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春樹
傍晚的云,春天的樹。指能勾起回憶的景物。比喻思念遠方的知己。
原詩如下:
白也詩無敵, 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 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 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 重與細論文。
三生有幸
——蘇軾 ·《僧圓澤傳》
三生:佛教中指前生、今生和來生,指三生都很幸運,形容極難得的好機緣。
其詩云: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在三生石上和你相見的,仍然是舊時的我啊。
依然清楚地記得曾經(jīng)一起吟風賞月的情景。
感謝你從遠方來看望我,實在令我感動。
雖然我已不復(fù)舊時顏舊時身,但我對你的情誼會永遠長存。
侯門如海
——《云溪友議》
唐代詩人崔郊年輕時,家中貧困,當時他住在漢水之上,他的姑姑家有個女仆容貌端莊,并且擅長音樂。崔郊很喜歡她,那姑娘也對他傾心。后來姑姑家道中落,就把女仆以四十一萬錢的價賣給了當?shù)氐母呒夐L官連帥。
從此那個姑娘嫁入了深宅大院,兩人音訊全無,崔郊對她思念到無法自抑的地步。
后來某個寒食節(jié),姑娘跟著別人回家省親,正好遇到崔郊站在柳樹之下。兩人一見面,便抱頭痛哭。臨別時,崔郊贈給她一首七絕,詩云:
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紅葉題詩
——范攄·《云溪友議》
原意是一個宮女在紅葉上題詩寄遠,以抒發(fā)怨情。后來比喻姻緣的巧合。
《云溪友議》中所記載,撿到紅葉的是盧渥 。
其實在唐代玄宗、宣宗、僖宗年間,發(fā)生過好幾個紅葉題詩的故事,撿到紅葉的人,也不止一位。因為皇宮之中,宮女有數(shù)千人,長年閉塞于高墻之內(nèi)。
她們中就有人題詩于紅葉之上,抒發(fā)心中的情思和寄托,讓紅葉隨著御溝的水流出宮外,往往被人拾得。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唐宣宗年間,盧渥因詩得遇佳偶的故事。
據(jù)說,唐朝詩人盧渥去京城應(yīng)試時,偶然來到御溝旁,見一片紅葉漂流而來,上似有字,他就叫仆人拾來一看,上面題了一首絕句:
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閑。
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盧渥將紅葉珍藏于箱中。后來宣宗放出一部分宮女,下詔許配給百官司吏,盧渥也娶了一個。成婚后,那女子看到他收藏的那片紅葉,感慨萬千。原來,她正是題這首詩的宮女。夫婦二人相擁,喜極而泣。知道此事的朋友,也為此感到驚訝,稱奇不已。
以上故事,根據(jù)《云溪友議》所寫,原文如下:
盧渥舍人應(yīng)舉之歲,偶臨御溝,見一紅葉,命仆搴來。葉上乃有一絕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宮人,初下詔,許從百官司吏,獨不許貢舉人。渥后亦一任范陽,獲其退宮人,覩紅葉而吁怨久之,曰:「當時偶題隨流,不謂郎君收藏巾篋。」驗其書,無不訝焉。詩曰:「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懃謝紅葉,好去到人間?!?/p>
白首如新,傾蓋如故。
——《史記·鄒陽傳》
有些人相交已久,卻如初識般陌生;有些人初次相識,卻如同經(jīng)年老友。
我始終覺得,真正的好朋友,靠的是意趣相投 ,而非酒肉朋友,更非豬朋狗友。當彼此在一大堆人中,互相吸引,成為彼此的好友的時候。他們兩個人之間,一定在某些方面,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審美品位,或者對方有某種特質(zhì)吸引你。
多少人的朋友,只限于吃喝玩樂?多少朋友之間,能夠放下手機,凝視著對方的眼睛,看看彼此的眼里還剩下幾分真誠?
很多所謂朋友,從來都沒有深交過。 深交不是外在的物質(zhì)的交流,而是心靈之間的交流。這恰恰是很多人間,最欠缺的地方。
野人獻曝
——《列子·楊朱》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一個山野村夫,他沒有避寒的高樓廣廈,也沒有取暖的絲綿狐貉,他覺得曬太陽很溫暖,就把曬太陽的一點心得奉獻給大家。
這個成語真的給我會心一擊,不得不感嘆中國古人的質(zhì)樸和純真,或者說,它讓我感受到什么是淳樸。
古人早就告訴了我們什么是真正的單純和快樂,那就是“冬曝其日,夏濯其泉 ”。
現(xiàn)代人的生活紛呈繁雜,會有各種不如意,但我還是希望大家,能葆有“野人獻曝”的精神和心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
桃李雖不會言語,但其花朵艷麗動人,其果實甘美,引人喜愛,樹下自然會走出路來。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抱蔓摘瓜
——《樂府·黃臺瓜辭》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山雨欲來風滿樓
——許渾·《咸陽城西樓晚眺》
大雨即將來臨時,風聲充滿了樓閣。
用來比喻重大事件前顯示出的緊張氛和跡象。
其詩云: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篳路藍縷
——《左傳·宣公十二年》
楚國先民若敖、蚡冒開創(chuàng)基業(yè)時駕著柴車、穿著破爛衣服開辟山林荒野的艱難。
比喻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和開括耐苦的精神。
二桃殺三士
——《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下》
用兩只桃子殺害了三個勇士,比喻設(shè)計謀害別人。
不舞之鶴
——《世說新語·排調(diào)》
不會起舞的鶴,用來譏諷無能的人,有時也是自謙之詞。
尺壁寸陰
——《千字文》
來源于“尺璧非寶,寸陰是金”一句,形容時間寶貴。
斷鶴續(xù)鳧
——《莊子·駢拇》
截斷鶴的長腿,接到野鴨的短腿上。比喻做事違反客觀規(guī)律或事物的自然屬性。
篝火狐鳴
——《史記·陳涉世家》
用籠子罩著火,使之遠望隱約如磷火,學(xué)著狐貍的叫聲。
原來是鼓動起義,現(xiàn)在用來比喻造謠惑眾。
南風不競
——《左傳·襄公十八年》
南風:指南方的音樂。競:強勁。原指楚軍戰(zhàn)不能勝。后比喻競賽的對手力量不強。
牛衣對泣
——班固·《漢書·王章傳》
牛衣:用草或麻編成的,給牛御寒遮雨的東西。睡在牛衣里,相對哭泣。形容貧賤夫妻同過艱苦生活。
彈鋏無魚
也叫“彈劍而歌”
——《戰(zhàn)國策·齊策四》
指寄人籬下,希望改變自己的境遇。在如今,可以用來形容懷才不遇,或者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渴望獲得更好的回報。
相關(guān)故事:
昔孟嘗君 為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其下門客數(shù)千。門客分為三等,上等門客可食肉,出門有車;中等門客可食魚;下等門客蔬菜淡飯是也。
初,馮諼 為下等門客,某日,他靠在柱子上,一邊彈劍,一邊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長劍啊,我們還是回去吧,在這里吃飯,連魚也沒有。)
孟嘗君聞知,便把馮諼升為中等門客,讓他食有魚。
沒多久,馮諼又彈劍而歌:“長鋏歸來乎,出無車! ”
其他門客都譏笑他,孟嘗君聞知此事后,便又把他升為上等門客,讓他出門有車坐。
但沒過多久,馮諼又彈劍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 ”
左右之人皆厭惡他,認為他貪得無厭。但孟嘗君心思細膩,便問之:“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
孟嘗君便派人給馮諼母親送去吃的和各種物品,使她生活無慮。而馮諼此后便全力輔佐孟嘗君,多次助其擺脫困境。
杳如黃鶴
——任昉·《述異記》
形容一去不復(fù)返,消失得如黃鶴一樣無影無聲。
《述異記》載曰:有個叫荀瓌的讀書人,某次在樓上游玩,玩得累了坐下休息時,恍惚中看到西南天空白云散開,有未知東西由云端飄然而下,轉(zhuǎn)眼就飛到樓上。原來是騎著黃鶴的仙人從天而降。荀瓌走上前去,與仙人交流攀談,彼此都很愉快。不久,仙人告辭,騎上黃鶴,騰空而起,一眨眼便消失在云彩之中。
后來,唐朝詩人崔顥根據(jù)這個傳說,為黃鶴樓題過一首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目成心許
——《史記·吳太伯世家》
形容男女雙方以眉目傳情,互通愛慕之意,心里暗暗相許。亦作目成眉語、目成心授。
關(guān)鍵詞: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