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卦中的“龍”,是遠(yuǎn)古至上古時代的授時星象
天上的東宮蒼龍七宿,就是《乾》卦中記載的“潛龍”、**飛龍”,是中國遠(yuǎn)古至上古時代的授時星象。為便于讀者與實際星象做對比,按現(xiàn)代星圖上的蒼龍七宿?!吨袊蟀倏迫珪?bull;天文學(xué)》所附的彩色星圖?,F(xiàn)在約初夏時節(jié)的四五月份,黃昏時仰觀南天,這七個星座正完整地橫亙在南天,時差與《周易》成書的年代相比,推遲了約一個半月,或接近兩個月。再對照《尚書•堯典》記載的“四仲中星”,按李約瑟《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天文學(xué)>的推算,為公元前2400年時的天象。而考古所見,用藝術(shù)形象表示的東宮蒼龍,則遠(yuǎn)在公元前3000年或4000年之前,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上述曾侯乙墓漆箱蓋上的星圖,為公元前433年之前的遺物。由此,考古資料所見的“龍星”,跨度已有三四千年之久,其文化的傳承,則是直至今天。為之,要確定中國天文學(xué)起源的具體年代,是比較閑難的,這里只能以《周易》一書為準(zhǔn),即文王演易的時代,中國赤道坐標(biāo)系的天文學(xué)已經(jīng)形成。再從神話考古去追源,便是孔子著《易傳》時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的時代。
(一)“初九潛龍”為冬至歲終大祭的觀象工作
參照天上的東宮蒼龍形象,解讀《乾》卦中記載的“龍”,爻辭開頭說:“初九,潛龍”。此“初九”指文王演易的年代,舉行冬至歲終大祭,以冬至日為一個回歸年的最后一天,處于“歲末年初”,而一個新的回歸年又將開始,為“歲初”,稱“初九”。相繼的“潛龍”,指冬至日的夜晚,太陽沒入地平時,東宮蒼龍七宿,正完整地潛伏在北方天的地平下。“潛”字也指天上的銀河,此時正處于星空的西北方位,為蒼龍體的尾宿星座所潛伏?!墩f文解字》說:“潛,涉水也,一曰藏也,一曰漢水為潛,從水替聲。”段玉裁注引《釋言》說:“潛,深也。”在此指東宮蒼龍深深地潛藏在地平下,處于下中天的位置。其云“漢水為潛”者,指天漢銀河,《爾雅•釋天》說:“析木謂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注:“奨,龍尾;斗,南斗;天漢之津梁。”十二次的“析木”,指尾宿與箕宿星座以及相鄰著斗宿星座,此時都在銀河之中,居于星空西北方位的地平K;而天上的銀河漢津,也正從西北方的地平下攀登而上,從觀象者的頭頂上橫向東北方而去,這個天象,便楚“初九潛龍”,在前引《尚書•堯典》中稱:“平在朔易”。注:“北稱朔,亦稱方……易謂歲時改易于北方。”所謂“歲時改易于北方。”指冬至夜半子時,太陽處于下中天時,告辭舊的回歸年,而又迎接新的回歸年,在此“辭歸迎新”之際,便是“易”,也稱“易有太極”。
冬去春來,《左傳•桓公五年》說:“凡祀,后蟄而郊,龍見而雩”。注:“啟蟄,夏正建寅之月,祀天南郊。”又注:“為百谷祈裔雨。”此“啟蟄”便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驚蟄”,相連的前為“雨水”,后接“春分”,是人們已過完春節(jié),隨者天氣的一天天暖和,開始做農(nóng)事的備耕工作,流傳后世稱“二月二,龍?zhí)ь^。”此“龍“指天上的東宮蒼龍,《史記•天官書》說:“杓攜龍角。”注:《集解》引孟康說:“杓,北斗杓也;龍角,東方宿也;攜,連也”®。指日落黃昏,仰觀北斗七星,斗杓指向星空的東北方位,提攜著東宮蒼龍的龍角,角宿星座,正從東北方的地平上升起來,這個天象,便是“戾正建資”。又《史記•歷書》說:“首自在古歷,建正作于孟春,于時冰泮發(fā)蟄,百草奮興,秭鴆先瀋.物迺歲具生于東,次順?biāo)臅r,卒于冬分時。”《索隱》案:“古歷者謂黃帝調(diào)歷以前,有上元太初歷等,皆以建寅為正,謂之孟春也。及顓頊、夏禹,亦以建寅為正。”?所謂“建寅”,見載于{夏小正》說:“正月后蟄。”也就是“啟蟄而郊。”此時,各種水生動物與兩棲動物,已從冬眠中蘇醒,蛇出洞,魚類也浮游到水面上,產(chǎn)仔孵化小魚。據(jù)此,再看押侯乙墓二十八宿星圖右側(cè)所畫的那條龍,體態(tài)修長,全身畫蛇腹?fàn)罨【€紋,意為已從冬眠中蘇醒的蛇,并開始交尾,產(chǎn)卵孵化小蛇,故其有兩條尾巴,是取象于交尾中的蛇;其頭部的形象也很特殊,似有四個眼睛的“四眼蛇"。蛇龍一物,(說文解字》說:“它(蛇),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從它。蛇,它或從蟲。”段玉裁注:“上古者,謂神農(nóng)以前也。”指神農(nóng)時代,即以“蛇出洞”為春天已到來的象征,也象征著天上的東宮蒼龍,開始出地巡天。
關(guān)鍵詞:乾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