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關(guān)鍵詞:大學(xué)
這一段為我們說明,能齊家必定能治國。朱子對這一句的解釋說,「身修,則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然而國之所以事君、事長,使眾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齊于上,而教成于下也」。朱夫子給我們解釋,為什么說治國必先齊其家?治國就是使國家安定,現(xiàn)在我們領(lǐng)導(dǎo)人提倡的構(gòu)建和諧社會,必先從齊家開始,齊家就是使家整齊。一個家能夠上下整齊、和諧,社會、國家也就和諧。因為家是國家、社會的單位、細(xì)胞。所以,要想國治,必須使每個家庭都能夠和諧。
而和諧家庭,必須要自己身修。自己德行修好了,也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你做到,你一定能夠為這個家做好榜樣,使家庭上下都能像您一樣去努力的提升德行,能夠上下同心,因此家也就齊了。齊家之法沒有別的,就是用教育。具體來講,這個教育就是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家里上下都能夠知倫理、明道德、信因果,那么自然也能夠斷惡修善、能夠相親相愛,各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家豈能有不齊之理?朱子跟我們講,「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這個孝就是孝敬父母,悌就是兄友弟恭,慈就是對兒女、對晚輩的慈愛。在家里,家風(fēng)、家道是什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個孝悌是根本?!?a href='http://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lunyu/' target='_blank'>論語》里面講的,「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一個家能夠有孝悌,這一家人就是仁人,仁愛的人。仁人合在一起,當(dāng)然就能和睦,真正能做到自己謙卑而對別人尊重、敬愛、關(guān)懷、照顧、幫助,而且是無條件的幫助。在家里,每一個人都有一分責(zé)任教好一家,如何教好?只要自己好好的修身就行,能夠把孝、悌、慈做到,你就能夠修身而教育家了。教育是所謂上行而下效,你自己做好了,就能夠帶動家庭,這叫齊家。
當(dāng)然,一個家里最重要的是家長,他必須自己先做到,先用身教,然后言教就能服人。如果自己沒做到,想要教導(dǎo)別人,難,人家不服。很多的父母會抱怨自己的兒女難教,不聽話、不孝順、不懂禮貌、沒有愛心、不知感恩,甚至?xí)信涯?。要知道,兒女是父母教出來的,父母對兒女成長的作用是最大的。所以,我們與其抱怨兒女不孝,不如好好反過頭來,真正自己去修身,修身而后才能教育家。自己能夠修身、齊家,你教化的力量慢慢向外波及,這是經(jīng)文講的,『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
和諧社會,人人有責(zé)。我們?nèi)绾蝸韼椭鷺?gòu)建和諧社會?就是靠自己修身齊家,這就是幫助構(gòu)建和諧社會。構(gòu)建和諧社會還是要用教育,正如《禮記.學(xué)記》里面講的,「建國君民,教學(xué)為先」。教學(xué),最重要的是有榜樣。社會由家庭組成,要有家庭的榜樣。我們能不能夠從我家做起,構(gòu)建和諧家庭?你能夠構(gòu)建和諧家庭,你就能夠構(gòu)建和諧社會。而反之,自己不能構(gòu)建和諧家庭,那就是經(jīng)文里講的,你自己家都不可教,教不好,你能夠去教人嗎?無之,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每個公民都有義務(wù)把自己的家和諧起來,推動和諧社會,這個人便是這里講的君子。君子不一定是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固然對教化全國老百姓有很重要的力量,但是,每一個人都是可以這樣實現(xiàn)的。
譬如說,我們看到十九歲的劉霆,在家里非常貧窮的情況下,能夠背著母親上大學(xué),親自伺候母親。他母親患尿毒癥,他邊上學(xué),邊打工掙錢來照顧母親,天天給她做飯,照顧生活,甚至幫她打針,給她吃藥。自己非常的節(jié)約,甚至節(jié)約到營養(yǎng)不良,可是念念就想到讓母親能夠把病治好。十九歲的年輕人,能夠有這樣真純的孝心,感動了社會,使社會許多熱心人士慷慨解囊?guī)椭?,后來使他母親能夠得到免費的換腎手術(shù),恢復(fù)健康。他的事跡感動了全中國的青少年,多少個家庭都受到他這種孝心的感動而起了變化。這就是什么?自己雖然沒有出到家外,只是做分內(nèi)的事情,可是自己無形中成教于國,把倫理道德的教育就普及到全國了。現(xiàn)代的媒體發(fā)達(dá),傳播速度很快,只要真有個好榜樣,一下子就能夠普及到全國,乃至全世界,這樣的教化的力量,在古時候人是想不到的。我們現(xiàn)在如果真有心效法圣賢,齊家、治國、平天下,不用去心外求法,只需要自己努力修身,你的事跡自然能夠感化國人。
這里講,『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這是把在家里修成的德行擴(kuò)展,從家走出社會,在工作崗位上還是用孝悌慈的品德,沒有多增加一點什么。我們能夠?qū)Ω改?、對長輩有孝心,自然能夠?qū)︻I(lǐng)導(dǎo)(君就是領(lǐng)導(dǎo))有忠心,對自己的工作能夠認(rèn)真負(fù)責(zé)。這是什么?孝心擴(kuò)展,移孝作忠,你自然對國家對人民就有那種愛心。所以孝心跟忠心是一不是二。
在二00六年三月份,胡錦濤主席提出社會主義的榮辱觀,八榮八恥。當(dāng)時,我記得八榮八恥剛提出來之后,山西省大同市就請我去做個報告,談?wù)勛约簩Π藰s八恥學(xué)習(xí)的體會,在大同做了次演講,三個小時,聽眾大概有六百人。事后,這個光盤送到中央黨校領(lǐng)導(dǎo)聽了、看了,也覺得這樣的報告非常生動。他說,很少能看到政治思想的報告,能夠感動臺下這么多人流眼淚。所以,他們就在中央黨校閉路電視臺里面播放。播了以后,跟我講,說現(xiàn)場錄像的效果并不算是特別好,邀我到北京特別又錄制了一次,講了五個小時。后來掛在中央黨校的網(wǎng)站上面,給他們做為學(xué)習(xí)八榮八恥的參考。我這次的演講談八榮八恥,主要是從孝道開解。要知道,八榮八恥這八榮,其實跟古代的八德是相對應(yīng)的,而八德里面是以孝為本。所以,要真正落實八榮八恥,讓這種道德觀念、這種社會主義榮辱觀能夠深入人心,必須要從孝道來深入。因為什么?一切的榮辱觀、一切的道德,都是基于一種愛心,而愛心的原點,是五倫里面講到的「父子有親」,這是孝德。
孝,它講一體。你看孝字是老字頭,下面是個子字底。說明什么?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體,這是父子有親,這個親沒有界限。我們從嬰兒對他父母的那種感情和他父母對嬰兒的感情,就能體會到什么叫父子有親。父母跟兒女之間完全是沒有隔閡的,純真的愛心,無條件的愛心。只要我們能把這種愛心保持一生不變,而且能夠擴(kuò)展,對一切人都是用這種愛心,你就成為圣人。所以孟子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堯舜是大圣大賢,他們的德行不外乎就是孝悌之道,他們能做到圓滿,這是根本。沒有這個根,什么道德都像浮萍一樣,只有表面好看,沒有根柢,不能長久。
像八榮八恥,第一條「以熱愛祖國為榮」,第二條「以服務(wù)人民為榮」,這是愛國愛民,這是忠心。古人講,忠臣出孝子之門。什么人才能真正愛國愛民?他必定是孝順父母的?!?a href='http://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xiaojing/' target='_blank'>孝經(jīng)》上講得好,孔子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你想想,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都不尊敬,他會去愛別人、會去尊敬別人,這可能嗎?父母是對我們恩德最大的,我們?nèi)绻麑λ麄儾荒軔劬?,怎么會有真心去愛敬他?夫子講,這叫做悖禮、悖德,違背道德、違背禮儀,不合乎理的。愛國愛民,這屬于愛他人,首先要基于愛親的基礎(chǔ)上。所以,必須要先提倡孝道,然后八榮八恥才能落實。八榮八恥落實,和諧社會就落實了。這就是所謂的「孝者,所以事君也」。
「弟者,所以事長也」。悌是講長幼之間互相關(guān)懷和尊敬。做弟弟的對兄長能夠恭順,那么他在自己的崗位上也能恭順領(lǐng)導(dǎo)、恭順長上,如果在學(xué)校,這位學(xué)生也能夠恭順老師。所以,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chǔ)上,所有的這些德行都是孝悌的展開。
「慈者」,慈是慈愛,這里是講上對下、長輩對晚輩的那種關(guān)懷。父慈子孝,父母能夠愛兒女,這個是天性;兒女對父母孝順,也是天性。所謂「父子之道,天性也」,天性就是沒人教的,自己與生俱來的品德。父母關(guān)愛兒女,如果能夠把愛兒女的心擴(kuò)展,愛一切百姓,如果你是個領(lǐng)導(dǎo),你能愛你的部屬;你是個老師,你能愛你的學(xué)生;你在這個團(tuán)體里面是位領(lǐng)袖,你就應(yīng)該以父母愛兒女這樣的心愛自己的跟隨者。這「使眾」,就是讓自己的部屬、下屬為你工作。能夠讓他甘心情愿為你工作,你必須要愛他們,你以父母之心對他們,他們就像你的兒女一樣那么孝敬你。這種德都是天性,只要你肯付出愛,別人就會以愛來回報你。
所以,朱子解釋當(dāng)中說,「國之所以事君、事長、使眾之道,不外乎此」。此,就是講孝悌慈這三種品德。做為一個國家的領(lǐng)導(dǎo)人,他如果有孝悌慈,他便是深得民心的領(lǐng)導(dǎo)人。他能夠愛民,民眾也就愛他。他能夠忠于職守,能夠以孝心、以恭順之心事奉長上,他自然也就得到長上的信任。孝悌慈以外,沒有別的道德,所有的道德都是孝悌慈的展開、擴(kuò)展和延伸。教育,也就是要教這個。朱子在白鹿洞書院做過一篇開示,告訴我們,中華傳統(tǒng)圣學(xué)的綱要就是五倫關(guān)系。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所謂「人無倫外之人,學(xué)無倫外之學(xué)」,教育的內(nèi)容不外乎此。而五倫當(dāng)中最重要的便是父子有親,這是根本的根本。一個家庭能夠樹立起孝悌之風(fēng),以孝悌傳家,這便是朱子所謂的「所以家齊于上,而教成于下也」。
像范仲淹先生,他自己是個孝子。他拜別母親去求學(xué),非常的用功,以苦為師,刻苦來求學(xué),考上進(jìn)士,然后將他母親接回家來奉養(yǎng)。對父母有敬愛、有孝順,他便能夠?qū)?、對人民有愛心,所以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遺余力的為國家、為朝廷、為百姓造福,出將入相。除了自己本職工作以外,還把自己所有的俸祿捐出來,利用業(yè)余時間弘揚(yáng)傳統(tǒng)的文化和教育,辦義學(xué),培養(yǎng)人才。到他自己去世的時候,家里都布施得干干凈凈,甚至連買棺材的錢都拿不出來。
他能夠以孝悌的德行修身,他的兒子也是如此。他兒子范純?nèi)氏壬?,在父親年老在家的時候照顧父親,朝廷仰慕范純?nèi)氏壬牡滦袑W(xué)問,聘請他出來做官。一般人遇到這種機(jī)會,那還不高興得睡都睡不著。但是范純?nèi)氏壬裱跃芙^了,他說,「豈可重于祿食而輕去父母?」父母年老在堂,「父母在,不遠(yuǎn)游」,首要任務(wù)盡孝,而自己的功名利祿擺在次要地位。后來,范仲淹先生去世,范純?nèi)视终疹欁约旱男珠L范純佑,也是當(dāng)朝廷聘他出來的時候,他婉言謝絕。直到后來,范純?nèi)氏壬研┑牧x務(wù)都盡到了,朝廷再次聘請他出來,他才出來。出來之后,做到了宰相。所以,一個人有宰相的命,怎么拒絕都拒絕不掉。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qiáng)求。君子知天命,他的志趣不在功名利祿,而在道德仁義,所以樂得作君子。為什么?他有道德仁義。而功名富貴,命里該有的,他也會有,不該有的,求也求不到,那何不樂得做個君子?小人就冤枉做了小人,為什么?小人只求功名富貴,不求道德仁義,甚至犧牲道德仁義去爭取功名富貴。結(jié)果,功名富貴如果命里沒有,他也得不到,他只能得到命里該有的,不需要犧牲道德仁義也能得到。結(jié)果小人失去了道德仁義,也得不到命里額外的功名富貴,這叫內(nèi)外雙失,這不是冤枉嗎?
范仲淹先生這種孝悌傳家、仁愛傳家,我們看到他真正教成于下。不僅教化了當(dāng)世的國民,而且,宋朝之后世世代代,多少人都仰慕、學(xué)習(xí)、效法他的風(fēng)范。一直到今天,子孫綿延不絕。范先生的德行,福蔭千年的子孫,不僅福蔭自己家的子孫,全國人都得他的益處。這個益處,就是他的教育。教成于下,這個下也有后代的意思,下一代,代代都在傳這種孝悌慈的家風(fēng)。這就是所謂的齊家而后就可以治國。
蕅益大師的批注非常簡練,就一句話,說「一一都從修身上說來,玩三個所以字,絕不費力」。這是畫龍點睛,告訴我們,治國必先齊家,而齊家必先修身。能夠成教于家、成教于國,沒有別的,一一都從修身上得來。除了修身之外,沒有別的工作。修身,經(jīng)文里舉出孝、悌、慈三樁事情來代表,說「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這三個「所以」里頭的味道很深,我們要細(xì)細(xì)的玩味。事君、事長、使眾,這是講到治國的事情。而想要治國,只需要自己落實孝悌慈便可以,絕不用再費多余的力氣。你就想想,自己身修好了,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君子立足于修身之本,不會向外貪求什么,這叫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