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xué)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wǎng)絡(luò) [挑錯/完善]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關(guān)鍵詞:論語,子張第十九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看他的樣子莊嚴(yán)可怕,接近他又溫和可親,聽他說話語言嚴(yán)厲不茍。”

  子夏在這里講了君子給人的觀感,有三種變化。第一個『望之儼然』,遠望他的時候,跟他有一定距離,你的感受儼然?!竷叭弧故鞘裁?很莊嚴(yán),令人看了之后油然而生起崇敬之心,愿意親近學(xué)習(xí)?!杭粗矞亍?,跟他親近的時候,在他身邊覺得他很溫和,他笑容可掬、他和顏悅色,你覺得他很有親和力,更愿意待在他身邊學(xué)習(xí),你想做他的學(xué)生。真正做他的學(xué)生,『聽其言也厲』,他對你就嚴(yán)格要求了。這個「厲」是嚴(yán)厲,很嚴(yán)正的樣子,那說話就不客氣了。你沒真正做他的學(xué)生,跟你和顏悅色,這接引你??墒悄阏嬲齺砬髮W(xué),拜他為師了,他說話就非常嚴(yán)正,沒有給你文過飾非的余地。這是什么?對你的愛護。不是這樣,你那習(xí)氣毛病改不了。如果還是和風(fēng)細雨的,你就一直享受著這種溫和,你怎么能夠改自己的過失?學(xué)習(xí)圣賢之道不是來消遣的,不是來放松放松、享受享受。這生活壓力很重,在圣賢人旁邊可以,好像這磁場特別好,沐浴一下他這種磁場,這不是來求學(xué)的態(tài)度。真正來求學(xué)的沒別的,老師就是讓你知道你自己的過失,然后讓你改過,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是改了之后,你真正有法喜,你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如果你不肯學(xué),你退心了,退心了,君子(這老師)對你也是客客氣氣。他知道你不想學(xué),不想學(xué)也不要得罪你,不跟你結(jié)怨,客客氣氣就好。

  雪公《論語講要》當(dāng)中引用了皇侃《義疏》,《論語義疏》,皇疏里頭引李充的話說,「厲,清正之謂也」。這「聽其言也厲」,這個厲是清正的意思。「君子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辭正體直,而德容自然發(fā),人謂之變耳,君子無變也」。君子內(nèi)心誠敬,敬以直內(nèi),心地正直。正直的心怎么修來的?事事誠敬,沒有邪曲。義以方外,就是對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講一個義。「義者宜也」,應(yīng)該的、要做的事情就要做,不該做的事不做。那以什么做標(biāo)準(zhǔn)?應(yīng)該還是不應(yīng)該,以什么做標(biāo)準(zhǔn)?不是以自己的好惡做標(biāo)準(zhǔn),以天理做標(biāo)準(zhǔn)。所以義者循理,按照天理,也就是按照良心來行事,這就是義。對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做到個義字。不如理、不如法那就不能做。

  所以君子行事他不是感情用事,他是用理智。一般人覺得君子好像挺難相處。因為什么?君子守著義字,一般人沒有這個義,就感覺到跟他很難相處。但是君子不是為了要跟人相處而把義給改變了,還是守著義。你愿意來就來,不愿意來拉倒,不能夠變節(jié)。那么這個義體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講一個禮字。事事都要有禮度,不合禮度的事不能做。這可不可以用人情來代替。對方可能沒學(xué)過禮,不知道做事進退應(yīng)對應(yīng)該用什么樣的標(biāo)準(zhǔn),用什么樣的方式,就會覺得這君子怎么這么難跟他相處。君子往往這時候也會教導(dǎo)你,你那個時候千萬不可以有對立的心,你一對立就不能接受君子的勸導(dǎo)了。你以為自己做的就是對的,什么事按自己的方式做,但是自己沒學(xué)過禮,不知道義,那做的肯定是偏差的。

  辭正體直,這是講他的言行,言語文辭都是正而不邪,沒有妄語。妄語是騙人,自欺欺人的話。沒有綺語,那些花言巧語、客氣的話,君子很少,不說這些話,那些話都叫廢話、無義語。無義語君子不說,君子慎于言。君子也不講惡口,惡口是罵人,說粗魯?shù)脑?,不說。即使是怨懟,所謂「君子絕交,不出惡言」,也不罵人,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也不說兩舌、是非的話,絕不會講張家長李家短,誰誰誰做了什么事,誰誰誰很不好,不講這些話,這是人我是非。這些都不講了,辭就正了。體直是講他的形體動作莊嚴(yán)、正直。體直要做到,身不造殺生、偷盜、邪淫,這體就直了。孔子教顏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是辭正體直。而德容自然發(fā),德是內(nèi)心,念頭上沒有貪瞋癡慢疑,這個德就充備了。自然發(fā)顯出來的就是那個禮容,令人可觀,容止可觀。這個都不是故意造作出來的,所謂「誠于中而形于外」,他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就是這樣的德容。

  所以從別人的角度看,說『君子有三變』。遠的時候「望之儼然」,即之,親近的時候也溫和,聽其言也厲。其實這「三變」,都不是君子故意要變的,君子沒這個意思。人謂之變,是別人眼中看到的,君子心中沒有這些念頭,就是一個誠字。甚至他沒有任何分別執(zhí)著,不會說對某人我要做出這個樣子,對那個人我要做出那個樣子,沒有這個念頭。有這些念頭都是分別執(zhí)著。遇到什么境界,自然他內(nèi)心直心顯露出來,所做的都合理合法。

  在朱子《四書集注》當(dāng)中,朱熹朱夫子引用了程子的話,「他人儼然則不溫,溫則不厲,惟孔子全之」。就是一般人,他人是泛指一般人。儼然的時候則不溫,他為什么裝出道貌岸然的樣子,心里他有傲慢的念頭或者是瞋恚的念頭,所以他就沒有辦法溫和,因為心已不得其正。心地正必定是清凈才能正,真誠才能正。如果得不到清凈和真誠,那你做那個樣子,道貌岸然的樣子,人家會有感覺的,這還不是君子。所以他就不能夠同時具有儼然和溫和的特點了。溫則不厲,溫和的人,這人不是君子,他故意很溫和,對人特別的和顏悅色,甚至已經(jīng)是阿諛奉承的那個狀態(tài)了。不厲,不厲是什么?他講的話你細細聽了不清正,那實際上叫綺語,那叫「巧言令色,鮮矣仁」。而能同時具備儼然、溫和和清正,就是這個厲(清正),只有孔子做到,孔子是圣人。圣人內(nèi)心中沒有分別執(zhí)著,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他的心保持清凈平等覺悟。用出來的時候就有「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這是起用,從體起用。它這個也是相,相和用。體、相、用是一不是三,不能分開。必定是有其體,才有其相、其用。

  所以蕅益大師在解釋當(dāng)中只說了兩個字,叫「像贊」。像贊,誰的像?孔子像。這一句《論語》是對孔子像的贊美,孔子確實如此。那這個相是因為有其體,它的體是清凈平等正覺。清凈,你看孔子說自己「空空如也」,心中沒有任何的念頭,空的。又說「予欲無言,天何言哉」,他沒有話說,即使是說了很多話也是說而無說,心地還是清凈。平等,你看他有教無類,這是平等。對任何的人來求學(xué),只要你有誠敬心,你來求學(xué)沒有不教的,教也是平等的教。你看《論語》里面講,他對自己的兒子所教的跟對一般弟子所教的沒有什么兩樣,這就是有教無類、平等。他是正覺、覺悟,對人生、對天地萬物都徹底的明暸。所以能有不惑,能夠知天命,能夠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的大用。這句主要是贊嘆圣人的那種形態(tài),知道這種形態(tài)的根本在心地,養(yǎng)自己的清凈平等覺重要。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xué)經(jīng)典推薦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xué)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zé)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xué)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