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關鍵詞:大學
告訴我們,治國平天下當然不能離開財富的積累、經濟的發(fā)展??墒?,財富是屬于枝末,道德才是根本。如果『外本內末』,什么叫外本內末?朱子解釋說,「人君以德為外,以財為內,則是爭斗其民,而施之以劫奪之教也」。這個內外是指輕重而言,對內的要重,對外的要輕。但是,如果對道德根本把它看輕了,以德為外,也就是把它看輕了,把枝末的財富看重了,以財為內,這是重財輕德,結果就是爭民施奪,讓民眾起爭斗。爭斗是由于競爭發(fā)展起來的。人人都爭利,那資源有限,大家必然是競爭,競爭升級就是斗爭,斗爭再升級那就是戰(zhàn)爭?,F(xiàn)代的戰(zhàn)爭可不得了,用的是生化核武,那是同歸于盡的戰(zhàn)爭,沒有勝負的。如果本末倒置,舍本求末,也就是說,重財而輕德,必然會導致這個結果,結果就是由競爭而斗爭,由斗爭而戰(zhàn)爭,由戰(zhàn)爭變成末日。這是一條死路,它怎么是可持續(xù)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你要懂得本末該擺在什么位置,德行是根本,應該重視,財富是枝末,只要能夠重德、有德,最后必定有財。前面這個邏輯我們看得很清楚,「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
我們看到華人首富李嘉誠,他出身貧寒,十四歲就被迫出來工作,因為他父親去世,得重病沒有錢醫(yī)治,去世了,家里他最大,所以他必須要出外打工,幫助自己的母親養(yǎng)活弟弟妹妹。這是孝心,這是悌道,孝悌是德之本。他工作非常努力,為什么?因為他有壓力,他的孝心在推動他發(fā)憤圖強,雖然自己很愛讀書,但是不得不舍去,他只有努力的工作。一個人有孝心,又能發(fā)憤,就會有好的機遇,所以后來生意愈做愈好、愈做愈大,最初是做塑料花生意,后來經營房地產,逐漸成為華人首富。他待人厚道,對自己的下屬如同關愛自己的弟弟、妹妹、兒女一樣。由于他的仁義,他的下屬很多跟著他三十多年,一直到退休沒有跳過槽,忠心耿耿。即使是在企業(yè)遇到不幸,在低谷的時候,他的下屬都不離開他。這我們就能看到有德此有人,人就能跟從他,跟他創(chuàng)業(yè);有人此有土,土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資產,正好李嘉誠是經營房地產,這就是土;有資產就可以生財,有土此有財;賺的這些財富,要正當的使用,有財此有用。
李嘉誠做很多慈善事業(yè)。記者曾經問過他,你現(xiàn)在都是華人首富了,你這些財富十輩子都吃不完,為什么你還這么努力的工作?他笑著說,「我現(xiàn)在賺錢不是為自己,我希望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我要發(fā)展、支持醫(yī)療事業(yè)」。他在國內外也捐助了不少的醫(yī)院、醫(yī)療這方面的領域。他說,「當時我父親就是因為沒有錢治病,醫(yī)療條件不夠,所以不幸早逝。我現(xiàn)在要支持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使更多的人能夠接受到治療,不要像我父親那樣因病早逝」。你看,這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自己父親的孝心,擴展到對民眾的慈愛。他說,「第二件事,我要支持教育事業(yè)。因為當時由于父親早逝,家里貧寒,我沒有機會讀書,但是我很愛讀書。我當時十四歲而已,就被迫走上謀生的道路,現(xiàn)在回頭想想,假如能多讀書該多好。所以,我要支持教育事業(yè),讓更多的孩子想讀書有得讀書」。他在國內外也支持了很多大學的建設,學校建設。第三件事,他說,自己曾經嘗過貧窮的味道,他要幫助那些貧窮的人,想讓更多的人離苦得樂。這就是所謂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面講的君子絜矩之道。把財富用到這上面來,這是正確的使用。
如果把財富用來為自己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就是偏私。正如前面講到的,如果自己有偏私,特別是自己名聲地位顯赫而有偏私的時候,這果報就是為天下僇。當然這種果報的嚴重程度,跟自己所做的事業(yè)、事情是有關系的。像紂王,身在這樣的高位,卻是徇私縱欲到極處,所以果報也現(xiàn)得特別快、特別狠。這個道理,正如前面所說的「捷于影響」,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存心重要。真正能夠以民心為己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這就是民之父母,這個果報就殊勝。前面《詩經》所說的「峻命不易」,就是天命得到不容易,你在這個高位上是有你的天命、有你的使命的,不是用自己在位的這個特權來滿足自己物欲的需求,那是什么?糟蹋了自己的天命。所以「有財此有用」,能不能用還是看有沒有德,有德你就用得正當,用得正當更能幫助你立德,彰顯你的德行。假如是用于為自己,這個用就錯誤,錯誤之后,你還會帶給這個社會不良的影響,造成爭民施奪,使民眾都爭斗,就導致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局面。這是「施之以劫奪之教也」,教給大眾什么?教給大眾劫和奪,劫是搶劫,奪是奪取,這是強盜的教育。
可悲的是,現(xiàn)在商學院里面的課程,經濟學、金融學,都是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前提下,教人怎么樣為自己謀利,很少談到要負起社會責任。我過去在大學里就是教金融,在美國的大學、澳洲的大學、中國的大學都教過,你看用的金融的教科書,第一章就明確告訴我們,金融的目的是什么?為了使自己財富最大化。這個是什么?施之以劫奪之教,這個后果就導致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經濟、金融的危機。所以要改變人民的價值觀念,以德為本,以財為末,這才是出路。
所以,要平天下,這一章就是講治國平天下的,還是要靠教育。教育的目的,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宇宙觀,這是建立在德的基礎上。別人問我,為什么你舍去商學院教授的工作,來講傳統(tǒng)文化?我就把這句經文告訴他,「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我現(xiàn)在還是在教金融,還是在教經濟,只是我抓住了經濟之本、金融之本,這是德,教德行。過去是教枝末,在商學院里面教怎么發(fā)財,不教枝末嗎?財者末也。現(xiàn)在是從本開始教,你的本得到,枝末也就跟著得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必刻意??桃獾脕淼呢敻?,第一個,不長久,第二個,損德。那所得到的,還是你命中該得到的財富,如果你命中無財,你怎么去求,你用什么樣的技術、用什么樣的方法去求,也求不到。
你就拿我跟李嘉誠這兩個人的例子來說明就行了。李嘉誠沒有拿到金融博士學位,甚至都沒有讀大學,可是他是金融巨子、華人首富,他有財富。那我,金融博士,金融教授,能教人賺錢,可是自己賺不了錢,說明什么?命中財富不夠人家多。你光懂得技術方法,那只是你有個緣,沒有因,因是過去生中修來的。人家李嘉誠先生過去生中修布施修得多,這一生他有財。命中有財,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會得到財富,他經營房地產,他是華人首富,假如他經營另外一個行業(yè)呢?像比爾.蓋茨,不是經營土地,是搞計算機的軟件,也能成為世界首富。他也沒念過大學,他也不是金融博士,可是他命中有財富。
當然我們不必要羨慕人家的財富,財富多了,那你就要想盡方法去用財,用得正當,那才有功德,用得不正當,那就是過失了。這是什么?上天賦予你的使命、你的天命。人,肯定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們既然放下自己的自私自利,放下自己名聞利養(yǎng)、五欲六塵的享受,那要財富有什么用?如果說有用,也只是為大眾,為眾生。我們今天選擇的道路是傳統(tǒng)文化圣賢教育的道路,這是我們的用,用什么?用我們的內財。內財是身體內的,你的體力、你的精神、你的智慧、你的才華,用這些來供養(yǎng)大眾,也不是為自己。如果拿這些來貪圖名聞利養(yǎng),那又搞錯了,這個用就不正當,這是糟蹋了上天賦予你的使命。所以,外財也好,內財也好,總要用得正當。用得正當與否,是看我們?yōu)楣€是為私。為私,就是前面所說的「辟焉」,你就偏頗了,那如果是辟了,結果就是為天下僇,上天不會保佑你的。
朱子下面又說,「蓋財者人之所同欲,不能絜矩而欲專之,則民亦起而爭奪矣」。財富這個東西人人都想要,人之所同欲。這個人當然是凡人,絕不是圣人,圣人不會有貪財的欲念,凡人有。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財、利,人人之所愛,人人之所求。那我們應該怎么樣去導引民眾?我們自己要做一個好樣子,不能夠貪財,這就是所謂的絜矩之道,推己及人。自己做到了,然后去帶動別人。前面講到的,「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你自己身上有了這種德行,你才能夠要求別人也這么做,你才能夠教導別人;自己身上沒有這種惡行,沒有這種過失,你才能夠教導他們改正過失,這是絜矩之道,推己及人之道?,F(xiàn)在我們觀察這個世界,普天之下的人民都愛財、都貪財,都在爭利。我們學到了圣賢文化,知道這樣下去那是世界末日,所以要反其道而行之,要表現(xiàn)出一個不貪財的樣子,然后你教別人不要貪財,別人才能信服你,這是無諸己而后非諸人;你教導別人重德輕利,自己先這么做,然后別人才能夠跟隨你學習。
我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也使人很不理解。人家說,為什么你這么高薪的工作,教授這是很有地位的一個職業(yè),很受人尊敬,而且工作又并不是很繁重,為什么你把這些工作都辭掉,選擇一個沒有薪水的苦差事、苦行業(yè)?他們認為苦,實際是因為他們觀念、價值觀不一樣。我們自己會不會覺得苦?不苦,反而覺得很快樂,縱然不能夠做到像顏回顏夫子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而不改其樂。我們現(xiàn)在生活比顏子還是好得多,吃飯還不至于用一個竹簍子,還有飯碗;喝水還不至于用葫蘆瓢,還有杯子;居住的環(huán)境還算不錯,還不能說是陋巷。人家顏回都能不改其樂,你想想,他樂在哪里?樂在學圣學賢,自己能夠進德修業(yè),與圣賢人為伍,不再迷惑顛倒造罪業(yè),以后不會有苦報,這是樂,這個樂不是世間人能夠理解的。我現(xiàn)在退休三年還不到,淺嘗到一點顏回之樂,淺嘗到一點孔夫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之樂。
人家問我們,那你生活怎么辦?生活不用擔心,「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我們所憂患的,不是自己貧窮,而是憂患自己沒有道、沒有德,所謀取的不是財物、衣食,而是謀道,這是君子。那么你的生活、受用,會不會因為你改變你的志向,你想要學圣學賢,過去還有名聞利養(yǎng)的心,現(xiàn)在把它放下,你志在圣賢,會不會因此你的受用就減少了?未必。為什么?你命中該有的還會有。我自己就做這個試驗。我過去在澳洲有房子有車,有很好的薪水,現(xiàn)在統(tǒng)統(tǒng)布施掉了,名下確實沒有房子,可是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到哪里都有房子住。不是自己的房子,那更好,為什么?不用操心。那個房主要操心,因為他有產權,他有所有權,這是他的房子,他得操心。我們住在這兒,暫時有使用權,光使用不占有,住一段時間又離開了,不需要操心房子的打理、水電怎么交款等等這些瑣事,不需要,一心只讀圣賢書。把車布施掉了,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出入都有車坐,還不用自己開車,當乘客不用當司機,多好。把錢都布施掉了,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用不上錢,置金銀于無用之地,這個太好了,不受財富的束縛。為什么?你要相信,愈布施你會愈富有。這個富有,不是說你在銀行里的存款那個數字后頭有幾個零,不是,是你真正得到的受用,你的幸福感、你的快樂感。我們能做出一個好樣子,為現(xiàn)代人表演出來「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的樣子,這是啟發(fā)世人覺悟,推己及人,這是絜矩之道。
如果不能這么做,「不能絜矩而欲專之」,專是什么?你想控制、占有,占有財富,控制資源。你要知道,財富、資源都是人之所欲,你想去控制占有,別人也想控制占有,那就爭奪起來,就造成動亂。所以,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人人有責,看我們是想為社會做一個好榜樣,還是也跟社會一樣同流合污,去爭奪財富,說到底,就是你是重德還是重財。
蕅益大師解釋這一節(jié)經文說,「舉本必兼得末,末得而本益榮,逐末必全遺本,本遺而末亦失。觀心釋者,不悟性德,而修頑福,便成魔業(yè)」。第一層意思,蕅益大師給我們點出本末的關系,雖然語句很少,但是是畫龍點睛,總結前文。舉本必兼得末,正如一棵樹,樹根本有生命力的話,那么這棵樹的枝末一定會繁榮。末得而本益榮,你的枝末也能得到,得到了這個枝末,它能夠使這個根本更加的榮顯。這里講的本是指德,末是指財,也就是說,我們只要能夠提升道德,我們財富也可以兼得。當你真正有德,你所得到的財富也能幫助你更加的榮顯你的道德。為什么?因為你能夠把財用到正當的地方。
反過來,如果舍本逐末,為了財富拼命的追逐,甚至不惜手段損人利己,把德都敗壞掉,追逐末,必全遺本,遺是遺失,德就給敗壞掉。那本遺而末亦失,你的根本遺失掉了,枝末還能繁榮嗎?它遲早也會枯萎的。一棵樹,如果根給斷掉,那它的枝末能夠繁榮幾天?再好看,也如同花瓶里的插花,過幾天就枯萎了。因為什么?它沒有根,它沒有生命力。這是講到,假如把道德丟失掉,追逐財富,那個財富即使是你命中真有的財,偶然你能得到了財,那也是曇花一現(xiàn),它不會長久的。而且因為缺德,把命中財富大大的打了折扣。如果說你本來按照道德去做生意,你講道義,你賺得的財富是你命中該有的,譬如說你能夠得一千萬,但是,因為你把道德敗壞了,用非法的手段損人利己,結果讓自己命中一千萬可能變成一百萬,打了九折,就九折掉,只剩一了,而且那個一也是很暫短的,曇花一現(xiàn)。所以要重德,不要重財,有德必定有財。而在道德根本上建立的財富,你能用到正確的地方,還能夠使自己德行更加提升,就是你能積功累德。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的師父,師父上人一生專門從事弘揚圣賢教育的工作,從三十三歲開始教學,到今年八十三,五十年的教學,真正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八十多高齡,還在每天努力的做教學工作,真正是一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皆離苦,這是厚德。他年輕的時候很貧窮,真的跟顏回可能差不多,但是他能夠修大布施、大供養(yǎng)。布施,三種布施,財富布施、法布施、無畏的布施。財包括內財、外財,內財是自己的體力、智力的付出。那我們師長是以教育為中心,天天在講經說法,內財布施,也是法布施,也是無畏布施。當別人聽到他講經說法,覺悟、明白了,放下憂慮煩惱,這就是無畏布施。所以你看他到晚年這福報多大,他支持很多的慈善事業(yè),這是除了他印經典、印光盤之外所做的,他主要的布施還是法布施,印經典?!肚〈蟛亟洝匪呀浻∷土似咔Ф嗵?,他發(fā)愿此生要印送一萬套《乾隆大藏經》,這是史無前例的,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不敢說,前無古人是肯定的,沒有人送過這么多部《大藏經》。另外,他也贈送《四庫全書》、《四庫薈要》等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籍,給全世界各地圖書館保留,這是保全中國的文化。大量的印贈光盤、書籍,善書、經書,儒釋道的,乃至其它宗教的善書;建立網絡、衛(wèi)星電視臺,免費播放,這里面都是財布施、法布施。
即使是慈善這方面,我跟隨在師父身邊,我自己知道的,就這兩年,老人家捐助的,譬如說去年五月份汶川大地震之后,師父立即捐出一百萬人民幣,捐獻災區(qū);支持安徽大學成立方東美研究所,捐了兩百萬人民幣;支持山東大學成立雪廬書院,也捐了兩百萬人民幣,都是去年發(fā)生的事情。方東美研究所是紀念他的老師方東美先生,雪廬書院是紀念他的老師李炳南老教授,這是為我們表演知恩報恩、不忘師恩。給自己的家鄉(xiāng)修橋補路都捐了一百萬,這是回報家鄉(xiāng),返本報始;在中國各省的大學都設立華藏獎學金,很多年了;在外國,在澳洲,前幾年支持他們昆士蘭大學,就是我過去教書的學校,成立和平研究中心,專門推動和平教育的事業(yè),捐贈了兩百萬澳幣;支持格里菲斯大學成立多元信仰中心,兩百萬澳幣,幫助他們推動宗教和諧,宗教和諧是世界和平的基礎;在印度尼西亞兩家大學設立助學金,每年相當于人民幣一百二十萬,等等。
師父上人告訴我們說,每年從他手里流過的資金,別人供養(yǎng)他,然后他轉手供養(yǎng)出去,做慈善、做教育事業(yè),達到一千萬美金。這是表演出來有德此有人。人家為什么愿意供養(yǎng)他?因為他真有德行,否則為什么會把錢給他,為什么不把錢給你,要給他?他真正有德,大家信任他,有德就有人,世界上多少信眾在聽他講經,不計其數,那是以億來算的。有人此有土,大家學習了他的經教以后,發(fā)心修學,各地成立凈宗學會,全世界自發(fā)的組織起共修的道場。師父上人自己不知道,但是各地自己都在組織凈宗學會、凈宗道場,專門遵依他老人家的理念來修學。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大家遵守師父上人的理念修學,很希望能夠有機會供養(yǎng)師父,唯恐沒有這個機會而已。有財此有用,我們師父絕對不會把這個財富用作自己名聞利養(yǎng)的享受、五欲六塵的享受,完全用于弘法利生。他自己的學習環(huán)境、生活條件并不是很優(yōu)越。如果大家到過香港,看看他在香港的佛陀教育協(xié)會這個小道場,你看看他的辦公室,那真的叫方丈室,他能活動的地方就是一方丈還不到,擺一張椅子,一個書桌,一個茶幾,一個沙發(fā),其它的都堆滿了法寶,用來流通,多幾個人在這屋里都轉不過身來。這么小的一個小房間,就是他的辦公室,而且還是跟人共享的,這是哪一個在國內寺院的方丈,條件都超過我們師父太多,他不求自己得安樂。他在香港的住的房間我去看了,那也是很小很小,說來慚愧,連我現(xiàn)在住的房間都比他的大。我現(xiàn)在住的房間也很小,他比我的更小,床比我的床更小、更窄。他把這些財富不是用在自己享受上,完全是利益眾生,這是為我們表演出最好的模范。
蕅益大師說,「觀心釋者,不悟性德,而修頑福,便成魔業(yè)」,這是提高到大乘佛法來解釋。大乘修學,最重要的是要開悟見性,悟性德,這個性德是根本,這里講的「德者本也」這個德是性德,《大學》里講明德。假如我們不能夠明心見性,就是不悟性德,那我們去修福,去布施、去供養(yǎng)、去做很多慈善的事業(yè),這叫頑福,那就是什么?求財。我們知道,財富是修福修來的,你布施就得財富。但是,如果我們布施的目的是為了將來得財富而去布施,而不是為了明心見性、開悟性德,那就叫修頑福。這個頑是冥頑不化的頑,這個就叫魔業(yè)。為什么叫魔業(yè)?現(xiàn)在修布施,將來得到福,得了福之后,很容易迷在享受當中。你看看現(xiàn)在大富大貴的人家,哪個不希望多一點享受,哪個愿意像顏回那樣去修苦行,哪個還愿意真正煞下心來鉆研圣賢之道,簞食瓢飲不改其樂?太難得了,沒有這樣的人。到最后享福去了,又更加迷失,這叫魔業(yè)。
所以《華嚴經》里說到,「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yè)」。菩提心是開悟、成佛的愿心,把這個心給忘了。成佛做什么?廣度眾生,眾生無邊誓愿度,這是菩提心。假如把這個菩提心忘了,去修善根,種很多福田,布施、供養(yǎng)不遺余力,這《華嚴經》講得不客氣,這都是魔業(yè)。為什么?還是舍本逐末。本是什么?菩提心,本是性德,我們?yōu)榱碎_悟見性、成佛度眾生來修善根的,不是為了自己將來享福而修善根。這是「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的引申,講到我們修行,目的不能夠搞偏頗,不能舍本求末。為求世間享受、福報,這就錯了,甚至想得到這一生名聞利養(yǎng),別人的恭敬贊嘆,這也錯了。要真正為了成圣成賢、明心見性、明其明德止于至善,這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