五年,無子,父兄欲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嘆別鶴以舒其憤懣。鶴一舉千里,故名千里別鶴也。”弦絕:曲終。這兩句的意思是:我枉自彈奏了一曲《千里別鶴》,本想借此消憂,誰知曲罷卻像商陵牧子一樣,思念之情愈加強烈了。作者的“千念”、“萬感”郁積在心,至此卻像火山一樣爆發(fā)了。
《入彭蠡湖口》表現(xiàn)了大謝詩作的新進境。觀謝集,大抵在公元422年(永嘉三年)三十八歲前,他的詩作留存既少,風格也較多承建安(如《述祖德詩》)、太康(如《九日從宋公戲馬臺》詩)之緒,尚未形成明顯的獨特風格。永嘉之貶后直至二番歸隱的將近十年間,他以幽憤之情合山水清音,確立了其山水詩鼻祖的崇高地位。他善于于清森的物象交替中將感情的變化隱隱傳達出來,意脈貫通,夭矯連蜷,而爐錘謹嚴,曲屈精深,典麗精工。但是針法時嫌過細,狀物時嫌過煉,使典時嫌過直,理語時嫌過多,讀來時有滯重之感,而缺少后來杜甫、韓愈等人那種大開大合,變化灑脫的氣魄。這個弱點在二次歸隱時某些篇章中有所突破,但并不大。至此詩則已可顯見杜、韓詩作的先兆,表現(xiàn)有三:
其一是邊幅趨于廣遠。謝靈運先此之詩,所記游程較窄,雖然早已突破了漢人即事生情的樊籬,而總是借一地之景抒積郁之情,探玄冥之理,但畢竟邊幅較狹,大氣不足。此詩則以二十句之數(shù),總攬入湖三百余里諸景,以少總多,邊幅廣遠為前所未有,也因此顯得比前此作品疏朗高遠。
其次是筆致趨于跳蕩;這不僅因為攬景大而縱橫多;更因為泯去了前此詩作中的針痕線跡。“春晚”、“白云”一聯(lián)之陡轉(zhuǎn)逆接,空間傳神,充分表現(xiàn)了這一進展。不僅打破了一景一情,轉(zhuǎn)轉(zhuǎn)相生的格局,在一節(jié)寫景中即有幾個感情層次,而且深得動靜相生,濃淡相間,張弛得宜之效。這種跳蕩又與其固有的謹嚴相結(jié)合,全詩倦、難并起,再由“難”生發(fā)展開,最后歸到深一層的“倦”,更透現(xiàn)出倦中之憤。在這一主線中,又以“千念”、“萬感”一聯(lián)與“三江”、“九派”一聯(lián),一逆接,一順轉(zhuǎn),作兩處頓束,遂將跳蕩之筆鋒與嚴謹?shù)慕M織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這是后來杜、韓詩結(jié)構(gòu)命筆的最重要的訣竅。
其三是景語、情語、理語更形融合:謝詩的理語,決非人們常說的“玄理尾巴”。他的理均由景中隨情生發(fā),這在前幾篇賞析中已多次談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未可厚非,也不失為一體。此詩的“理”則融洽得更好。全詩實際上都在說理之“難具論”,而直至“九派理空存”才剔明這一點,再以下寫江景各句,景中句句用典,也句句有情含理,卻完全由即目所見寫出,無有痕跡。最后“弦絕念彌敦”一句更有無盡遠思,味在酸咸之外。如果說先此的謝詩,多由情景生發(fā)歸結(jié)到理,那末此詩已倒了過來,理已變成了情景表達的陪襯,顯示了山水詩進一步脫略玄言影響的進程。
人們常說六朝詩至齊梁間的謝朓才初逗唐音。其實謝朓之影響唐人更多短制,且主要影響王維、孟浩然一脈;論到大篇的諸種藝術(shù)手段,與杜、韓一派的大手筆,初逗唐音的則非謝客莫屬。
謝靈運 : 謝靈運(385年-433年),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原為陳郡謝氏士族。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