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江上看山

宋代 / 蘇軾
古詩原文
[挑錯/完善]

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shù)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tài),后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渺。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譯文翻譯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

在船上看山,山巒如同駿馬疾走,數(shù)百座群峰頃刻間就從眼前過去了。

錯雜不齊的前山瞬間變化萬千,紛雜繁多的后嶺猶如驚駭而奔跑。

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盤回曲折,高遠處隱約地看見有人在上面行走。

我在船中高高地舉起手想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孤單的船只卻像飛鳥一般往南馳逐而去。

注釋解釋

走馬:奔跑的駿馬。

倏忽:很快地,忽然。

槎(chá)牙:形容不齊的樣子。

變態(tài):改變形態(tài)。

雜沓(tà):沓,一作“逐”,雜亂。這里形容“驚奔”的樣子。

微徑:山間小路。

繚繞:回環(huán)旋轉(zhuǎn)。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的樣子。

欲與言:指想和山上的行人說話。

創(chuàng)作背景

嘉祜四年(1059年),蘇軾從眉山赴汴京途中,途徑荊州,乘船江行,看到兩岸的群山心中充滿不盡的喜悅之情,其中被巫山秀美艷麗景象、巍峨的氣勢所吸引。于是詩人寫下這首詩,以多維多角度地描寫船行之速,來表現(xiàn)詩人當時的奇趣盎然。

詩文賞析
[搜索 國學夢 即可回訪本站]

這首詩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作者抓住急遽變化中的事物,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它們的變化。是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初期所作的寫景詩的代表,說明當時詩人已經(jīng)具備了因物賦形的藝術(shù)功力。

詩的前四句描寫的是荊州水路途中早晨在江上看山的圖景。時令是冬季,詩人在初升的日光中,前望崖岸剝落的山嶺,草木荒疏蕭索,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現(xiàn)出赤紅的顏色。船不斷地前進,詩人卻沒有感覺到船動,而只感覺到兩岸的山在不斷地移動。船下行,看到的山是上行?!叭缱唏R”,意思是山像馬一樣在走動,這里詩人是采用化靜為動的寫作手法,以反襯船速之快。同時也可見蜀中的山之多,因為蜀中的山連綿不斷,“馬”連成了群,一群一群地在自己眼前飛快地過去。船在加快速度前進,前面的山高低不齊,不成馬形,后面的山卻像受了驚的馬群失去隊形亂哄哄地奔跑。

詩的后四句描寫所見山上道路以及環(huán)邊小景。傍晚時分,前行途中,偶一回頭,把目光轉(zhuǎn)向盤旋曲折的山路上,看到在落日余暉之中,天空孤云飄蕩,山上云氣繚繞,加之山路上的行人,景色美妙如新成之。而最后兩句“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痹娙苏肱e手和他說話,而船“如飛鳥”已駛過去了。記下了一剎那,又是一種境界。這里寫了船動。由雄悍、廓大轉(zhuǎn)入細徐,跌宕而有致。

在這首詩中詩人描摹的景物,既有立體感,又有動態(tài)感,畫面鮮明。運用比喻,新鮮活潑,語言明快而自然,風格雄健。詩人于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的欣悅和向往之情。這首詩呈現(xiàn)了蘇軾詩風的基調(diào)。

作者介紹
[挑錯/完善]

蘇軾 :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詳細]

蘇軾的名句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jīng)典推薦

江上看山古詩原文翻譯賞析-蘇軾

古詩國學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