堠雪翻鴉,城冰浴馬,搗衣聲里重門閉。琵琶忽送短墻西,當時不是無情地。
帳底燒春,樓頭熱浴,百錢便博征夫醉。寒原望斷少花枝,臨風也省看花淚。
①云中:指云中府,治所在今大同市。
②堠: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
③燒春:酒名。
云中,指云中府。宋宣和四年(1122年)改遼大同預置。治所在今大同市,為云中府路治所。是宋金聯合攻遼盟約中預定歸還宋人之地。其后金人失約,地遂入金,仍改名大同。清沿其舊。這里原是古戰(zhàn)場。
“堠”,為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詞起二句極寫邊塞苦寒荒涼。分開說首句言雪之大,次句言天之寒。屈大均“夜宿雁門關”的《長亭怨》有云:“積雪封城,凍云迷路”與此相仿佛。古代遠戍軍人,多由家人寄送寒衣。而裁衣必先搗帛,故自六朝以來搗衣詩成為閨思的內容之一。“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其希望則是“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李白《子夜吳歌》其三)。在邊塞荒涼的云中,竟是“搗衣聲里重門閉”。重門雖閉,搗衣聲可聞,邊防重鎮(zhèn),于此亦可見。“琵琶”本作“批把”。撥弦樂器。《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王昌齡詩云:“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從軍行》七首其二)。“胡琴琵琶羌笛”,均傳自西北少數民族,富有邊地風味。這“琵琶”即使“換新聲”,它給予戍邊戰(zhàn)士的感受,也總還是“別情”,難免不令人傷感。詞意近詩,卻又翻出新意:如今琵琶聲又傳來,自然悲從中來,但在“當時”(指過去的時日),人們并不會覺得云中是令人生悲的“無情地”!清朝初年,對晉陜一帶地方的統治還相當薄弱,比曹溶小十七歲的屈大均在上引詞里就說:“就能使,口北關南,更重作,并州門戶。”希望雁門關及其以北臨近邊塞的大同(云中)不能作為清王朝進一步鞏固其統治內地(并州)的門戶。而在清王朝大同兵備任上的曹溶,卻只能發(fā)出聲息十分微弱的今昔之感了。
過片承上,一脈相傳,仍寫邊塞荒寒,只不過透出一些牢騷。“燒春”,酒名。唐人多以春名酒。唐朝李肇《國史補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春,……劍南之燒春。”天寒地凍,郁郁無聊,便只有借酒銷愁,“百錢便博征夫醉”,這似乎是此時此境下唯一的安慰。“征夫”,這里指從役之人,包括作者磪?!对?middot;小雅·何草不黃》:“哀我征夫,獨為匪民。”箋:“征夫,從役者也。”一結,詞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傷感,又偏反面立意:說因“少花枝”,也就因不看而省了許多眼淚。按常情說“看花”,會令人喜悅。只有在極度悲傷時,才“感進花濺淚”“淚眼問花”。詞人這異于常情,正表現出他的無限悲慟。詞較真實地反映出客觀環(huán)境,傾吐出蓄藏于內心的情愫。在當時,除甘心降清冀求飛黃騰達者外,像曹溶這樣曾任前朝諫官而且有政績的遺民,一旦身處逆境,原本不平靜的心潮,就更沒底生寒了。
曹溶 : (1613—1685)明末清初浙江嘉興人,字秋岳,一字潔躬,號倦圃,別號金陀老圃。明崇禎十年進士,官御史。清順治元年,授原官,后屢起屢躓,至廣東布政使,降山西陽和道,以裁缺去官。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