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钡囊馑技叭~翻譯賞析

作者:佚名 古詩詞鑒賞大全 來源:網(wǎng)絡(luò)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譯文:

南宋 辛棄疾 《水龍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注釋:

建康賞心亭:為秦淮河邊一名勝。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遠望遙山,像美人頭上的碧玉簪、青螺發(fā)髻一樣,似都在發(fā)愁,像有無限怨恨。玉簪螺髻:比喻山。

斷鴻:失群孤雁。

吳鉤:吳地特產(chǎn)的彎形寶刀,此指劍。吳鉤:佩劍。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晉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因思家鄉(xiāng)吳中美味的鱸魚,便棄官回鄉(xiāng)。表示自己不愿放棄大業(yè),只圖個人安逸。

求田聯(lián)問舍:買地置屋。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置田買屋安居樂業(yè)。劉郎:即劉備。此泛指有大志之人。

流年:歲月流逝。風雨:喻國事的艱難。樹猶如此:典出《世說新·言語》?;笢乇闭?,見昔日所種樹皆已十圍,嘆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可惜流年三句:自惜年華在無所作為中逝去,為國運感到憂愁,人比樹老得還快。

倩:請。紅巾翠袖:指美人。揾(wèn):擦試。

譯文1:

楚地的天空,千里彌漫著清爽的秋氣,江河水流向天邊,秋色天際。遠望遙遠的山嶺,有如插著玉簪的螺髻,向人們呈獻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時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鳴聲中,站在樓上了望。把寶刀吳鉤看完,把欄干拍遍,但沒有人領(lǐng)會,我登臨樓臺的用意。

不要說鱸魚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嘗,秋風吹遍大地,張季鷹怎么還沒有回鄉(xiāng)?如果只想像許汜一樣,買田置屋,怕會羞于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上耆A如水流去,憂愁風雨,樹木猶如此。請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

譯文2:

南方的天空彌漫著清冷的秋氣,江水流向天邊,無邊無際。遙望遠山,就如插著玉簪的螺髻,在訴說著愁苦和怨恨。落日時分,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失群孤雁的哀鳴聲中,站在樓上瞭望。撫著寶刀,把欄干拍遍,但沒有人領(lǐng)會,我登臨的用意。

不要說鱸魚的美味,秋風已吹遍大地,張季鷹怎么還沒有回鄉(xiāng)?想學許汜,買田置屋,但就怕因此而羞于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上耆A如水般逝去,樹木尚憂風愁雨,更何況人?請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幫我拭去英雄流下的眼淚?

譯文3:

楚地的天空,處處彌散著秋日的清爽,浩浩蕩蕩的長江水流向天邊,秋色無邊無際。遠望遙遠的山嶺,那一層層、一疊疊,有的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fā)髻,可是在滿腹憂愁的人們眼中看來只是徒增愁恨罷了。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夕陽的余暉里,在失群孤雁的哀鳴聲中,站在樓上向遠處眺望,把寶刀看了又看,只有借拍打欄干來發(fā)泄胸中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卻始終沒有人能夠領(lǐng)會,我的用意和抱負。

不要象張季鷹一樣只是因為秋天鱸魚鮮美正好品嘗,便匆匆回鄉(xiāng)?也不要像許汜一樣,不思進取而只顧著買田置屋,象你們這樣的瑣屑小人,有什么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呢?可惜年華似水,樹都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又怎么能不老大呢!是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手持紅巾的歌妓,來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

背景

該詞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間建康通判任上。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作一個建康通判,不得一遂報國之愿。偶有登臨周覽之際,一抒郁結(jié)心頭的悲憤之情。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賞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據(jù)《景定建康志》記載:“賞心亭在(城西)下水門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賞之勝。”

賞析

這首詞起句突兀,立意遼遠。雖然說氣勢上稍遜東坡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境界的闊大、胸襟的磊落卻是一樣的。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極目游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象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lǐng)略,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范開曾在《稼軒詞序》中論道:“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他的見解是比較本質(zhì)地點出了辛詞的藝術(shù)特色。

南宋時代,民族的矛盾沖突貫穿始終,是激烈而緊張的。盡管辛棄疾出生在金朝統(tǒng)治之下的北方,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響,心系南宋,懷有愛國之情,立志推翻異族壓迫,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為此,他很早就投身到抗金斗爭中去。年二十一歲時,便聚義民二千余眾參加耿京隊伍,矛頭指向金政權(quán)。后來事變,他又能獨帶五十余騎,于五萬敵軍之中,孤膽擒縛叛徒張安國。辛棄疾平生自詡有濟世報國之才,而他的過人膽識,雄偉的志向又使他不甘平庸一生。因此反映到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他的詞寫來便豪邁奔放。不過,同是做為豪放派的詞人,蘇東坡似乎參透了人生、生死成敗無計于心,所以他的詞達觀瀟灑、不乏恢諧。而辛棄疾則以氣節(jié)自負,以功業(yè)自許,執(zhí)著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詞中時時流露出壯志未酬的沉郁、悲憤和愁苦。于是我們看到,當辛棄疾的筆從第一句的水天一色的遼遠之處稍微近縮了一下的時候,那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閑愁。

閑愁萬種,萬種閑愁都映襯在落日余暉的夕照里,應(yīng)合著離群孤雁的哀鳴,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的凄清和冷寂,自從他南歸宋朝,就一腔熱血,伺機報效國家,建立功業(yè)。然而在政治上,他并沒有得到施展才華的機遇。非但沒有人來與他共論北伐大計,相反卻橫遭朝中權(quán)貴們的猜忌,始終難酬壯志。顧此,他摘下佩刀,默視良久,拍欄長嘆。意謂此刀不正如我,本來它是用來殺敵建功的,而今置閑,何時是了?孤獨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

在上片,辛棄疾登高望遠,觸景生情,情隨景遷,由遠及近,層層推進,將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壯志難酬的苦恨委曲地抒發(fā)出來。到了下片,作者進一步闡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堅定不可動搖的,盡管一時不算得志,但是決不消沉退縮。

他說,不要提什么鱸魚切得細才味美,你看,秋風已盡,張翰還鄉(xiāng)了嗎?據(jù)《晉書》講,張翰在任齊王冏大司馬東曹掾時,因懼怕成為上層權(quán)力斗爭的犧牲品,同時又生性自適,便借著秋風起,聲言自己思念家鄉(xiāng)的菰菜、莼羹、鱸魚膾而辭歸故里。這里,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的,不過卻是反用其意。他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xiāng)。

辛棄疾一方面反對逃避現(xiàn)實斗爭的歸隱生活,同時也更鄙視置國家危亡于腦后,只知貪戀爵祿的享樂行為。他十分贊賞劉備對于許氾的譏諷?!?a href='http://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sanguozhi/' target='_blank'>三國志》里講,當許氾向劉備述說陳登對于自己的拜見不但不置一言,還讓他睡在床下時,劉備說道:你是有國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陳登希望你能憂國忘家,有救世的主張??赡銋s向他求田問舍、言無可采。這正是陳登最忌諱的,所以他與你也就沒有什么話好說。如果是換上了我,那就不僅僅是讓你睡床下,我睡床上,而是要讓你睡地下,我睡百尺高樓上了。劉備天下為懷,斥責許氾,辭氣激揚,辛棄疾稱之為“劉郎才氣”,亦以自比。他認為,在他的英雄氣概面前,那些求田問舍、謀取私利的朝士權(quán)臣們是無地自容的。

然而,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辛棄疾此時感到自己好象當年東晉北伐的桓溫,看到了十年前瑯邪栽種的柳樹已經(jīng)十圍,不禁流淚慨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光陰無情,年復(fù)一年,時間就在風雨憂愁,國勢飄搖中流逝,而自己的濟民救國之志尚難遂愿,好不痛惜。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jié),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這后片的最后一句與前片的最后一句正緊相呼應(yīng)。在感情上,它更深一層地抒發(fā)出辛棄疾功業(yè)未就、有志難酬的苦悶與悲恨。(劉伯淵)

關(guān)鍵詞:“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钡囊馑技?/p>

相關(guān)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jīng)典推薦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钡囊馑技叭~翻譯賞析

古詩國學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