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魏晉 / 陳壽
古詩原文
[挑錯/完善]

出自魏晉陳壽的《隆中對》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p>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guān)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譯文翻譯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當時人們都不承認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潁川(河南禹州)的徐庶與諸葛亮關(guān)系甚好,說確實是這樣。

適逢先帝劉備駐扎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是人間臥伏著的龍啊,將軍可愿意見他?”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毙焓f:“這個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你應(yīng)該屈尊親自去拜訪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于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退下,說:“漢室的統(tǒng)治崩潰,奸邪的臣子盜用政令,皇上蒙受風塵遭難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任,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然而我才智與謀略短淺,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現(xiàn)在還沒有罷休,您認為該采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獨掌大權(quán)以來,各地豪杰同時起兵,占據(jù)州、郡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憑借弱小的力量戰(zhàn)勝強大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xiàn)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quán)占據(jù)江東,已經(jīng)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quán)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拿它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可有占領(lǐng)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yōu)越,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yè)。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jù)漢中,那里人民殷實富裕,物產(chǎn)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jù)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shù)民族,對外聯(lián)合孫權(quán),對內(nèi)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lǐng)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lǐng)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么稱霸的事業(yè)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與諸葛亮的關(guān)系一天天親密起來。關(guān)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么了?!标P(guān)羽、張飛于是不再說什么了。

注釋解釋

隆中:地名,今襄陽城西13公里古隆中。

對:回答、應(yīng)對。

亮:即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瑯琊陽都人。

躬:親自。隴畝:田地。

好(hào):喜愛。為:唱。

《梁父(fǔ)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傳說諸葛亮曾經(jīng)寫過一首《梁父吟》歌詞。

管仲:名夷吾,春秋時齊桓公的國相,幫助桓公建立霸業(yè)。

樂(yuè)毅:戰(zhàn)國時燕昭王的名將,曾率領(lǐng)燕、趙、韓、魏、楚五國兵攻齊,連陷七十余城。

莫之許:就是“莫許之”。莫,沒有人。之,代詞,指諸葛亮“自比于管仲、樂毅”。許,承認同意。

惟:只有。友善:友好,關(guān)系好。

信然:確實這樣。

先主:先,先帝,主,劉備。屯:駐扎。

新野:現(xiàn)河南省新野縣。

器:器重、重視。

謂:對,說,告訴。

豈:大概,是否。

之:代詞,代諸葛亮。

與俱來:與(之)俱來,和(他)一起來。俱。一起。

就見:意思是到諸葛亮那里去拜訪。就,接近、趨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門)來。致,招致、引來。

枉(wǎng)駕:屈尊。枉:委屈。駕:車馬,借車馬指劉備。

顧:拜訪。由是:因此。

遂(suì):于是,就。

詣:去,到。這里是拜訪的意思。凡:總共。

乃見:才見到。因:于是,就。

屏: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漢室傾頹:指漢朝統(tǒng)治崩潰、衰敗。

奸臣:指董卓、曹操等。竊命:盜用皇帝的政令。

蒙塵:蒙受風塵,專指皇帝遭難出奔。

東漢的京城本來在洛陽,董卓強迫漢獻帝劉協(xié)遷都到陜西長安,曹操又強迫他遷都到河南許昌。

孤:古代王侯的自稱。這里是劉備自稱。

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

欲信:通“伸”,伸張。想。而:表轉(zhuǎn)折。智術(shù):智謀,才識。用:因此。

猖蹶:這里是失敗的意思。然:然而。猶:仍,還。已:停止,罷休。

謂:認為。計:計策。安:疑問代詞,怎么。

出:產(chǎn)生。自:從。

已來:已,通“以”,表時間??纾赫紦?jù)。

不可勝數(shù):數(shù)也數(shù)不清。勝,盡。

比于:同,相比。

眾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克:戰(zhàn)勝。為:以為,變成。者:的原因。

非惟:不僅。抑:而且;亦:也。

謀:籌劃。今:現(xiàn) 在。

挾(xié):挾持,控制。

令:號令。

諸侯:這里指當時割據(jù)一方的軍閥。

此:這。誠:的確。

爭鋒:爭強,爭勝。已歷:已經(jīng)經(jīng)歷。

國險而民附:地勢險要,民眾歸附。

賢能為之用:為:被。

可以為援:為:作為。援:外援。

圖:謀取。據(jù):占據(jù)。利:物資。

盡:全部取得。連:連接。通:到達。

此用武之國:這是用兵之地,國:地方。意思是兵家必爭之地。

殆(dài):大概。

資:資助,給予。

所以:用來。

豈有意乎:可有意思嗎?

險塞(sài) :險峻的要塞。

天府之土:指自然條件優(yōu)越,物產(chǎn)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

高祖:劉邦。

因:依靠,憑。

劉璋暗弱:劉璋(當時的益州牧)昏庸懦弱。

殷:興旺富裕。

而:但是。

存恤:愛撫、愛惜。恤:體恤、體諒。

胄:后代。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劉啟的兒子)的后代,所以稱它“帝室之胄”。

信義:信用道義。

著:聞名。

總攬:廣泛地羅致。攬,這里有招致的意思。

巖阻:險阻,指形勢險要的地方。

西和諸戎:向西和中國西部各族的和好。

南撫夷越:向南安撫中國南部各族。

內(nèi):對內(nèi)。

修:治理。

政理:政治。

將荊州之軍:將:率領(lǐng)。

宛、洛:河南南陽和洛陽這里泛指中原一帶。

身:親自。

川:平野。

(80)簞食壺漿:形容人民群眾熱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愛戴的軍隊。

(81)誠如是:如果真像這樣。

(82)日:一天天。

(83)悅:高興。

(84)之:代詞,代與諸葛亮關(guān)系變好這件事。

(85)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86)猶:好像。

(87)愿:希望。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207年,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劉備前往隆中,三顧諸葛亮草廬之中,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劉備,并分析了天下形式。后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這篇《隆中對》就是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當時縱談天下大事的一段記載。

詩文賞析
[搜索 國學夢 即可回訪本站]

東漢末年,由于東漢王朝的殘酷壓榨和自然災害的猛烈襲擊,廣大的農(nóng)民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無以為生,被迫鋌而走險。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張角兄弟的領(lǐng)導下,爆發(fā)了著名的黃巾起義。起義軍用黃巾裹頭,呼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義軍到處,“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jù),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yīng),京師震動”。川黃巾起義的浪潮迅速席卷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qū),沉重地打擊了東漢豪強地主的反動統(tǒng)治。面臨滅頂之災的東漢王朝為了維護風雨飄搖的統(tǒng)治,急忙調(diào)兵遣將,向農(nóng)民起義軍瘋狂反撲;各地的豪強勢力也趁此機會招兵買馬,加入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的行列。

經(jīng)過黃巾起義沉重打擊,東漢王朝已經(jīng)是奄奄一息,名存實亡了。而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豪杰并起,跨州聯(lián)郡者不可勝數(shù)?!备鞯氐能婇y勢力紛紛擁兵自重,割據(jù)一方。經(jīng)過十多年的火拼廝殺,公孫瓚占據(jù)幽州;公孫度占據(jù)遼東;袁紹占據(jù)冀州、青州、并州;袁術(shù)占據(jù)揚州;曹操占據(jù)兗、豫二州;劉表占據(jù)荊州;孫策、孫權(quán)占據(jù)江東;韓遂、馬騰占據(jù)涼州;劉焉、劉璋父子占據(jù)益州,唯獨劉備沒有固定的地盤,率領(lǐng)部隊輾轉(zhuǎn)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都,政治上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軍消滅了呂布、袁術(shù)、袁紹等割據(jù)勢力,占領(lǐng)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舉平定南方,一統(tǒng)華夏的趨勢。

諸葛亮出身名門氏族,少時就才華橫溢,超群出眾。史稱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諸葛玄為袁術(shù)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敝T葛亮就是在東漢末年的戰(zhàn)亂年代出生成長起來的,他親眼目睹了戰(zhàn)亂給百姓造成的家破人亡的痛苦。特別是諸葛亮隨同叔父諸葛玄南下過程中,沿途那種“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涼悲慘景象,更是在年青諸葛亮的心靈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時也為后來諸葛亮立志消除分裂割據(jù),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年方十七歲的諸葛亮就開始了獨立生活, “躬耕隴畝”于南陽中,諸葛亮度過了十個寒暑春秋。

諸葛亮高臥隆中,“躬耕隴畝”的十年,過的也并非是與那種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隆中,諸葛亮認真研讀史籍,總結(jié)歷代興亡的經(jīng)驗教訓;密切注意當時的政治形勢,冷靜地觀察與分析各個政治集團實力的消長和斗爭的成敗。并且經(jīng)常與當?shù)丶耙虮軕?zhàn)禍而流亡到荊州的名士司馬徽、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縱論時局變換,交換政見,暢談未來。

他最佩服春秋時期齊國的名相管仲和戰(zhàn)國時期燕國的名將樂毅,并“每自比于管仲、樂毅”,立志要像管仲、樂毅那樣,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統(tǒng)一的事業(yè)。為此,諸葛亮高臥隆中,靜觀天下風云變幻,等待時機,期遇明主,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偉抱負。

怎樣才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鴻鵠之志呢?綜觀其時軍閥混戰(zhàn)的結(jié)果,到赤壁戰(zhàn)前,只剩下了曹操、孫權(quán)、劉備、劉表、劉璋、公孫度、韓遂、馬騰等人。那么,為什么諸葛亮不投靠已經(jīng)平定了北方,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或是已“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的孫權(quán),而要為四處奔走,無固定的地盤的劉備出謀劃策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雖然曹操實力最強,政治上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軍消滅了呂布、袁術(shù)、袁紹等割據(jù)勢力,占領(lǐng)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舉平定南方,一統(tǒng)華夏的趨勢。但諸葛亮深知,曹操的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賢才謀士,如投其帳下,難以其施展才能。同時東漢王朝雖已名存實亡,但在漢末士人中仍有較大的影響。在許多漢末士人的眼中,曹操名為漢臣相實為漢賊。道不同不相為謀,諸葛亮自然不肯為其出謀劃策。

2.孫權(quán)雖據(jù)有江東之地已歷三世,但其缺乏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而諸葛亮志在結(jié)束分裂割據(jù),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況且孫權(quán)承繼父兄基業(yè),屬下早已有張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諸葛亮深知如到孫權(quán)之處,同樣難以施展其蓋世之才。因此,在張昭薦亮于孫權(quán)時,諸葛亮不肯留下,人問其故,諸葛亮曰“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p>

3.劉備在當時雖無立足之地而依附于荊州劉表,但自起兵以來,雖屢經(jīng)挫敗,壯心不已,為時人所敬重。就連曹操也認為: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劉備)與操耳?!敝T葛亮審時度勢,認為劉備可以奪取荊州、益州作為立國之基,效法高祖劉邦,成就帝業(yè)。同時劉備身邊一直缺乏真正的謀略之士,諸葛亮認為自己輔佐劉備,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干,實現(xiàn)其抱負。因此,當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欣然應(yīng)允出山輔佐劉備?!堵≈袑Α奋P躇滿志,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戰(zhàn)略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此時劉備正依附于荊州牧劉表門下,盡管劉表以宗室之誼對劉備待以上賓之禮,讓劉備所部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但劉備作為一代梟雄并不甘心寄人籬下,急切地盼望壯大實力,以求能實現(xiàn)其逐鹿中原的大志。劉備對諸葛亮其人是早有所聞,據(jù)《襄陽記》載:“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wù)?識時務(wù)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因此,當徐庶力薦諸葛亮時說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四十七歲的劉備便迫不及待地冒著隆冬的嚴寒和大雪,三往隆中,向年方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請教統(tǒng)一天下的大計。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三顧茅廬”描述成了一段十分精彩的故事。諸葛亮認為劉備是與他志同道合,可以信賴的明主,便把自己對當時社會形勢的觀察與分析和盤托出,并且針對劉備集團的處境,向劉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國和北伐中原的戰(zhàn)略方針,這便是著名的《隆中對》。攻劉璋,諸葛亮與張飛、趙云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諸地。建安十九年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對歷史的再現(xiàn):

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shù)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庇墒窍戎魉煸劻粒踩艘?。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毕戎髟唬骸吧?!”于是與亮情好日密。關(guān)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庇稹w乃止。

《隆中對》曰:“自董卓以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聯(lián)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是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p>

從《隆中對》中我們可以看出,《隆中對》是諸葛亮對當時政局的看法,并且針對劉備集團無根據(jù)地的處境提出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戰(zhàn)略方針。概括起來,諸葛亮《隆中對》的內(nèi)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yīng)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 “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jù)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jù)地,與曹操、孫權(quán)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nèi)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時的后顧之憂。

4.在荊州要“外結(jié)好孫權(quán),”與孫權(quán)建立抗擊曹操的聯(lián)盟。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本C觀后來的歷史進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zhàn)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諸葛亮認為霸業(yè)可成,興復漢室應(yīng)該采取哪些策略?

1.取代割據(jù)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jù)地,與曹操、孫權(quán)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的聲望,招攬人才,內(nèi)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在外交上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并與孫權(quán)建立抗擊曹操的聯(lián)盟;

3.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率領(lǐng)荊州之軍攻擊宛城、洛陽,劉備親自率領(lǐng)益州的軍隊攻打秦川。

作者介紹

陳壽 :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史學家,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wèi)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jīng)典推薦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原文翻譯賞析-陳壽

古詩國學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