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xué)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文段一: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后 文段二:愈與李賀書閱讀答案與翻譯

作者:佚名 古詩詞考題 來源:網(wǎng)絡(luò)

文段一:

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后。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浞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如素構(gòu),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以父名晉肅,不肯舉進士,愈為作《諱辨》,然卒亦不就舉。辭尚奇詭所得皆驚邁絕去翰墨畦逕當(dāng)時無能效者。樂府?dāng)?shù)十篇,云韶諸工皆合之弦管。為協(xié)律郎,卒,年二十七。與游者權(quán)璩、楊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時為所取去。賀亦早世,故其詩歌世傳者鮮焉。

(節(jié)選自《新唐書·李賀傳》

文段二:

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聽者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矢浽唬?ldquo;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愈曰:“然。”

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夫諱始于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周公作詩不諱①;孔子不偏諱二名②;曾參之父名皙,曾子不諱“昔”。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今上章及詔不聞諱“滸”“勢”“秉”“饑”也,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機”及“諭”③。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經(jīng),質(zhì)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賀舉進士為可邪,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務(wù)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wù)勝于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于宦者宮妾:則是宦者宮妾之孝于其親,賢于周公、孔子、曾參者耶?

(節(jié)選自韓愈《諱辯》)

【注】①周文王名昌、武王名發(fā),周公有詩曰“在昌厥后”“駿發(fā)爾私”。②孔子曾說過“守不足徵”“某在斯”。孔子母親名叫“征在”,孔子說“征”時不說“在”,說“在”時不說“征”。③唐高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曬、玄宗名隆基、代宗名豫。

10.材料一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辭尚A奇詭B所得C皆驚邁D絕去E翰墨F畦逕G當(dāng)時無能效者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丙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就,指完成,在句子“援筆輒就如素構(gòu)”與“然卒亦不就舉”中詞義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相同。

C.考,指考察,與《石鐘山記》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意義不同。

D.譏,指譏刺、指責(zé),與齊威王的昭告“謗譏于市朝”中的“譏”意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二第一段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正確的一項是(  )

A.韓愈寫信勸李賀參加進士考試,且認為他必將考中。

B.朝野眾口一詞地提倡避諱,韓愈卻明確地反對避諱。

C.皇甫湜認為:韓愈不明白勸李賀舉進士的嚴重后果。

D.“然”表達了對獲罪的清醒認識和反對避諱的態(tài)度。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賀亦早世,故其詩歌世傳者鮮焉。

②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14.根據(jù)兩則材料,你認為李賀沒有考進士的原因是什么?請說出你的結(jié)論及理由。

【答案】

10.BDG

11.A

12.A

13.①李賀因去世得早,所寫詩歌被世人傳頌得少。②士大夫的言論行動,究竟應(yīng)該依照什么法度呢?

14.①我認為李賀沒有考進士的原因是競爭者的毀謗。理由是李賀如果考一定能考上。首先,韓愈說“賀舉進士有名”,韓愈的見識和為人是可信的;其次《高軒過》表現(xiàn)出李賀杰出的才能,新唐書都肯定了他的才能。②我認為李賀沒有考進士的原因是李賀本人的放棄。理由是“最終”決定者是李賀。正史沒有記載當(dāng)時朝廷有禁止的律令;從《諱辯》看,李賀是在競爭者和輿論的威壓下做出決定的。

【解析】

10.句意:(李賀的)文辭崇尚奇幻詭異,所寫的句子皆警拔之語,摒棄遣辭煉句的常規(guī),當(dāng)時沒有能效仿他的。“辭尚奇詭”中“奇詭”作“尚”的賓語,故在B處斷開;“所得皆驚邁”表達完整的含義,故在D處斷開;“絕去翰墨畦逕”中“絕去”是動詞,不宜與后面的賓語“翰墨畦逕”斷開,故在G處斷開。

故選BDG。

11.A.“然卒亦不就舉”的意思是但他終于沒有去應(yīng)考。就,去。“援筆輒就如素構(gòu)”意思是(李賀)拿起筆立即完成了(詩作)。就,完成。故兩句中“就”意思不同。故答案為:A。

12.B.“朝野眾口一詞地提倡避諱”錯,由“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和而唱之”可知,提倡避諱的是同李賀爭名的人及附和這種意見的人。C.“韓愈不明白勸李賀舉進士的嚴重后果”說法錯誤,依據(jù)原文皇甫湜的話“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說明他是認為韓愈必須辯明這件事,否則有可能獲罪。

D.“對獲罪的清醒認識”說法錯誤,依據(jù)原文“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可知,韓愈認同的是皇甫湜認為如果不辯明這件事他和李賀都將獲罪這件事,認為應(yīng)該要辯明,并不是對獲罪有清醒認識。

故答案為:A。

13.①故,所以;傳,流傳;鮮,少。②立言行事,言論行動;宜,究竟;何什么?

故答案為:①李賀因去世得早,所寫詩歌被世人傳頌得少。

②士大夫的言論行動,究竟應(yīng)該依照什么法度呢?

14.本題考查學(xué)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依據(jù)文本一“以父名晉肅,不肯舉進士,愈為作《諱辨》,然卒亦不就舉”可知,因為父親的名諱。

依據(jù)文本二“與賀爭名者毀之……聽者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可知,同李賀爭名的人詆毀他,很多也人不加分辨,附和這種意見,致使其未能考中。

故答案為:①我認為李賀沒有考進士的原因是競爭者的毀謗。理由是李賀如果考一定能考上。首先,韓愈說“賀舉進士有名”,韓愈的見識和為人是可信的;其次《高軒過》表現(xiàn)出李賀杰出的才能,新唐書都肯定了他的才能。②我認為李賀沒有考進士的原因是李賀本人的放棄。理由是“最終”決定者是李賀。正史沒有記載當(dāng)時朝廷有禁止的律令;從《諱辯》看,李賀是在競爭者和輿論的威壓下做出決定的。

【參考譯文】

文段一:

李賀,字長吉,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后裔,七歲就能寫出好的文章,韓愈、皇甫湜開始聽說還不相信,就去拜訪他家,讓他寫詩,墨流暢自然,像是無需費力地搭建一座簡潔美觀的建筑,他將詩命名為《高軒過》。他們兩個大吃一驚,從此李賀出了名。李賀之父名叫李晉肅,所以李賀不能去考進士,韓愈為此寫了一篇叫《諱辯》的文章。但他終于沒有去應(yīng)考。(他的)詩思維奇譎、辭采奇麗,也有許多精警、奇峭而有獨創(chuàng)性語言,當(dāng)時無人能夠效仿。并寫下了數(shù)十首樂府歌行,樂師此配樂與管弦相合。長吉只做了協(xié)律郎,死于27歲。一起交游的人權(quán)璩、楊敬之、王恭元等人,每次李賀寫完作品都被他們抄好帶走。李賀因去世得早,所寫詩歌被世人傳頌得少。

文段二:

我給李賀寫信,勉勵李賀去考進士。李賀考進士已被提名推薦,同李賀爭名的人詆毀他,說:“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李賀不去考進士才是正確的,勉勵他去考的人是不對的。”聽到這種議論的人不加分辨,附和這種意見,也主張這樣,大家說的話完全相同?;矢浾f:“如果不辯明這件事,您和李賀都將獲罪。”我說:“是這樣”。

父名晉肅,兒子不可以考進士,那么倘若父親名仁,兒子就不能做人了嗎?

避諱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制訂禮法制度來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詩不避諱,孔子不避母親雙名中的單獨一字;曾參的父親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時有個人叫騏期,漢朝時有個人叫杜度,這兩個人,他們的兒子應(yīng)該怎么避諱呢?現(xiàn)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達詔旨,也沒聽說要避“滸”、“勢”、“秉”、“機”(分別與高祖李淵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這些字。只有宦官和宮女,才不敢說“諭”和“機”這些字。士大夫的言論行動,究竟應(yīng)該依照什么法度呢?當(dāng)今,無論是考察經(jīng)典、質(zhì)正律文還是查核國家典章,李賀參加進士考試,到底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參那樣,可以免遭非議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說達到頂點了。而現(xiàn)在的讀書人,不努力學(xué)習(xí)曾參、周公、孔子的品行,卻要在諱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也可知他們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參,終究是無法超過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參,卻讓自己等同于宦官、宮女,那么難道宦官、宮女孝順?biāo)麄兊母改福€勝過周公、孔子、曾參嗎?

關(guān)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

相關(guān)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xué)經(jīng)典推薦

文段一: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后 文段二:愈與李賀書閱讀答案與翻譯

古詩國學(xué)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zé)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xué)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