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①
夜來帶得些兒雪,凍云一樹垂垂②。東風回首不勝悲,葉干絲未盡,未死只顰眉③。
可憶紅泥亭子外④,纖腰舞困因誰⑤。如今寂寞待人歸,明年依舊綠,知否系斑騅⑥。
柳枝掛著些許前夜的落雪,看上去如同寒云片片。在東風中回首往事,悲痛不能承受。樹木柳葉干枯了,柳絲卻仍然搖曳,正如我的心雖已干枯,對你的思念卻從未斷絕。柳樹雖然未死,但枝葉蜷曲如同不展的愁眉,正如我雖生猶死,終日眉心緊鎖。
可曾記得驛站紅亭外的柳枝,為誰飛舞?如今那柳枝只是寂寞地等待當初遠行之人歸來。明年柳枝依然會掛滿新綠,只是不知道還能否系住我的馬兒,不再放任絕情的人肆意遠行。
①臨江仙:雙調小令,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稑氛录啡?ldquo;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高平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韻。約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柳永演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韻,后片六平韻。
②凍云:嚴冬之陰云。此處是說垂柳帶雪,望去猶如片片浮云。唐方干《冬日》:“凍云愁暮色,寒日淡斜暉。”
③顰(pín)眉:因為眉似柳葉,所以這樣稱呼。顰,皺眉。
④紅泥亭子:紅色的亭子,也指長亭。為古代行人休憩或送別之處。
⑤纖腰:比喻柳枝。
⑥斑騅(zhuī):青白色的馬。唐李商隱《無題》: “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待好風。”宋晏幾遭《玉樓春》:“斑騅路與陽臺近,前度無題初借間。”
《臨江仙·夜來帶得些兒雪》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上片寫眼前蕭瑟的雪景,下片追懷往事,又兼描繪景色。全篇意含悼亡,柳亦如人,人亦如柳,不即不離,深得詠物詞之妙。
諸本皆以此闕排《臨江仙·寒柳》闕后,疑為同時同題之作。在一個寒冷的落雪冬夜,納蘭看見了處境甚是慘淡的柳樹,不僅要對抗冬天嚴酷的寒風,還要經受霜雪的磨礪,樹枝上的積雪泛著逼人的寒氣。心中對亡妻的思念更加濃烈,于是提筆寫下此詞。
上片寫眼前景,春柳枝頭的春雪還沒有完全融化,柳枝在寒冷的天氣里無精打采地低垂著。 “東風回首不勝悲”,是抒發(fā)自己的悲情。“葉干絲未盡,未死只顰眉”,寫柳樹枝條的萎靡,凜冽的寒風吹過,回憶起春風的和煦忍不住心生悲涼。這樹的葉子早已落凈,但柳絲尚存還沒有凍死,只是像病了一般皺著眉頭,就好像愁病交加的自己,生動渲染了詩人刻骨的相思和言不盡的悲悼。
下片追懷往事,又兼描繪景色。當初詞人和愛妻在紅亭作別時春光正好,那柳樹當真是“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風拂動柳枝,那垂柳正是為了二人的出現而搖曳生姿。如今只剩下詞人自己一人佇立紅亭,“寂寞待人歸”。亡人已去又怎能歸來,詞人定然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可是明白又怎樣,抑制不住的思念讓他在此停留,不肯離去。思罷往昔又念明朝:待到挨過寒冬,明年春天紅亭左右的垂柳依然會變綠,卻不知道是否還會有人在那里系上駿馬,長亭送別。縱使再有人在此話別,詞人卻也終歸是見不到愛妻了。前人惋惜的多是天各一方、難以聚首的遺憾,詞人所嘆的卻是陰陽相隔、永不聚首的恨事。
末句的感傷不僅是為了早亡的愛妻,也是詞人對自己傷心成疾的悲觀聯想,讀之無不心生悲憫。
納蘭性德 :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