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關(guān)鍵詞:大學(xué)
朱子在《大學(xué)章句》里面對這句話解釋得很簡短。他說,壹是就是一切的意思,『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就是一切皆以修身為本。底下說,「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齊家以下,則舉此而措之耳」。正心以上,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四樁事情就是修身。齊家以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是舉此而措之耳。這個措當(dāng)做施行講,舉此就是修身。你修身做到,那你推廣出去,齊家、治國、平天下就順理成章,就這個意思。所以修身是本,根本在修身。不管你是什么樣的地位的人,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庶人是平民老百姓,都是以修身為根本,而都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治國、平天下這樁事情,不光是天子(我們講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才能辦到的,每個人都能辦到。所以古德才有句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匹夫就是庶人,平民老百姓有責(zé)任。為什么有責(zé)任?實在講,這個天下是我心所變現(xiàn)的天下,所以我能夠正心修身,就能治國平天下。這種理,朱子開解得沒有那么深,可是按照邏輯推理,能想象得出來。由修身而得齊家,齊家而能夠影響到國家、天下,這就是治國、平天下。
但是這個道理蕅益大師解得深。我們來看蕅益大師的批注,「前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元不單指帝王有位人說,恐人錯解,今特點破」。這是給我們說明為什么經(jīng)文里出現(xiàn)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這句話。前面經(jīng)文所說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這個人想要明明德于天下,這個人是什么人,是不是專指帝王,專指那些有身分、有地位、有能力的人?不是,它沒有單指。但是怕人誤會,所以經(jīng)文特別又給我們明示出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能做到,特別點破這一層。所以「大學(xué)」是每個人都應(yīng)該學(xué),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不管你是天子還是庶人都能做到。這里舉出歷史上的幾個例子,特別給我們舉出治國平天下的人,原來都是庶人,都是平民老百姓。「且如舜耕歷山之時,何嘗不是庶人?伊尹耕有莘時,傳說在板筑時,太公釣渭濱時,亦何嘗不是庶人?只因他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以修其身,所以皆能明明德于天下耳」。這幾個故事我們有必要給大家做個說明。
舜,這是上古時代大舜,他叫虞舜,是堯王的繼承人。相傳舜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而且他的父母對他很不好,因為他自己親生的母親早逝,父親叫瞽叟,娶了后母,后母偏愛自己的兒女,親生兒女,跟瞽叟一起虐待舜。舜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象也是跟著他父母一起來迫害舜。在舜二十歲的時候,他就以孝行聞名,為什么?因為即使父母虐待他、迫害他,他都能夠堅守孝道。所以堯聽說有這么個孝子,就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來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僅使自己的妻子跟全家都能和睦相處,而且能夠處處表現(xiàn)出高尚的品格。譬如說當(dāng)時他在歷山耕種的時候,相傳他在那里耕種沒過多久,就感化了當(dāng)?shù)氐娜嗣?。大家都被他的那種禮讓的風(fēng)范感化,紛紛都能夠禮讓,把田地都讓給別人。后來堯聽了這個消息之后,非常的贊嘆,他聽說舜所謂的「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為大家都仰慕舜的品德,都親近他,正所謂有德者必有追隨者,「德不孤,必有鄰」,所以一年他那個地方成為一個村落,兩年成為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三年成為一個都市。
所以堯聽了之后很高興,賞賜給舜很多的衣物,還有牛羊,甚至給他修筑了房舍。當(dāng)舜得到這些賞賜以后,他的父親瞽叟和他的弟弟象就很嫉妒,想要殺掉舜,霸占他的這些財物,而且象還想把他的兩個妻子都霸占。結(jié)果他們就想方設(shè)法,一開始騙舜上了倉房,底下點火,把梯子一抽,他下不來了,想把舜燒死??墒撬春苡兄腔?,早就想到他們倆有這么一招,所以他事先準(zhǔn)備了兩個斗笠,當(dāng)火起來的時候,他就拿兩個斗笠像兩個降落傘一樣,從房上跳下來,沒死。后來他父親和他弟弟又把舜騙到井里頭去干活,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舜在底下,瞽叟和象在上面填土,想把舜活活埋死在里面??墒撬匆苍缬芯X,他事先已經(jīng)在井底挖了條通道,通出去。所以當(dāng)瞽叟和象埋上土之后,他們以為舜就肯定死了,沒想到舜從通道通出去了,而且躲了幾天之后,又回來見到他的父親和弟弟,跟他的家人見面。難得的是,他家人這樣迫害舜,可是舜心里沒有絲毫埋怨,報復(fù)、怨恨都沒有,還是一如既往的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最后把家人全部感化了。
堯最后請舜出來幫他治理天下,把王位都讓給了舜。舜做了天子以后,用他的孝德感化天下,真正做到治國平天下,我們現(xiàn)在講和諧社會、和諧世界?!?a href='http://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xiaojing/' target='_blank'>孝經(jīng)》里講,以孝治天下。他原來是庶人、平民,憑著他真誠的孝心,也能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他這真誠的孝心,就是圓滿的做到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他格物,把所有的煩惱妄想都放下,一心行孝,甚至父母弟弟對他如此迫害,他心里面沒有一絲毫的感情波動。這個情況普通人做不到,我們推測舜也做到了像蕅益大師這里講的破人我執(zhí)、破法我執(zhí),他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了。
在《金剛經(jīng)》里面有段故事,是釋迦牟尼佛說他自己過去世做忍辱仙人的時候,在樹林里面遇到了一位暴君,叫歌利王,無緣無故割截他的身體。怎么割截?凌遲處死,一刀一刀把他的肉割下來。忍辱仙人這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他能忍耐?!督饎偨?jīng)》上講,如果這時候他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稍微有一點,他「應(yīng)生瞋恨」。這種辱一般人怎么能忍得了?他能忍,因為他破了四相,所以他能忍。沒有破四相,他忍不了,會生瞋恨。那舜,我看到他的境界也跟忍辱仙人相仿佛,他也能忍。殺他的是他的父親、他的母親、他的弟弟,而且三番兩次要把他置之于死地。如果他此時也有四相,稍有一點,應(yīng)生瞋恨。但是他不生瞋恨,說明他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破了我執(zhí),格物做到。格物他就致知,他就誠意,他就正心,轉(zhuǎn)煩惱成智慧了。用佛家來講,他這個是了了生死。所以他能夠真正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什么?一轉(zhuǎn)一切轉(zhuǎn)。蕅益大師前面給我們開示,心外無物,家國天下都是我心中所現(xiàn)物。我心正了,家國天下統(tǒng)統(tǒng)正。這是講到舜的故事,他也能真正做到明明德于天下。
底下第二個故事是伊尹耕有莘。有莘是古部落名,在現(xiàn)在山東省,伊尹是商朝初年的人,他輔佐湯王滅了夏桀、建立了商朝,以后又輔佐湯的兩個兒子和孫子即位。湯的孫子叫太甲,太甲繼位以后,曾經(jīng)因為不遵守湯王的規(guī)定,橫行無道,因為伊尹是德高望重,重權(quán)在握,所以把太甲流放。這是歷史上我們國家第一位帝王之師,他把皇帝流放,自己執(zhí)掌政權(quán),執(zhí)掌了三年,讓太甲在桐宮悔過,重新學(xué)習(xí)湯的法律。三年之后,太甲懺悔了,知道自己錯了,改邪歸正,伊尹又把他迎請回來復(fù)位,繼續(xù)做皇帝。伊尹沒有獨吞大權(quán),他只是幫助天子改過。所以太甲他自己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是他自己懺悔之后說的話。天作孽是什么?自己命不好,命不好還是可以改造,叫猶可違。如果自己造孽,那么就不可活了,你的命原來有福報也轉(zhuǎn)成災(zāi)殃。這是伊尹幫助他覺悟了。伊尹當(dāng)初在有莘耕種的時候,他也是一位平凡人,務(wù)農(nóng),到后來才受到湯王的重用。所以伊尹之所以能做到治國、平天下,他也是靠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功夫。
這一節(jié)的經(jīng)文。蕅益大師在批注這節(jié)經(jīng)文當(dāng)中,舉了歷史上的一些例子。他批注的文字是這么說,「且如舜耕歷山之時,何嘗不是庶人?伊尹耕有莘時,傅說在板筑時,太公釣渭濱時,亦何嘗不是庶人?只因他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以修其身,所以皆能明明德于天下耳」。在這里,蕅益大師舉出歷史上四位人物,昨天我們講了舜和伊尹的故事,今天我們再來看傅說,「傅說在板筑時」。
這位傅說是殷商王時代的一個人物。當(dāng)時,殷商王武丁對于人才非常的渴望。武丁在繼位以后,曾經(jīng)三年沒有理過朝政,他是在旁邊觀察了解,來思索如何能夠復(fù)興殷商的方略,所以這位帝王也是個勵精圖治的帝王。因為當(dāng)時商朝等級的觀念很強(qiáng),所以要做官必須是有一定的身分,貴族的階層才能有機(jī)會做官,輔佐朝政,那些奴隸是沒有機(jī)會當(dāng)官的。其實,商王武丁在之前已經(jīng)看中了一位人選,這一位就是傅說。他知道傅說可以幫他復(fù)興王朝,但是要不拘一格去選拔奴隸做人才,那會遇到很多的阻力和反對,因為當(dāng)時傅說的身分是奴隸。武丁就想了個辦法,因為當(dāng)時商朝的上下對鬼神都很相信,所以武丁就自己編了一個故事,說上天托夢給他,給他推薦一位可以輔政的圣人,這個圣人就在他這個王國的邊境里面。而且武丁還請人按照他夢中所見圣人的面貌畫了個人像。其實武丁早就結(jié)識了傅說,所以把傅說的形相畫了出來,于是請人去找。結(jié)果終于找到了,傅說當(dāng)時正在奴隸的群體當(dāng)中做苦役。當(dāng)時在黃河以南有個交通要道,這是運輸?shù)囊粋€要道,因為那里地勢常常會引起水淹,每到夏季洪水暴漲,就會沖毀道路,使得交通受阻。當(dāng)時的人想不出辦法怎么樣來解決,結(jié)果傅說很有智慧,他就發(fā)明了一種板筑術(shù)。這個板筑術(shù),其實就是筑路堤,防洪。結(jié)果筑的路堤非常的堅固,再也沒有遭受到水難。后人也沿用這種技術(shù)來筑路、來造防,秦始皇建造長城,實際上也是沿用傅說的這種板筑的技術(shù)。我們知道長城到現(xiàn)在,兩千年后還是如此的堅固,屹立在北京以外,北方。所以傅說當(dāng)時就非常的有智慧,武丁仰慕他的品德和才華,通過這么一種方便把他就請回來了。請回來之后,向他請教治國平天下的辦法,結(jié)果傅說應(yīng)對如流,而且條條切中要害,道理講得極其深刻,使得武丁贊嘆不已。于是便封傅說為宰相,幫助他治理國家,果然使商朝得以復(fù)興,所以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傅說當(dāng)時被武丁稱為是圣人,圣人這個名詞不是孔子開始的,傅說可能是第一人。這里說到的傅說在板筑時,當(dāng)時他是奴隸的身分,這是庶人、平民,而且是平民當(dāng)中最低賤的。但是他卻能夠不斷的用格物致知的功夫、誠意正心的功夫,因而總有一天能實現(xiàn)他治國平天下的抱負(fù)。
下面一位也是這么一位圣賢,是姜太公?!柑炍紴I時」,渭是渭水,渭水之濱,這是在水邊,他釣魚。我們大家都聽過這么一個典故,叫「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個故事正是講的姜太公。太公的原名叫姜子牙,也叫姜尚,他年少的時候非常的窮困卑賤,曾經(jīng)做過很多種職業(yè),做過釣魚的、賣什的(就是賣東西的)、屠夫等等。所以在下層的社會當(dāng)中,他磨礪自己的品性,正是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面磨煉意志,而不會失去自己的志向。姜太公可以說飽嘗了人間的甜酸苦辣、世態(tài)炎涼,所以對韜略方面確實很有造詣,這是他原來生活的基礎(chǔ)造就的。當(dāng)時是殷商王朝末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所以使得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jīng)濟(jì)也崩潰,民不聊生,可以說是怨聲載道。在商王朝西部有一個周國,周國的王就是周文王,他叫姬昌,「周文王」是他以后的名號,當(dāng)時他還是那個周國的一個小國主。姬昌他推行仁政,發(fā)展經(jīng)濟(jì),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家的勢力日益的強(qiáng)大起來。而且因為文王的仁德,所以民眾都仰慕,都?xì)w心,四邊的諸侯也都依附于他。姬昌,就是文王,他求賢若渴,在天下廣求賢能之士。姜太公聽說有這么一位圣王,于是就知道自己治國平天下的機(jī)會要來了。當(dāng)時傳說他已經(jīng)八十歲,這是一直抱著大志向的人,但是一直沒有機(jī)會去施展他的抱負(fù),正是大器晚成的這么一位姜太公。
當(dāng)時他聽說文王在廣求賢士,于是他就到了西周的領(lǐng)地里面,渭水,在這河邊上釣魚。邊釣魚,他就是利用這個機(jī)會靜觀事態(tài)的變化,等待機(jī)會出山。姜太公釣魚是很奇怪的,一般人釣魚的魚鉤是彎的,上面要掛著誘餌,才能把魚釣起來,可是姜太公是用直鉤來釣,上面沒有誘餌,而且這個直鉤還不沉到水里,離水面有三尺高,高高的舉著釣魚竿在那釣魚。然后他還自言自語的說,魚兒,你們愿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這就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故事。他這么做當(dāng)然是有寓意的,他想釣誰?不是別人,想釣周文王,看看有沒有這個緣分能夠幫助文王來治國平天下。
結(jié)果有一天,有個打柴的人路過渭水,就看見太公用這個直鉤還離水面三尺在那里釣,就問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恐怕一百年都釣不到一條魚!結(jié)果太公就舉了下魚竿跟他說,我跟你說老實話,我不是釣魚,我是在釣王侯。結(jié)果這個話后來傳到了姬昌耳朵里,就是文王。姬昌知道之后,覺得這個人應(yīng)該是個高人,所以就派了一名士兵去請他。結(jié)果太公理都不理這個士兵,依然在那里舉著直鉤來釣,自言自語的說,釣啊釣,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說這士兵是蝦子,小蝦來胡鬧什么!結(jié)果士兵回去稟告了姬昌,姬昌覺得大概這個士兵的身分不夠,于是就派了一名官員來請?zhí)?。結(jié)果太公依然不理會,還在那釣,一邊還自言自語的說,釣啊釣,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結(jié)果后來這話傳到姬昌耳朵里,姬昌就知道了,這個人一定不是普通人,而且非得要自己親自去請。所以他就帶著厚禮,親自到渭水邊上來聘請?zhí)?。結(jié)果兩個人遇到之后,談得非常投機(jī)。
姬昌這才曉得,原來姜太公真的是一位學(xué)識淵博、上通天下通地、滿胸都有治國良策這么一位難得的賢人,所以就誠心誠意的聘請他出來。而且回宮的路上,姬昌親自把姜太公扶上車,跟他一起坐車回宮,拜為太師,稱為太公望。結(jié)果姜太公以后就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他輔佐文王,興邦立國。后來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滅掉了商紂王,把商朝推翻,建立了周朝。武王后來封給姜太公齊地,就是后來的齊國,所以他是齊國的祖先。傳說姜太公一直活到了一百三十九歲,這是大器晚成。最難得的是,姜太公雖然年紀(jì)老了,但是他不墮青云之志,依然懷著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而且一直在為這個理想做準(zhǔn)備。這種耐心、長遠(yuǎn)心,確實非常令我們仰慕、佩服,而且應(yīng)該效法。特別是求學(xué)的人,不要急于去顯露才華,要懂得韜光養(yǎng)晦,等待機(jī)緣再出山。這個機(jī)緣是什么?有人來請你,像文王他來請姜太公出山,而且是禮請,非常尊重你,這個時候你才得以施展你的才華。
我記得我在過去上大學(xué)的時候,好像剛上一年級,十九歲,有一次跟班里的很多同學(xué)到廣東羅浮山去玩。那邊有些道觀,常常都有抽簽問自己的前程,問這些,當(dāng)時我也好奇,抽了這么一簽。抽到這一簽,我是問前程,當(dāng)時十九歲,正想著好好的去走好我的人生路。結(jié)果這一簽就是「姜公遇文王」。我還記得這簽上四句詩是這么說的,「久抱凌云志未舒,荷竿渭水釣游魚,文王千里尋賢士,滅紂興周任意如」。用姜公遇文王的這種先賢的榜樣來指導(dǎo)自己的前程,我覺得也是很有意義。要懂得厚積薄發(fā),不可很輕率、很淺薄的時候就出來,這樣確實不容易得到成就,特別是做學(xué)問。當(dāng)時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是什么因緣,現(xiàn)在回頭一想,自己已經(jīng)走上了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道路,也有一個凌云壯志,希望能夠幫助社會,用教育,「建國君民,教學(xué)為先」,轉(zhuǎn)化人心,達(dá)到治國平天下,這也是我母親對我的希望。但是凌云壯志有了以后,就得學(xué)習(xí)姜太公的精神,恐怕得等到像他八十歲出山,那你就能夠真正施展。像印光大師當(dāng)年,一輩子深入經(jīng)藏,真正弘法是七十歲才出來,這是大器晚成、厚積薄發(fā)。我們相信自己真有遠(yuǎn)大的志向,最重要的是,每天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個功夫上下手,不斷的修自己,總會有因緣能夠幫助你落實志向、普度眾生,我們只需要等待就好了。
所以蕅益大師在這里舉出了這四位賢人的例子,告訴我們,「只因他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以修其身,所以皆能明明德于天下耳」。這樁事情,每個人都能夠?qū)崿F(xiàn),就看你肯不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個「肯」字很重要,你有肯的心,你就能夠做得到,為什么?因為明明德于天下,不是外頭的事情,全是自己分內(nèi)的事情。明德自己本來具足,天下也是自己心性之所變現(xiàn)。所以你要把明德明于天下,只要從自己修持下手,你肯這么做,必定能做到。所以立志、發(fā)愿非常重要,立志和發(fā)愿就是你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修身的動力。你沒有這個志向,你就沒辦法有這個動力,你就不肯。所以學(xué)貴立志,大學(xué)之道最開始就得先立志,立志就是所謂的知止,止是什么?止于至善,立志止于至善,那么你后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自然而然。
講到格物,對我們現(xiàn)前的境界來講,不能好高騖遠(yuǎn)。印光大師告訴我們,格物就是格除物欲,所以下手處是修心,就得格除物欲,你才有可能將來明明德于天下,就是使天下人都明其明德,是從自己修持下手。印光大師的說法跟蕅益大師所說的格物意思有沒有不同?在實質(zhì)上沒有不同。蕅益大師講,格物是作唯心識觀,就是認(rèn)清楚宇宙萬物皆是我心中所現(xiàn)物,這叫格物。這是在理解上、道理上我們能這樣明了。那么下手處,當(dāng)然你能夠明白宇宙萬物都是心中所現(xiàn)物,所以你要力行心中之善、力除心中之惡,這就是印光大師講的格物,蕅益大師也講到了。所以蕅益大師在解門、在行門都有涉及,而印光大師著重強(qiáng)調(diào)行門,格除物欲。
他這么說也有一定的道理,為什么?因為在儒家也好,在佛家也好,確實也有一類人崇尚所謂的頓悟之說。譬如說有一類學(xué)者,他稍稍理解了一點本體這種概念,就認(rèn)為只要一念回頭,你不需要修持,立刻就能夠證入本體,所謂頓悟,然后拋棄掉自己真正修持克己的功夫。那就不對了。那種所謂的解悟并沒有幫助我們斷煩惱,并沒有幫助我們真正力行心中之善、力斷心中之惡。更有甚者,可能會謗滅禮教、批評禮教,說禮教根本不需要,根本不用守禮,只要一念回頭,這是最上乘功夫,就能頓悟,就能明明德,就能止于至善。這錯了。所以印光大師在這里著重于行門,讓我們從格除物欲下手,也能夠避免這種狂慧之病。如果只有悟而沒有行,那個悟就變成狂慧。
我們再看蕅益大師下面的批注,「蓋以天子言之,則公卿乃至庶人,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現(xiàn)之物。是故自身為物之本,家國天下為物之末」。經(jīng)文上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孝經(jīng)》上給我們提到過五個階級,所說的五等之孝,就是五種人他能夠行孝。這五種人,第一是天子,第二是諸侯,第三是大夫,第四是士,士人,第五是庶人。這五等人可以說概括了社會所有的階級。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講,就是無論你身分的高低,無論你從事什么行業(yè),各行各業(yè),男女老少,都是可以明明德,而且都是以修身為本。所以蕅益大師講,如果以天子為中心來講,那么公卿乃至庶人,就是其它四等階級,都是他(這個他是天子),都是這個天子明德中所幻現(xiàn)的物,因為你是以天子為中心。譬如說你是天子,那你周圍所有的人,包括整個社會、整個天下,實在講整個宇宙都是你明德所幻現(xiàn)的現(xiàn)象。這個明德就是講自性,自性能現(xiàn),宇宙環(huán)境就是你自性所現(xiàn)出來的。這個物,包括人物、動物、植物、礦物,所有的物,而且包括精神現(xiàn)象,不僅是物質(zhì),還有精神,都屬于物,物包括很廣。
所以「自身為物之本」,這是講到,假如你是天子,你周圍所有的人都是你所現(xiàn)的,你這個身就是物之本,家國天下是物之末。本和末,這是用大樹做比喻,本是根本,那個大樹的根,末是那些枝末,它的枝葉花果。所以我們把這個本末弄清楚之后就知道,要修先修哪一個?先修身。這是舉天子為中心來講。如果我們以庶人為中心,隨便找一個人,平民老百姓,「若以庶人言之,則官吏乃至天子,亦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現(xiàn)之物。是故亦以自身為物之本,家國天下為物之末」。這個道理也是相同的。
也就是說,以任何一個人為中心來講,他的周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他的枝末,他自身是本。為什么?每個人他的自己心中都能化現(xiàn)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有的人事物,是我這個心性所變現(xiàn)的世界里的人事物,那他的呢?他的也是他的人事物。那我們會問,我跟他在一起,他是我心中幻現(xiàn)的,我又是他心中幻現(xiàn)的,到底哪個是主?這個境界是不可思議。在《華嚴(yán)經(jīng)》里面講到,這叫重重?zé)o盡的法界。每一個眾生,他的心都幻現(xiàn)出一個宇宙,眾生跟眾生在一起,實際上這些宇宙是重迭的。我在他的宇宙里面,以他而言,我是他幻現(xiàn)的,他是主我是賓,他是本我是末;以我為主而言,我是本他是末。因為我們有共業(yè),所以我們互相看到;如果沒有共業(yè),兩個宇宙它們不會有重迭的部分,互相看不到。為什么?法界不同,你的心不同,法界就不同;你的心相似,你的業(yè)相似,所以你的法界就相似。大家看起來好像都在一起,實際上你是在你的法界當(dāng)中,我是在我的宇宙里面,互不干涉。那么宇宙,你就可想而知,有多少?無量無邊,這叫重重?zé)o盡的法界。
下面蕅益大師說,「須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名位不同,而明德同。明德既同,則親民、止至善亦同。故各各以修身為本也」。須知,是我們應(yīng)當(dāng)知道,下面的內(nèi)容非常重要。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就是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是哪一類的眾生。名位不同,而明德同。名位是講他的相,相上有區(qū)別。這個相是講他的福報、他的智慧、他所生活的環(huán)境,各各不一樣,沒有一個眾生是完全相同,為什么?因為業(yè)不一樣,無始以來所做的業(yè)不同,所以他的果報怎么會相同?大家能夠差不多的,只是他們的業(yè)果相似,相似,不同。雖然在相上不同,可是明德同,明德是講他們的自性,自性是一不是二。這個自性也稱為法身,經(jīng)上講,「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三世是講過去、現(xiàn)在、未來。過去佛、現(xiàn)在佛是已經(jīng)成了的佛,未來佛是還沒有成的佛,包括我們在內(nèi),共同一法身,用這里講,共同一明德,共同一自性。明德既然同,所以親民、止于至善也同了。所以《大學(xué)》里面講的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不是三綱,它是一不是三,只是從三個方面來說明同一樁事情。明德是講自己覺悟了,親民是幫助眾生覺悟,止于至善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兩者都圓滿,這才叫至善。這樁事情,一切眾生都一樣。
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成佛了,講了一部《華嚴(yán)經(jīng)》,這是最開始的時候說的《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是他第一部講的,他在定中宣說。他成道時說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而不證得」。這個奇哉奇哉,是佛嘆息,太奇妙了!原來一切眾生都有佛的那種智慧、德能、相好,只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這個智慧德能相好就是這里講的明德。明德是相同的,眾生與圣人沒有絲毫的差異。差異如果說有的話,是相上的不同,就是這里講的名位不同。為什么有名位不同?因為有修德不同。修身,凡夫他沒有修身,所以明德就不明;圣人他修身到了圓滿,所以明德圓滿的顯明。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性德就是明德,修德就是明明德。所以不管是什么樣的人,都要以修身為本,「各各皆以修身為本」,那么各各皆能明其明德。這個是自己的事情,與他人無關(guān),你肯修身,你就能明明德;你不肯修身,你這明德就不明,統(tǒng)統(tǒng)都是自作自受。
下面蕅益大師說,「前雖略示物有本末,又云致知在格物,尚未直指下手方便。故今的指修身為本,以心、意、知不可喚作物故,以致誠正皆向物之本上格將去故」。這里說到的前面,前面是告訴我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這是略略的給我們點示出來而已。然后又告訴我們,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最后要做到誠意、正心、修身,而誠意、正心、修身,必先要致知,而致知又在格物。說到這個修學(xué)的次第,但是沒有為我們指明下手的方便處,就是該如何下手。這個道理是明白了,物有本末,好像也是明白,致知在格物,好像也明白了,格物要格在本上,物有本末。那得格在本上,本是什么?在這節(jié)經(jīng)文就告訴我們,本就是身。所以格物要格到本上,就是修身。所以「的指」就是的確的、明白的給我們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是以修身為本,這就把格物落實了。原來物之本是身,格物要以修身為本。那為什么不說誠意、正心和致知?因為誠意的意,正心的心,致知的知,它們不能叫做物。心、意、知,這個不屬于物。
在佛法里面來分析就很明了,我們講八識、六根,六根前五根才是物質(zhì)的,所謂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前面五個,眼耳鼻舌身才叫做物,物質(zhì);意根就不是物質(zhì)的,它是精神。這里講的心,蕅益大師給我們點出來,這是講的第八識,意是第七識,知是第六識,這個都不能叫做物。所以它這個本,不講致知、誠意、正心,而是說修身。修身到底怎么個修法?就是致知、誠意、正心,因為身之本是心,本中之本。所以這里講致、誠、正,就是致知、誠意、正心,這些修行之事,「皆向物之本上格將去」,這是把修身落實,修身是格物之本。怎么個修法?就是致知、誠意、正心。前面蕅益大師告訴我們,這就是轉(zhuǎn)識成智,把我們的一切分別執(zhí)著、起心動念都格去,格除掉,這身也就修好了。
所以從我們讀到蕅益大師這篇批注內(nèi)容看到,明德、親民、至善,不是朱夫子所說的三綱,而是一,這個一就是大學(xué)之道。所以《大學(xué)》開宗明義就說到,「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這就說盡了,它就包括親民、止于至善。那后面也不是朱夫子所說的八目,八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不是分開來講的八目,它們也是一不是八。這只是講什么?修行的次第,蕅益大師判作「妙修次第」。說有次第,但是它并不是分開,它是統(tǒng)一整體的一個修學(xué)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