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ldquo;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關(guān)鍵詞:論語,陽貨第十七
子張向孔子問仁??鬃诱f:“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這章是子張向孔老夫子請問仁的道理,孔子答復說,『能行五事于天下』,就可以稱為仁人了。這五樁事是什么?子張就繼續(xù)請問,『請問之』。夫子回答說,『恭、寬、信、敏、惠』,這是把五樁事情的名稱給他講出來。下面就分別解釋。第一『恭則不侮』。「恭」是恭敬人,不被人侮慢,「侮」是欺侮,不侮就是不被侮慢。邢昺的《注疏》當中就說到,「言己恭以接人,人亦恭以待己,故不見侮慢」。這就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事都要恭敬,敬人、敬事、敬物。能夠?qū)θ魏稳硕脊Ф卸Y,自然人家也就恭敬你,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愛表現(xiàn)在敬,如果連敬人都做不到,怎么可能愛人?這個恭,你看它是從心的,表示從心上要生起對人的恭敬。以恭敬的心去對待人,那所做的一切事自然就符合禮,因此叫恭而有禮。能夠這樣去待人,別人對我們也是會恭敬,那你就不會被侮慢。凡是遇到被人欺侮,那都是因為先是自己失掉恭敬心,所以做事各方面不周全。
底下講『寬則得眾』?!笇挕故菍捄?,寬厚待人,必定讓人覺得非常喜悅,很服你,因此你就得人心,這「得眾」。所以我們待人千萬不要吹毛求疵,別人有過錯,要以恕道待人,寬恕別人、原諒別人。誰不會有錯誤?看到人家錯誤就抓住不放,那就會傷害人。真正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我自己做得不夠,而不能夠責備別人。就譬如說剛才我們這講義,請同修幫我們打印,忘了送進來,這是我自己大意,沒留神檢查一遍。天天都送得很齊,今天丟了兩頁,沒送進來,我們不能夠批評別人、責備別人,是自己做得不夠,反求諸己。自己對講義恭敬心不夠,而不是因為別人過失。
下面說『信則人任焉』。言而有信,這個就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這個「任」是可以為別人委以你重任,也就是信任的意思;「焉」可以看作之于。任之于,就是把重任可以委托給你。「凡出言,信為先」,信近于義,所以出言一定要有誠信,這也是仁。
下面講『敏則有功』?!该簟故敲艚荩v做事很敏捷,絕不拖泥帶水,雷厲風行,我們講,不做則已,一做就得做得快捷,效率要高,這樣才能夠做成功。如果做事拖拉,往往拖過機會就沒有了,所以做事情要敏捷。不做事的時候,自己非常的悠閑自在,一做事那就集中精力把它做好。當然做事是以仁做標準,是利他的,不是為利自己。有的人為自己做事很敏捷,效率很高,但是為別人就拖拉,就不在乎,這也錯了,這存心錯誤,那是自私自利。所以敏者未必有仁,但是仁者一定會有敏。這個敏,是為別人做事,為社會大眾做事,非常敏捷。
底下『惠則足以使人』?!富荨故墙o人以恩惠,對人厚道,這樣人必定會感恩圖報,就足以使用人了。往往做事不是一個人能做夠得了的,要大家的力量,齊心協(xié)力才能做得到。事情做成功了,我們應該什么樣的心態(tài)?功歸于人,過歸于己,這就是惠,這是厚道的存心。如果這個事情做成功了,領(lǐng)導獎賞,獎賞都歸別人,推功于人,歸咎于己,這就是厚道。別人心里反而對你更加佩服,而且下一次再合作,他會更努力,辦事更敏捷,這你就能夠得人。
所以這五樣,恭、寬、信、敏、惠就是仁的表現(xiàn)。夫子教我們,自己做到了,要行于天下。不是說光在自己這一家、一國而已,要天下,把仁道能夠推廣出去,讓人家看到什么是仁。否則仁只是一個概念,虛無縹緲的,到底什么樣子?你要表演出來。夫子說了這五條,就是告訴我們表演出來。你能做到,這就是仁;做不到,光說不管用。
蕅益大師在批注當中說,「要以此五者行于天下,方是仁。不得舍卻天下,而空言存心。以天下不在心外,而心非肉團故也」。這是把宇宙人生真相都點出來了。夫子說這個話,為什么要這么說?道理很深。蕅益大師說,要以此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恭敬、寬厚、誠信、敏捷、恩惠,這五樣行于天下,這才是仁。如果是舍了天下而空言存心,一般人學了這些圣賢道理,就講「我有這存心就行了,不用做的」,這叫執(zhí)理廢事,那就不是仁了。所以不得舍卻天下,而空言存心。即使是心已了達仁的妙義,還是要去力行,這個功夫才是真實的,境界才不會虛妄。仁,你看這個字,人字旁一個二,二人,二人代表什么?一個是我,是自己,一個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人我合成一體,這叫仁。也就是說我與天下合為一體,這是仁。所以看到天下有難,那我們一定要幫助,不可以躲到小樓里面說,我現(xiàn)在是修仁道,天下都不管了。理上是能說得通,說你心仁,天下就歸仁了,但是事上你沒做到,就不能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就變成什么?變成執(zhí)空。
我過去就有這個問題,五年前將工作辭掉以后,我就很想去找個地方閉關(guān)靜修,修我的仁心,等到自己成為圣賢了,然后再出來幫助天下。但是被老師訓斥了一頓,說我這種樣子,恐怕天下都已經(jīng)被滅掉了,你還沒修成!我當時還不太理解,我就向老師請問,「老師不是講過,這天下跟自己的心是一體的,是一不是二,自己歸仁了,天下就歸仁了。那我為什么不把自己的心修成仁的境界,那天下不就好了嗎?」還是不明白。結(jié)果老恩師給我點了一句,說「那你能夠為天下,你能夠度眾生,你不也是自度嗎?證明你還把自己跟天下分為兩截,你還是二,你沒有歸一」。
歸一的人是什么?絕對不會舍卻天下而空言存心,這蕅益大師講的。就好像你這身體哪里的部位痛了,你肯定有反應去幫助它。像你左手被夾傷了,你右手肯定去撫摸它,這是關(guān)懷、照顧,這就叫仁。仁就是一體,右手幫助左手是不講條件的,立即反應就是幫助它,因為它有難了,它需要幫助,想都不想就做出行動。如果說這右手自己想,我現(xiàn)在回去閉關(guān)修仁,等到我修成功了我再出來幫助你,它會這樣做嗎?這樣做就叫不仁。所以中醫(yī)上有一句話,有一句成語叫麻木不仁,麻木不仁就是說肢體的某一塊已經(jīng)麻木掉了,沒感覺了,沒感覺就叫不仁。你看,一體都沒感覺,不仁到極處。我們既然跟天下是一體,你真有這個觀念,你看到天下有難,你會不做出反應嗎?你會不去幫助他嗎?不可能的。除非你是沒有這個條件,幫不了。只要有條件,你肯定幫。
恩師現(xiàn)在讓我認真的學習經(jīng)教,跟大眾分享學習心得,這也是幫助大家,也更是幫助自己。我們幫助天下的做法就是用教學。你看老恩師今年八十五高齡,尚且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就是仁,完全做到了仁。他不會舍掉天下而自己躲進小樓去閉關(guān)。有沒有這樣的人?歷史上也有這樣的大圣賢,那是沒有條件、沒有因緣。因為要講經(jīng)說法,要講究法緣,就是有人聽你的,這就有法緣。沒有法緣,那當然只能是躲到深山里面,繼續(xù)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等到以后法緣成熟再出來?,F(xiàn)在有緣,如果不做,那實際上還是攀緣,攀那個清凈的緣,那心里還是有染,染上清凈。
所以真正要行仁道,就是那種十足的仁愛,不舍天下、不舍眾生,不忍眾生苦、不忍圣教衰,這顆不忍之心,就是仁心。這個心理是動力,推動著我們?nèi)ヅΦ膶W習。自己要提升自己的境界,然后你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別人。自己境界不夠,幫助的效果就有限,所以自己要努力的去修。修,沒別的,就是放下。放下不是說把事情放下不做了,不是,是心里的妄想分別執(zhí)著放下。一般凡人心里牽掛特別多,猶豫、憂慮特別多,但做起事來就拖拖拉拉,甚至畏首畏尾、猶猶豫豫、不能決斷,這是凡人。圣賢君子他們平常心里不牽掛任何事情,心是空的,空寂的,事情一來立刻提起來,將仁做出來。
所以這個道理,后來我終于有一點體會。所以現(xiàn)在不疲不厭,每天在這講課。當然講課、備課也是一樁辛苦的事情,但是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感覺到不辛苦了。不是說我現(xiàn)在備課技術(shù)很好了,不用什么時間了,也不是?;〞r間還是花得不少,但是心里沒有厭倦感、沒有疲勞感。不要想自己,你就不疲勞。疲勞怎么來的?你老想自己就疲勞。我做這么多事情,該歇一會了,該多睡睡了,該去旅游旅游、放松放松了,你這么一想,就是疲勞感。不想自己,你疲勞感就很小,一天一天,我們向仁的境界邁進。
仁的心,其實就是你的一念之間,完全把自己放下,仁的境界就到來了。所以夫子曾經(jīng)說過,「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的境界很遙遠嗎?不遙遠,就是你一念之間,我欲仁,斯仁至矣。這是孔子講的心法,你心里念頭轉(zhuǎn)過來,不想自己,只想天下,這就是仁,自己沒有了。自己在哪?自己就是天下,跟天下合為一體,這就是仁。所以我欲仁,斯仁至矣,就到了,境界就到了。理上雖然是這樣,但事上起修可是要努力,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夫子在這給我們指出漸修的方法,就是恭、寬、信、敏、惠這五事,要去力行,天天干,把自己的習氣毛病都磨掉,你這個真心才能完全現(xiàn)前。否則只是在理上通,事上不做,那就變成鏡中花、水中月,那不真實的。不真實不要緊,還誤以為自己達到境界了,那就麻煩了,那就會講出大妄語,說自己怎么怎么,已經(jīng)到了什么樣的境界,誤會了,這是等于入了魔境。
蕅益大師下面說,以天下不在心外,而心非肉團故也。所以整個天下就在心內(nèi),因為一切宇宙萬物都是心所變現(xiàn)的。南宋跟朱熹朱夫子同時代的另外一位大儒叫陸九淵,他曾經(jīng)講過,「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他說這個心不是指肉團心,肉團心就是我們這體內(nèi)的心臟,那個只是人體一個器官,作用并不很大。蕅益大師在這講的心是指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自性,宇宙天下都是我們真心、自性所變現(xiàn)的,所以稱不在心外。明白了這個道理叫開悟,開悟了,就是認識到仁,知道天下與我一體,就是我的心變現(xiàn)的。然后要修,那就得要真干,悟后起修,一點一點的把這真心顯發(fā)出來。
所以你看夫子對顏回講仁,告訴他「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這是頓悟法,告訴你,你這一天能夠克己復禮,你這一天天下都歸仁。為什么?天下不在你心之外,跟你是一體的。自己以外沒有天下,所以自己歸仁,天下就歸仁。所以「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哪是人家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只是自己分內(nèi)的事。因此治國平天下都是分內(nèi)事,不是別人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這段話顏回聽明白了,就頓悟了。悟后起修,孔老夫子就告訴他,怎么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告訴他四勿,佛門稱為持戒。真正你悟明白了心性的道理,做起來從持戒開始。持戒包括三種,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律儀戒就是凡是惡的、不好的行為都不做,遵守戒律,不犯威儀。攝善法戒就是凡是善的事情都要去做。譬如說我們有這個機緣能夠弘揚正法,我們要努力去做,你不做,這也是犯戒,犯了攝善法戒。除非你沒有機會,譬如說你不會講,或者沒有講臺,沒有這些機會,那可以??墒怯羞@個機會不去講,不去利益眾生,這就是犯戒。另外一個,饒益有情戒,有情眾生,不光是人,一切的眾生我們都要利益他,而且饒益,饒是豐饒,給他們以豐豐富富的利益。這是持戒,這是講到非禮勿言、勿動方面的道理。所以明白了要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