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
關(guān)鍵詞:論語,鄉(xiāng)黨第十
上車時,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著扶手帶上車。在車上,不回頭,不高聲說話,不用自己的手指指點點。
這個綏,『執(zhí)綏』的綏,就是設在車上的繩子,是給人拉著可以上下車比較方便。這個『升車』,就是上車。古時候是馬車,沒有bus,是馬車,上了馬車,必定是什么?端身正立。這里講「執(zhí)綏」,就是一般駕車的人會把綏,那個繩子遞給乘車者,讓他容易上車。上了車,就非常的安穩(wěn),正立在那里,而且執(zhí)綏,拉著繩子。好比現(xiàn)在我們上公共汽車,如果沒有座位,我們上了車之后正立端身,然后扶好那個把手,或者是那個鐵桿,保持自己的威儀,所以時時處處都是主敬存誠。你看這些行為雖然是很細微,你就可以看見夫子日常的用心。
『車中不內(nèi)顧』,「不內(nèi)顧」就是不往后看,只往前看,不往后看。因為往后看,往往后面的人就會不安,你會讓人起心動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就好好的往前看。『不疾言』,這是不驚擾別人,講話最好就不講,實在要講,也是慢慢的講,特別是不要跟司機講話。你坐車的時候,司機在全神貫注的駕駛,你跟他講話讓他分神,會出事故?!翰挥H指』,就是不用手在那里指指點點,這是避免讓人覺得迷惑,到底你在干什么?你是什么意思?因為車在走動,盡量大家都安穩(wěn)。所以,這也是修定。
圣賢之道講究行門主要是修定,定是從哪來的?從戒來的,所謂戒定慧。你看這一篇記錄的禮,包括「三禮」里頭所記載的這些禮儀,全是戒律。你持戒的目的是為了得定,其實定本自具足的,本來就是定的,自性本定。你證得自性了,你就得到大定。但是我們沒證得自性,心都在浮動當中,那就用戒、用禮來規(guī)范我們的那個心,讓我們心逐漸定下來,這是最大的善事。所以什么叫善?你不作惡就是善。所以戒,它的內(nèi)涵就在于斷惡修善。你看看這里講的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就是教你不怎么樣、不怎么樣、不怎么樣,沒教你怎么樣,教你不怎么樣。內(nèi)顧、疾言、親指,這些做法不是自性的性德,你不這么做,你就回歸自性了。所以你持這個戒,你就回歸到定上來,定是本來具有的,動是本來沒有的。你看很多的禮都是禁止,那就是讓我們把心收回來,收了心,心就定了,定了就能開智慧。
《雪公講要》這里也講到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也都是處處為別人著想。不內(nèi)顧,是不讓人有不安;不疾言,也不想驚擾別人;不親指,不讓人迷惑。這都是替人著想。所以戒,最終就是為人,斷自己惡,那就是為人。好,這里我們講完第十六章。
【評析】
以上這幾章,講的都是孔子如何遵從周禮的。在許多舉動上,他都能按禮行事,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環(huán)境,應該有什么表情、什么動作、什么語言,他都一絲不茍,準確而妥貼。所以,孔子的學生們在談起這些時,津津樂道,極其佩服。
綏:上車時扶手用的索帶。
內(nèi)顧:回頭看。
疾言:大聲說話。
不親指:不用自己的手指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