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唐代 張說 《幽州夜飲》
涼風(fēng)吹夜雨,蕭瑟動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遲暮心?
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
幽州地處北方,晚上涼風(fēng)吹起細(xì)雨綿綿,寒冷之氣襲來,使樹林蕭瑟。
軍中的高堂之上,正在舉行宴會,怎能使我暫時忘掉了自己的遲暮之心?
軍中的娛樂是仗劍而舞,邊塞的音樂是胡笳的演奏聲。
如果我不做這邊城的將領(lǐng),怎么知道皇上對我恩遇之深呢。
幽州:古州名。轄今北京、河北一帶,治所在薊縣。
高堂宴:在高大的廳堂舉辦宴會。
遲暮心:因衰老引起凄涼暗淡的心情。
劍舞:舞劍。
笳:即胡笳,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吹奏的一種樂器。
城將:作者自指。時張說任幽州都督。
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初,張說為中書令,因與姚元崇不和,罷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后以右羽林將軍檢校幽州都督。都督府設(shè)在幽州范陽郡,即今河北薊縣。此詩就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
全詩以“夜飲”二字為中心緊扣題目。開始二句描寫“夜飲”環(huán)境,渲染氣氛。“涼風(fēng)吹夜雨,蕭瑟動寒林”。正值秋深風(fēng)涼之時,在幽州邊城的夜晚,風(fēng)雨交加,吹動樹林,只聽見一片凄涼動人的蕭瑟之聲。這一切,形象地描繪出了邊地之夜的荒寒景象。第二句還暗用了宋玉《九辯》中的詩意:“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益發(fā)渲染了詩句中悲傷的色彩。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詩人悲愁的心緒,已經(jīng)見于言外。而這“夜飲”,就是為了要驅(qū)走這惡劣環(huán)境帶來的悲苦,宴會還沒有開始,從著力渲染、暗示中,已經(jīng)給“夜飲”罩上了一層愁苦的陰影。
第二聯(lián)緊接一、二句,進入“夜飲”,抒發(fā)詩人的感嘆:“正有高堂宴,能忘遲暮心?”“正”字接轉(zhuǎn)巧妙,緊承首聯(lián)對環(huán)境的描寫,同時也自然地轉(zhuǎn)入到宴會?!澳芡本湟詥柧涑鲋瑢⒃娙藘?nèi)心的郁勃之氣曲折地表露了出來。這種遲暮衰老之感,在邊地竟是那樣強烈,揮之不去,即使是面對這樣的“夜飲”,也排遣不開。詩中化用了屈原《離騷》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睂⒃娙诵囊獗磉_得更加婉曲、深沉。第三聯(lián),隨著宴會開始,并逐漸進入高潮的時候,詩人的情緒也隨之興奮起來,詩情也有了亮色:“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痹诙级礁难鐣g,軍士們舞起劍來,那矯健剛勁的舞姿,慷慨雄偉的氣魄,令詩人為之感奮。《史記·項羽本紀(jì)》中項莊說:“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舞劍是為了助興,增加席間的歡樂氣氛。一個“宜”字,傳出詩人對劍舞的欣賞。但接著吹奏起胡笳時,那嗚嗚的聲音,使席間短暫的歡樂頓然消失,而充溢著一片悲涼的情調(diào),詩人的心情也隨之沉重起來。塞上本來就多悲涼之意,與詩人的遠(yuǎn)戍之苦、遲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為心靈上的沉重的負(fù)擔(dān),詩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來。這一聯(lián)在豪壯中寓悲涼,在跌宕起伏中展現(xiàn)出詩人難以平息的滾滾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聯(lián)。
“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這十個字鏗鏘有聲,似乎將愁苦一掃而光,轉(zhuǎn)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邊城作將為樂、為榮。實際上這最后一聯(lián)完全是由上面逼出來的憤激之語,他將對朝廷的滿腹牢騷,隱藏在這看似感激而實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決堤似地噴涌而出,表現(xiàn)了思想上的強烈憤慨和深沉的痛苦。這一聯(lián)的確托意遙深、措語婉曲,可謂“得騷人之緒”,寄寓著詩人悲憤的感慨,它與首聯(lián)的悲苦的邊塞荒寒之景,恰成對照,相得益彰。全詩以景起,以情結(jié),首尾照應(yīng),耐人回味。
詩歌在語言上遒健質(zhì)樸,寫景之語,并無華麗之辭,與邊塞情調(diào)極為相稱。遣詞用字也十分精當(dāng),例如“吹”、“動”、“宜”、“重”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實際經(jīng)過認(rèn)真錘煉,用得恰到好處,對寫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張說 : 張說 唐代文學(xué)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xùn)|(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