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何權峰說:
“氣度變大,抱怨就變少;胸襟變寬,路就變廣;格局夠大,問題就消失不見。”
格局看似虛無縹緲,卻在時刻影響我們的生活。
格局小的人,眼界狹隘,做事畏手畏腳,極易陷入內耗。
格局大的人,則不纏瑣事,不念過往,把精力全部放在能改變結果的事情上。
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他的未來就有多寬廣。
今天和大家分享《人民日報》推薦的9個提升格局的建議,希望能幫書友們養(yǎng)大格局,成就更好的自己。
01
深度思考
百度史上最年輕的前副總裁李叫獸,曾與朋友一起吃飯。
面對寫滿字的菜單,一行人犯了難。
如何精準、有效地獲取本店最美味的食物,讓他想起一個著名的“果醬試吃”實驗:
第一組提供6種果醬,第二組提供24種。
實驗結束后,第一組中有30%的人購買,第二組只有3%。
當選擇過多時,人會因為不想耗費過多精力,直接放棄決策。
僅由一次吃飯,他將思考得出的結論,立即投入到企業(yè)的決策中。
深度思考的習慣,讓他逐漸練就洞悉事物本質的能力。
由于出色的洞察力和分析力,李叫獸創(chuàng)立的公司,僅一年多就被百度全資收購;
25歲的他也順利出任百度副總裁,成長速度和見識遠超同齡人。香奈兒前CEO莫琳·希凱說:
“人之所以脫穎而出,首先必然是思考力的出類拔萃。”
懶于思考的人,凡事只能看到表象,無法發(fā)現(xiàn)成功背后的底層邏輯。
真正的高手,都在刻意培養(yǎng)深度思考力,他們執(zhí)著于挖掘問題本質,遇事多問“為什么”。
如此,方能打破認知局限,舉一反三,長遠看事,做出更有價值的決策。
02
保持謙遜
東漢名醫(yī)華佗,是首位將麻醉劑用于外科手術的醫(yī)學家,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
有一天,一位得了怪病的人前來求醫(yī),華佗診治后覺得沒救了。
可沒過多久,當他再次看到那位病人時,病人竟已痊愈。
追問之下,才得知是城西的一位老先生,用偏方治好了怪病。
華佗聽后既吃驚又佩服,想上門討教。
擔心老先生知道他是華佗后不收,他就隱姓埋名裝成普通人,做了老先生的徒弟。
老先生得知真相后,被華佗的求學精神感動,將偏方贈予。
古語云:“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任何方面、任何領域,總會有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
若沉溺于昔日成績,不肯與時俱進,早晚會被后來人超越,被社會淘汰。
唯有保持謙遜的心態(tài),博采眾長,才能不斷完善短板,成就更好的自己。
03
多交益友
史鐵生年輕時經發(fā)小介紹,認識了小說家柳青。
他們一見如故,柳青不僅給他講戲劇、聊電影,還鼓勵他寫電影劇本。
雖然最初寫的劇本未被征用,但柳青還是和他說:“以我的經驗,你肯定可以干寫作這一行。”在柳青的肯定和支持下,史鐵生堅持創(chuàng)作,逐漸挖掘出自己的寫作潛能。
先后寫出《命若琴弦》《我與地壇》等多部感人且有力量的書,治愈了無數(shù)讀者。
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并非金錢與虛名,而是身邊能有三兩益友。
收獲陪伴和鼓勵的同時,也能帶我們去看認知以外的世界。
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與正直、誠信的人同行,有助于修煉良好的品格;
與見聞廣博的人交往,則能開拓自己的視野。
04
強大內心
1985年,喬布斯因與CEO的經營理念發(fā)生沖突,眾目睽睽下被趕出管理層。
之后,眼看著親手創(chuàng)立的公司日漸衰落、企業(yè)文化被毀,對他而言,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
但他并沒有就此消沉,而是不斷磨練心性、轉型創(chuàng)立新公司——皮克斯動畫工作室。
憑借著強大的內心和創(chuàng)新技術,喬布斯帶領皮克斯工作室突破重重難關,最終成為國際知名的3D電腦動畫公司。
這段創(chuàng)業(yè)經歷,也對他重返蘋果公司打下了堅實基礎。
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像喬布斯一樣,經歷一些人生低谷。
但低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遇到困難,就只會抱怨、不思改變。
格局大的人,都很快接受現(xiàn)實,從失敗中總結經驗,讓痛苦經歷變成人生饋贈的禮物。
無論何時,都不能失去重新出發(fā)的勇氣。
只有內心強大、敢于直面困難,才不會被生活踩在腳下,未來的路也會越走越寬廣。
05
學會取舍
李尚龍在新東方工作的最后一年,和排課同事提了個要求:“周末晚上不上課。”
同事好奇地問他:“為什么?
這樣你一個月少四五千元呢?”
他沒回答,只是咬了咬牙說:“別排了吧!”
此后每個周末晚上,他都讀書、看電影、寫讀書筆記……
持續(xù)的學習和輸出,讓他從一名老師成長為作家、導演。
一個人最大的清醒,莫過于選擇做能產生長久復利的事,不被小事牽絆,不為瑣事耗神。就像李尚龍,當其他同事還在講一節(jié)課就賺一節(jié)課的錢時,他早已靠出書等方式,讓自己持續(xù)獲得版稅。
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睡后收入”,薪資翻倍增長。
有句話說:“實無所舍,亦無所得。”
時間和瑣事,就像沙漏的兩端,每向瑣事里漏一點,就會少一點做重要之事的時間。
當你懂得取舍,學習分清事物的輕重緩急、利益回報,對機會的把握程度和認知深度也會隨之提升。
06
廣泛閱讀
曾有人問歌手李?。?ldquo;讀書的意義是什么?”
他回答說:
“大概就是讓人眼界更開闊,對自我有更清醒的認識,而不至于狂妄。”
越喜歡廣泛閱讀的人,越能發(fā)現(xiàn)自我的局限。
終其一生,我們能去到的地方、看見的人和事,都是有限的,但書籍的世界是無限的。
在書中,我們能看到百種人生,千種活法。
當下遇到的每個難題,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書籍,也會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從不是非黑即白。
當你讀到自己不了解或曾經不認同的觀點時,或許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要想完善自我、拓展知識面,就去閱讀吧!
07
常懷感恩
賈尼斯·科普蘭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家、國際知名記者。
曾經的她,總把焦點放在負面情緒上,生活充滿抱怨。
直到有天接觸并實踐感恩的力量后,她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面對突然報廢的車,她不再感到憤怒,而是想這輛車已經為自己服務14年了;
被汽車濺一身泥時,她會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沒有這件事,就沒有買新裙子的機會。
就這樣,她通過感恩改善了生活狀態(tài),婚姻也因此得到修復。
心理專家青音說:
“感恩是一種能力,那是見人、見自己、見天地之后的誠懇與謙卑。懂得感恩,使人高貴!”
常懷感恩的人,善于用積極思維解讀生活,心態(tài)更好,格局更大。即便面對糟心事,他們也能努力找到好的一面。
感恩并非是無用功,而是通過正向的心理暗示,讓自己忘卻煩惱,發(fā)現(xiàn)美好。
08
專注自身
《人民的名義》作者周梅森,曾是一位半工半讀的礦工工人。
偶然一次機會,他看到巴爾扎克在拿破侖像下寫的一句話:
“你用劍征服世界,我要用筆征服世界。”
這句話,在他心里埋下了作家的種子,可這對于高中還沒畢業(yè)、毫無寫作基礎的他來說,談何容易。
周圍人聽說后,都認為這是異想天開。
每次給他送廢稿的快遞員,甚至和身邊人說:“周梅森要能成為作家,那這個世界就奇怪了。”
面對無數(shù)的質疑和批評,周梅森不予理會,全身心投入到寫作中。都說“皇天不負有心人”,幾年后,他的小說終于在《新華日報》上發(fā)表,他也由此走上作家之路。
在成長道路上,贊揚有時,批評亦有時。
我們無法左右他人的評價,卻能決定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專注自身成長,不因他人的評價內耗。
當你變得更優(yōu)秀時,自會躋身于更優(yōu)秀的圈層,結識更有能力的人。
生活就像一個放大鏡,有的人只能看到一個小孔,有的人卻能看到整片天空。
擁有大格局,就擁有了擺脫煩惱的利器,實現(xiàn)躍遷的臺階。
正所謂:“格局之上,所見之處,步步皆景。”
點個在看,未來愿你我都能提升格局,用寬廣的心胸接受坎坷,用豁達的態(tài)度面對挫折。
在人生這場精彩的旅途中,邂逅更多美好和可能。
關鍵詞:國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