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華三峰列峻屏,晴霄飛翠下空溟。曉云東抱關(guān)河紫,秋色西來天地青。
玉女盆中寒落黛,仙人掌上接明星。亂馀林壑懷遺客,縹緲幽棲賦《采苓》。
①遙望華岳,激起詩人豐富的想象,連落難之人在這里都能悠哉悠哉了。
②太華三峰: 指華山東峰朝陽峰、南峰落雁峰。西峰蓮花峰。峻屏: 高峻 的屏風(fēng)。
③空溟: 天空.
④頷聯(lián)寫華山氣勢?;枚鸥Α肚锱d》:“東來紫氣 滿函關(guān)”,和王維的《送邢桂州》:“潮來天地青”詩意。
⑤玉女盆: 《集仙錄》: “明星玉女者,居華山,服玉漿,白日升天。玉女祠前有石臼,號曰‘玉女洗頭 盆’,其中水色碧綠澄澈。”
⑥尾聯(lián)是說華山在戰(zhàn)亂之余藏居著眾多遺民隱 士。饒: 多。苓:甘草?!对娊?jīng)·唐風(fēng)·采苓》:“采苓采苓,首陽之顛。”該句 暗用其意。
西岳華山以它險峻雄偉的英姿,屹立于中國的西北,引來了無數(shù)的歌詠。這首《望岳》,不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華山的高大雄偉,而且熔神話傳說和明清亂后的社會現(xiàn)實(shí)于一爐,在歌詠華山的佳作中,增添了富有新意的篇章,給人以新的啟示。
《望岳》七律在開始一聯(lián)描寫華山的高峻時,就有不落俗套的新穎手法。“太華三峰列峻屏,晴霄飛翠下空溟。”“太華”即華山。華山有三座高峰,一是東面的蓮花峰,二是西面的仙人掌,三是南面的落雁峰。這三座山峰相連而又特立,巍然直指青天,成為華山的奇觀。第一句用比喻手法,把三座山峰喻為并列高大的屏風(fēng),不僅十分形象,說明三峰拔地而起,像屏風(fēng)上的畫圖一樣,千姿百態(tài),引人觀賞,流連忘返,而且也暗中指出它是關(guān)中的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這一句突出了一個“峻”字,下一句于是繼續(xù)寫“峻”,加以深化。一般寫山峰的峭拔,都是從下而上著筆,以顯示仰之彌高、望之彌遠(yuǎn)的山勢。但這一句卻是從上而下寫來,說放眼望去,但見蔥蘢蓊郁的三峰從晴朗的空中飛瀉而下,有如垂天直下的綠色瀑布,似乎這三峰不是從地下聳立而上的,倒像是從天上垂掛下來的,直接地面。這樣寫,就把三峰的高入云天,不可測度,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它的高峻的特點(diǎn)也就非同一般了。詩人把寫實(shí)性的描寫與大膽的想象,恰到好處地結(jié)合起來,一開始就給人以精警新穎的印象。而且,第一句的“列”字,第二句的“飛”、“下”二字,既準(zhǔn)確有力,而又飛動有氣勢,使詩句勁挺矯健,就像整個西岳華山給人的印象那樣,是這般雄偉挺拔,嘆為觀止。
第一聯(lián)是從豎的方向來觀察華山,得到的印象是高峻,到頷聯(lián),作者即從橫的方向來審度,感覺是廣大。“曉云東抱關(guān)河紫,秋色西來天地青。”早晨,華山燦爛的朝霞向東涌動,籠罩著函谷關(guān)、黃河一帶,把關(guān)河映照成一片紫色; 明凈的秋日,華山蒼翠的秀色向西而來,仿佛天地間都染上了一片青蔥的顏色。這兩句,氣勢極為雄闊,而色彩又非常絢爛,整個華山被烘染得極為壯觀。前一句化用了杜甫《秋興》第五首中“東來紫氣滿函關(guān)”詩意,暗用老子的故事。據(jù)《關(guān)尹內(nèi)傳》:“關(guān)(即函谷關(guān))令尹喜常登樓,望見東極有紫氣西邁,曰:應(yīng)有圣人經(jīng)過。果見老君乘青牛東來。”因?yàn)槿A山東面的函谷關(guān)與老子有關(guān)系,這里便順手拈來,使詩意更為豐富。后一句化用了王維《送邢桂州》中“潮來天地青”詩意,含蓄地把向西擴(kuò)散的華山秋色,比為鋪天蓋地的滾滾碧濤,極為形象。這樣,化用詩意,暗用典故,更增加了詩句的充實(shí)的內(nèi)涵,啟發(fā)讀者作更多的聯(lián)想和更深的思考。兩句以華山為中心,東西顧盼,目接千里,極盡廣遠(yuǎn)遼闊之勢。
前兩聯(lián)從縱向、橫向交叉描寫了華山,氣勢已足,如果再接著描寫,就有些難乎為繼。于是作者到第三聯(lián),就轉(zhuǎn)換筆鋒,馳騁想象,寫與華山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把讀者帶到另外一個更加美妙的境界。“玉女盆中寒落黛,仙人掌上接明星。”兩句合用了《集仙錄》中的神話故事: “明星玉女,居華山,服玉漿,白日升天。建玉女祠,祠前有石臼,號玉女洗頭盆,其水碧綠澄澈,雨不加溢,旱不減耗。祠有玉女馬一匹。”詩人想象,在月明星稀的夜晚,那華山的仙人掌直插九霄,與空中閃爍的明星相接,此時,神女“明星玉女”正站立峰頂,似乎剛在“玉女盆” 中洗過頭,那眉黛之色還映照在清涼澄澈的盆水中。這一想象,給巍峨雄偉的華山抹上了神奇的色彩,顯得迷離恍惚,令人心神蕩漾。兩句合用一個故事,詩意渾然;“明星”語意雙關(guān),把自然景色和神話傳說巧妙地緊密結(jié)合,收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到最后一聯(lián),詩人仍然馳騁想象,但卻是從神話回到了現(xiàn)實(shí): “亂余林壑饒遺客,縹緲幽棲賦采苓。”詩人看見華山上那幽深的林壑,想到明清易代的動亂之后,那些不愿與清朝合作的遺民、隱者,大概有不少就隱居在這華山之上吧。也許,他們此刻正唱著《詩經(jīng)》中“采苓(甘草)采苓,首陽之顛”的歌,在深山中到處采藥哩。“縹緲”二字,把那些隱者行蹤飄忽、悠然自得之態(tài),曲曲傳了出來,一方面與上面提到的神仙“明星玉女”相比并,使神話與現(xiàn)實(shí)融為一片,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對這些“遺客”的欣羨,委婉地表示出自己也不愿與清廷合作,也要?dú)w隱,到這險峻雄奇的華山上來,過那神仙般的生活,來徹底領(lǐng)略華山的美景。這一聯(lián)與開始相照應(yīng),把對華山的贊美和自己的政治態(tài)度,都含蓄地表現(xiàn)了出來,留下了悠遠(yuǎn)深長的余味。
全詩筆力雄健而又深婉曲折。緊緊扣住一個“望”字,上下左右,天上人間,從各個角度和層面,調(diào)動各種手法,來反復(fù)描寫華山的自然形態(tài)和人文景觀,在深入的觀照中充分表現(xiàn)出了華山的特點(diǎn),并寄寓著詩人自己的政治愿望,具有深刻的含義。這在歌詠華山的詩歌中,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李因篤 : 李因篤,字子德,一字孔德,號天生,陜西富平東鄉(xiāng)(今富平薛鎮(zhèn)韓家村)人。生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自幼聰敏,博學(xué)強(qiáng)記,遍讀經(jīng)史諸子,尤諳經(jīng)學(xué)要旨...[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