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關鍵詞:論語,雍也第六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

  我們先看《集注》里面的解釋,「鮮,上聲」,這里這個字是念險,不念先,是少的意思?!钢姓撸瑹o過無不及之名也」,這個「中庸」的中就是講無過無不及,過和不及這二邊都不中,過分了等于不及,所以中是無過無不及?!赣?,平常也」,這個平常最重要是這個常字,它是長久的、永恒的,不是一天、二天。一天、二天你能做到無過無不及,那沒什么,一輩子做這叫中庸,這才是真的,不是偶爾才遇到的境界?!褐杏怪疄榈乱?,其至矣乎』,這個「至」,是「極也」,當作極字講,也就是極高的。「鮮,少也」,這個少,鮮是當少的意思,就是已經很少人,『民鮮久矣』,很少人能夠有中庸之德,這是「言民少此德,今已久矣」,這是講的這個意思?!该瘛故前傩杖嗣?。中庸這個德那是究竟、最高的這么一個德,現在人很少有這個德,這已經很久了,這是夫子的感嘆。雖然中庸是至德,但是很少人能行了,而且已經很久沒有人去行。

  《朱子集注》里面引程子的話說,「程之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興于行,少有此德久矣?!弧惯@種解釋非常的經典,程子說不偏就叫中,不偏二邊,無過無不及。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既不左傾又不右傾,不偏左不偏右這叫中,中道。不易,是恒常,易是改變,恒常不變這叫庸。中庸合起來是不偏不倚,恒常不變?!钢姓咛煜轮馈梗煜碌恼?,道是講到宇宙本體,中偏重于作用上來講,天下本體的作用就是中。「庸」,是「天下之定理」,定理就是真理,真理是永恒不變。自從在這世間教衰,什么教?圣賢教育,衰了。當年孔子在世是春秋時代,禮雖有,條文在,但是沒人去講了,所以這個禮也是形同虛設,沒人遵守。這些道德仁義沒人講,大家也就不知道要去行了,所以「民不興于行」,不去做。「少有此德久矣」,很久了,已經沒有人真正去行中庸之德。說老實話,中庸這個德是什么樣的,都沒感覺了,更不要說去施行。

  從這個話我們也能夠感觸到,要復興中華傳統(tǒng)文化,必須要去興學辦教,去辦教育。通過辦教育,大家才能夠真正明了該如何去落實。如果都沒有人講了,那怎么會有人做?所以興德第一步先得興教,教不興,德怎么能興?要有人去講,所以《禮記·學記》里面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恩師今天講課時候還特別提到,說假如國家能夠有個五、六十人做老師,他們有德行、有學問,天天把我們古圣先賢的這些經典拿來開解,教導民眾?,F在可以利用遠程教學的工具,用網絡,用電視、電視臺來教學。這樣,我相信中庸之德就會慢慢復興起來,這是至德。先從基礎德行開始教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基礎的德行,這些基本的道德做到了,那才能夠提升到中庸之德。中庸之德是圣德,你成圣人了,你才能夠真正行出中庸。

  那得一步步來,我們現在從我做起,得從自己做起,不能要求別人。我們先天天在這里學、在這里講,也通過網絡,現在很方便,這種教學方式又不會很貴,建一個網站現在也很便宜,天天講。有人來聽,可以,很歡喜。沒有人來聽,也很好。像夫子「學而篇第一」就說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朋自遠方來是什么?他來聽課,來聽課的是朋友。現在通過遠程工具,不用來到現場,你能在自己的計算機面前也是有朋自遠方來,來到我們這個空中課室,來一起學習。當然你來現場那是更加歡迎,但是總是要看個人條件。如果人不知,譬如說不知道你在講演,不知道有這個網絡,或者是他們不想來這學,怎么辦?我們也不慍,不在乎,不會心里不滿意,這是不亦君子乎。為什么?因為我們自得其樂,自己能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教,最大利益是自己。你看一部《論語》,從開頭到現在,我們講到這次是第四十三集,八十六個小時,真正從頭到尾用心聽的,一集都不落的,甚至一分鐘都沒有開小差走神的,只有一個學生,就是自己。其它人肯定是會缺一堂課、二堂課,這是肯定會有,上課的時候會不會開小差、打瞌睡,或許也會有的,只有一個人、一個聽眾最忠實,就是自己?!笇W而時習之,不也說乎」,自己教自己學,教學相長,自己又是老師又是學生,跟大家一起來成就,這真的里頭是其樂無窮。國家真正有幾十個人他們一起來教,專門教倫理、道德、因果,那我相信這個社會是很容易和諧起來。

  蕅益大師對這一章沒有批注,但是在《中庸》這篇里頭,他有講,講了這個,那我們就拿他《中庸》里的批注來這里講,這句話其實在《中庸》也出現過。我們來看蕅益大師,在他的《中庸直指》里面是怎么說的,「中者,性體。庸者,性用。從體起用,全用在體量,則豎窮橫遍。具,乃徹果該因?!惯@個中,中庸的中講體上,性是我們的自性,講到的是宇宙的本來,它的本體,這是講中。自性有體也有用,我們講體、相、用,這是三而一、一而三,有體一定有相,有相也有用。這個相是我們所見到的宇宙萬事萬物,這是相。相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整個宇宙一切時空當中的一切眾生,一切現象都是它的相,都是我們自性所變現。庸就是講它的用,大用無方?!笍捏w起用,全用在體量」,這個用是從體上起來的用,本體中起來的,所以這個用也回歸到本體。這個量是講它的容量,量是什么?「豎窮橫遍」,豎是講時間,窮是盡,盡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上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叫豎窮;橫遍是空間,遍法界虛空界,這是體的量,那個量是無量,不可思議,整個宇宙。所以這個作用,整個宇宙都作用,講到中庸,真的是它的體、相、用都是圓圓滿滿。什么人能證得這個境界,只有是圣人,他證得這個境界了。

  《中庸》里面有跟這一章《論語》類似的話,它說「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你看跟這個基本是一致,這出自于《中庸》,跟《論語》這個話完全一樣。所以蕅益大師批注《中庸》里的這句話,我們完全可以套用?!钢杏蛊渲烈雍酢?,也就是講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這是至德,贊嘆中庸。中庸到底是什么?我們再簡單一點講,它就是自性中圓圓滿滿的德行、性德?!该聃r能久矣」,當然少有人能行,而且很久沒有人能行。蕅益大師批注中說,「中庸是大本達道,所以為至」,這個至是極了、至極了、到頂點了。為什么中庸這個德是到頂點了,叫至德?它是大本達道。大本實際上就是講我們自性、大根本,宇宙都是自性所變現,所以這個是大根本。達道是通往自性的那條路,道就是路,達道就是幫助我們恢復自性的這條大道,那這是中庸。所以中庸能夠幫我們回歸到自性上,又是自性圓滿的德用,所以稱為至。

  下面說「必具真智真仁真勇,然后能之,所以民鮮能也」。智、仁、勇,這是三達德。這三德可以幫助我們恢復自性,實在講智仁勇就是我們自性本有的德能。智是智慧,真實智慧。仁是仁慈,「仁者愛人」,「仁者無敵」,他沒有對立,他視一切眾生與自己是一體,這是真仁。真勇,這個勇是勇敢,為什么他能夠有勇敢?因為他無我,人到了無我的地步,他就真勇敢。你有我,那你還不會是真勇敢,你會有顧慮,而且你可能只是一種義氣上的勇,不是那個理智起用的勇。一時沖動起來,那個勇不是真勇。真勇是在真智、真仁的基礎上。智慧是能看破,知道什么?宇宙人生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宇宙萬物都由我們這一念心性變現,這是我們前面講到的「空假中三觀」??沼^,知道一切現象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它是你念頭所生?,F在科學家講的波動產生的現象,根本沒有物質,只有波動,你看到了本質。

  你看到這個本質,你就知道,這世間任何事都是空的、都是假的。而雖然是空、雖然是假,但是它又有,那么這個有是什么?所有眾生跟我自己就是一體,同出一心性,都是心性所變現的,是一體,所以你能在起用上就是仁。仁是沒有對立了,真正是一體了,你的存心才叫仁。做事自然就有勇,無我了,哪怕你把我的命要了去也無所謂。因為本身這個身體就是空的、就是假的,而且為了行仁可以舍去,這真正是真勇、大勇。具備了智仁勇這三達德,「然后能之」,才能夠行中庸之德。所以中庸之德,至德,「所以民鮮能也」,很少人能夠做得到,畢竟有智仁勇的人太少。

  古書上記載的圣人能夠有中庸,像堯舜,《尚書》上講的叫「允執(zhí)厥中」,「允執(zhí)厥中」就是用中庸,堯舜能做到,孔子也能做到。再后面誰能做到?那我們不敢去評定,因為我們自己沒做到。沒到這個境界,不曉得。但是我們能夠學,學著去做,慢慢做到。我們以孔子為例,這就好學了,有個榜樣。像我們剛剛講完的這一章「子見南子」,孔子去見南子這就是中庸之德,他具備了智、仁、勇。他有智慧,知道誰該見、誰不該見,彌子瑕他就不去答應他,不去做他的家臣。但是南子要求跟他見,當然一開始是推托,后來發(fā)現還是可以去見,這個人如果能改邪歸正,對衛(wèi)國有好處。這是他的智慧。

  仁是什么?剛才講的,不舍罪惡眾生,對南子這樣的人還去見,還希望能夠使她改邪歸正,這是一片仁心,不舍棄機會。而不僅對南子,更重要的是對衛(wèi)國上下朝野百姓。如果這一次見,南子果然不障礙,能夠讓孔子在衛(wèi)國施展他的政治抱負,復興周公之治,這個功德利益是無與倫比。所以就為了這點,還是去見,這是他仁的地方。他絕對沒有想到為自己個人功名利祿的問題,他沒有自己了。子路就很難體會到孔子的這片仁心,所以他不悅,那這不悅就是過失,他沒有中庸,說老實話,智仁勇他也沒做到??鬃舆@個勇才是真勇,子路的勇還有一點點屬于匹夫之勇。為什么?智慧不足,這就不是真正的勇了??鬃尤ヒ娔献樱@就是勇。難道孔子不知道南子是淫亂的人嗎?難道他就不知道假如去見了南子,可能很多人會有閑言閑語嗎?甚至自己的弟子可能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意見、看法嗎?孔子都知道,但是為了行仁,這些可以放下。所謂「清者自清」,真正你是心地光明磊落,希望能夠一心、一個念頭推行禮治,以后別人會明白的,讓后人去評論功過,我只一心行道、行仁,你看何等的勇氣!

  《中庸》這篇文里頭,以后我們會學到,因為它是四書中的一篇,這一篇里面它對中庸「中」字做了一個定義,叫做「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這講到中和?!钢幸舱咛煜轮蟊疽玻鸵舱咛煜轮_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惯@個中的定義,我們這里用《中庸》的定義就更能夠深入的體會?!赶才分窗l(fā)」,這叫中。喜怒哀樂是我們的情感,情感之未發(fā)這叫中。是不是說我們沒有情感的時候,這才叫中?那不是。沒有情感叫木頭,沒有反應那叫木頭。喜怒哀樂有沒有?有。但是喜怒哀樂發(fā)與不發(fā),這個跟中有什么關系?未發(fā)就是講的喜怒哀樂都不到的地方,這叫未發(fā)。不是說你沒有發(fā)作的時候,那個當然好理解,但不是事實真相。我們沒有發(fā)喜怒哀樂這個情感的時候,也未必是得到中,所以這里講的「喜怒哀樂之未發(fā)」,不是說沒有發(fā)作的那個時候,難道發(fā)作的時候就沒有中了嗎?

  這里后面講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大本是什么意思?就講的宇宙的根本,這是自性,中就是指自性。所以喜怒哀樂這些情感,它緣不到自性,喜怒哀樂是我們的執(zhí)著、情執(zhí)。情執(zhí)這些執(zhí)著,當然也包括妄想分別,自性里原來沒有的,所以這叫「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我們就能體會自性是什么。你要把妄想分別執(zhí)著放下了,你才能夠見到自性。喜怒哀樂發(fā)作的時候,能不能放下?也能放下,那是表演。圣人有沒有喜怒哀樂?有,可是他喜怒哀樂都是為了眾生。好比父母對兒女,兒女不聽話,父母顯一個怒相,打他罵他,這是怒,怒也是愛,大家就能明白了。喜怒哀樂都是愛,都是仁慈,都是智仁勇的表現,圣人喜怒哀樂,無不是幫助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個不妨礙他自性起用,所以喜怒哀樂到這個時候,還是自性的作用,還是性德流露。

  「發(fā)而皆中節(jié)」,這發(fā)出來了,中節(jié),這叫「和」。怎么叫做中節(jié)?簡單的來講,你沒有自私自利了,這就是中節(jié)了。如果有自私自利,那你就不得中節(jié)。一般來講,這個中節(jié)就是不要過分。過分不過分,不是看自己這方面來講,是對眾生來講,讓眾生能夠覺悟,該發(fā)的就得發(fā),這就是愛,這就是慈悲,這就是仁。對自己不能發(fā),自己要是真有喜怒哀樂,為自己,那叫煩惱。那怎么能叫中節(jié)?有煩惱就不中了,所以不和了。和是跟什么和,跟自性和。有煩惱,這就背離了自性,這就不和。放下了自私自利,放下了我執(zhí),放下妄想分別執(zhí)著,這就跟自性和了。喜怒哀樂無不是利益眾生的表演,所以這里講的「中也者」,中就是天下之大本,就是自性?!负鸵舱撸煜轮_道也」,這個達道,就是恢復自性的這個道、這個方法。

  我們用性德、修德來比喻,中就是性德,和就是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a href='http://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daxue/' target='_blank'>大學》里講的明明德,中是屬于明德,明德本有的,這個是你自性中本有。那明明德,就是講和了,那就是你要去修,你要去讓你的明德顯明出來,這要通過這樣一個修法達到?!钢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致中和就是真正明心見性了,恢復自性了,天地萬物無不是從自性所變現,自性所生,這時候你跟宇宙萬物融為一體了,你是大圣人,你所有的行為都是利益天地萬物。真正是《法華經》里講的,眾生以何身得度,你能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是性德圓滿現前的表現。所以《中庸》里面這個解釋,把中庸之德可以說給我們顯現出來,這個德是自性里的,性德。

  我們來看《雪公講要》里面,他偏重在儒這方面來講?!钢杏埂沟挠棺?,依鄭康成的批注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作用字講」,中用,用是用途的用,一個當「?!棺种v,這兩個講法都很好,而且可以相輔相成。他引了《禮記·喪服四制篇》,這是《禮記》中一篇文說到,「此喪之所以三年,賢者不得過,不肖者不得不及,此喪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它講到說行喪、喪事,我們服喪一般都是三年,實際上《禮記》上有一個具體說法,這三年實際上是二十五個月,頭尾三年?!?a href='http://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dizigui/' target='_blank'>弟子規(guī)》上講的,「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用三年為限?!纲t者不得過」,賢者是什么?很有孝心的人,父母過世了他服喪,三年常悲咽,過了三年他還會悲咽,但是在禮上講你要有節(jié)制,不得過,過分了也就不合理,不中庸了?!覆恍ふ卟坏貌患啊?,不肖者是沒有孝心的,他覺得三年太久了,服喪服了一年,就想中止,這就不及。這不得不及,就是一定要依禮行事,所以禮是幫助我們達到中庸之德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所以「此喪之中庸也」,以三年為限,這是什么?在喪事上的用中,所以中庸的庸當用字講,是用中,用就是禮。后面又說,「王者之所常行也」,王者是講天子,天子提倡禮,常行于禮,這個常是永恒不變,所以中庸的庸字也可以做為常字講。在這引用的這句話里面,體現了庸字作用字講、作常字講,兩個意思相輔相成。

  劉氏說(就是劉寶楠),說「不得過不及,謂之中」。賢者不得過,不肖者不得不及,過和不及都不屬于中,不過無不及那叫中。「所常行(王者之所常行),謂之庸。常行者,即常用是也」,所以它這個常和用合在一起講。「故贊舜之大智曰」,贊嘆舜的大智能,「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舜的智慧體現在哪?中庸,執(zhí)其兩端,而用中于民,這個兩端《尚書》里講的「惟精惟一」。我們用佛法的觀念來講,就是空、假、中三觀。執(zhí)其兩端,他知道一切現象當體即空,但是它又有假象的存在,他空和假都知道,這叫兩端,但是他用的是中,叫「允執(zhí)厥中」。對于老百姓他能用中,這是圣人的智慧?!赣弥?,即中庸之義是也」,所以中庸就可以當作「用中」來講。這是給我們講中庸的這兩個定義。

  中庸是至德,民鮮久矣。為什么人民(就是一般普通人)很少能做到中?這是我們講到的,我們剛才看到的賢者容易過,不肖者容易不及,過猶不及,過了、過分了這也不中,不及也是不中。所以很難去拿捏得準,這確確實實不容易。而且要用得得心應手、爐火純青,這就太難了,這只有圣人能做到。這個圣人為什么能做到?我們去分析分析,圣人他跟我們凡人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什么?他沒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假如他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有執(zhí)著是什么?執(zhí)著假象,凡人就是執(zhí)著假象,就偏在有上了,對于現前的境界他以為真有,著實了,就不得用中。如果我們放下了執(zhí)著,知道一切法、一切現象是空的,那什么都不要做了,那就偏在空上了,這也是不能用中。那么他有分別,分別他就有取舍,他有自己的意思,這就錯了。要把這個分別執(zhí)著放下,還要什么?把念頭都放下,沒有任何自己的意思,沒有自己的念頭,完全是恒順眾生。這時候才做到什么?他既不偏空,也不偏假,他就能用中。所以說到底,中庸這個德是果德,圣人的果德,哪里是這么容易可以達得到的?我們下手處先放下執(zhí)著,在我們的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學著先放下執(zhí)著,就是不要有自己的意思,這就是放下執(zhí)著。執(zhí)著自己的見解,執(zhí)著自己的任何的意思,都是屬于執(zhí)著,我執(zhí)、我見。

  我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重在落實,講到落實這就高了,高級的落實,它不是那么簡單的,因為我們一講落實很容易偏。我舉個簡單的例子,過去我是聽不少人這么講,都有這個問題。過去沒學《弟子規(guī)》的時候,迷在五欲六塵當中渾然不覺,也不知道敬重父母,對于自己修身這方面,也根本沒有想到這個問題。結果學了《弟子規(guī)》,聽了我們的一些論壇,像青島企業(yè)家論壇,這里面教導孝順父母,學《弟子規(guī)》,要吃素,健康飲食。回到家里他就一下子跟過去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對自己的父母來孝心,天天鞠躬。而且擔心父母現在老吃肉,怕身體不好,會有三高,肉也全撤了。而且讓父母也跟著學《弟子規(guī)》,看到父母哪一條不符合《弟子規(guī)》的,立刻就提出來糾正父母,搞到家里壓力很重。不學《弟子規(guī)》,好像大家還覺得挺好的,家里沒什么壓力。一學《弟子規(guī)》,好家伙,肉也不能吃,酒也不能喝,又不能看電視,電視都是污染,只能天天看《弟子規(guī)》,看「幸福人生」光盤,家里人都不自在,這就沒有用中。所以家里人都產生逆反心理,一聽到兒子腳步聲要回來了,趕緊、趕緊把肉都收起來,這學《弟子規(guī)》的人回來了,酒瓶子趕快收起來,他們做好準備。你看就這種心理,鬧得家里真是有點雞犬不寧。這是什么,不學《弟子規(guī)》則己,一學反而大家煩惱更多。這屬于什么?偏了。沒學《弟子規(guī)》之前,偏在五欲六塵、貪瞋癡慢煩惱當中。一學《弟子規(guī)》,好了,偏到這邊來,一定要學圣人,什么都不能做,如果誰要是犯了《弟子規(guī)》,就進行批判,這個又偏了,這都不屬于用中。用中是什么?一定是會先自己學,《弟子規(guī)》不是先讓別人學的,我要先學,我不要求別人學,這就近似于用中。他不偏執(zhí),不激進,不會一下左、一下右,大家覺得能夠挺正常。學《弟子規(guī)》的人,正常的就是應該讓家庭更和睦、家人更歡喜,這就對了。愈學家庭關系愈僵,這就學(得)有問題。我自己以《弟子規(guī)》為例,當然學佛、學儒都是如此,這種問題真還不是少見,我聽說過不少,這就不懂用中。

  我還舉出一個我自己的例子,給大家做一個參考,用中實在是不容易,稍有執(zhí)著你就不中了。這是我把工作辭掉以后,我學習傳統(tǒng)文化了,一學感覺到自己確實太不足了。真正學然后知不足,發(fā)現自己根基太淺,又沒有定力,又沒有智慧。不要說幫助別人斷煩惱、開智慧,自己的煩惱一大堆,自己未度,何能度人?所以就想到趕緊先得自度。結果我的老師,恩師就常常讓我出去參加一些活動,特別是頭兩年。因為恩師致力于推動宗教團結、推動傳統(tǒng)文化,這是和諧世界的至德要道,非常重要的。能夠使宗教團結,這個世界就能和平。能夠把傳統(tǒng)文化弘揚開來,人心就能轉變、就能回頭,社會就能和諧。這些工作,一開始老師帶著我們去做,以后的這些對外交往活動,全由我來代表他老人家去參加。他老人家也年紀大了,所以讓我們去參加,當然這是做為學生弟子義不容辭的。

  但是我有一個疑惑,我就有一次,我記得是到馬來西亞的時候,在馬來西亞也是推動傳統(tǒng)文化。有一天早上跟老師一起吃早餐,吃完之后就閑聊,我就把我的疑問提出來。原話怎么說(的)我有點忘記了,把意思說出來。我就向恩師請教,我說:儒家也好,佛家也好,是講眾生跟我是一體的,自他不二。你看《論語》里面「顏淵問仁」,孔子告訴他,「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人跟我是不二,天下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我怎么能夠使天下歸仁?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和諧世界?天下所有的人都變得仁人,變成仁人,那就天下歸仁。既然天下跟我是一不是二,我就好好的成就我自己,那就能夠使天下歸仁。你看孔子講,我們自己克己復禮,就能使天下歸仁。那這樣我躲到深山老林里面去修行,這也能夠成就天下歸仁。對不對?確確實實,天下跟自己不二,你自己成就了,天下也跟著你成就,這是你的天下,不是別人的天下。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了,你看提的問題都挺尖銳,引經據典,把這個道理提出來。

  我的意思老師也明白,我不想出來,我就想著好好趕緊成就自己,我的圣賢書讀得太少了,我得好好的埋頭苦干一場?,F在老是出來弘揚傳統(tǒng)文化、團結宗教,這些事情太費時間了。結果老師就跟我講說,「你想成就?等你成就了,恐怕這世界也該毀滅了?!拐f這話很像禪門里的機鋒話,都是直指人心的。我當時就辯論,我學了點理論,半懂不懂,還能講出一些道道來。我就說:孔子講「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們使天下歸仁、要和諧世界,靠自己就行了,何必去推動傳統(tǒng)文化?去幫助別人?天下眾生跟自己是不二,我自度了就是度他,何必自度以外別求度他?我是這個(意思),現在我明白了,這是偏空。恩師跟我講了一句說,說「既然你能不二,你度人也是度自己,那你為什么不去度眾生?不二,那你還是有二,你說要先度自己再度別人,這不有二?度人不就是度自己嗎?」

  這話講了,當時我若有所悟,開了竅,我說不出來,真的無言以對。現在我就明白了,我偏在空上了。原來沒有真正發(fā)心修學圣賢之道,偏在有上、偏在假上,沒有成就就發(fā)大心要度眾生,結果自己還是煩惱。原來就是在度眾生方面很有熱心,可是自己沒有踏踏實實想自己斷煩惱,這是偏在假上,凡夫的知見。結果學了之后又偏在空上了,沒有發(fā)起這個大心要去度眾生,有是有以后再說,先自度,這又偏有空上。要知道,偏在空上、偏在有上都不是中,不是中庸?!妇又杏梗∪朔粗杏埂?,我成了小人了,不能夠行中庸就是小人。

  小人也不是污蔑人的話,你看我們前面就學過了,孔子對子夏講的,「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我們學儒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子儒是什么?他發(fā)大心為眾生,他來學這個道,他這個愿是明明德于天下,這是君子儒。小人儒他只求自度,只求自己正心修身,當然也是很難得,偏在自己,小乘,不是大乘,這叫小人儒。所以小人儒不是污蔑人的話,心量小就叫小人儒。我知道原來自己做了小人都不自知,心量太小,只想自己了,原來也想自己,學了圣道還想自己?,F在要把自己渾然放下。無過無不及,這叫中庸。不及的人,他是心染在世欲上,追求名聞利養(yǎng)。我以前也是,追求當博士、當教授,出名氣,寫很多文章出來也是為了功名,這是世欲、世染,這不及。結果學了圣賢之道了,要放下,放下,不要出頭露面了,什么都不要干了,就好好先成就自己,這就是什么?過了。都是什么?有個自己在。

  無過無不及者,他全沒有對自己考慮,只有替天下考慮。只有什么?有沒有緣分。有緣分,就出來;沒緣分,那就獨善其身。獨善其身,還是為了將來緣分成熟,可以出來兼善天下,這個才是中庸。所以我們學這些圣者,不能夠只從他的形跡上學、從他的形式上學。像顏回他沒有出來做官,他就是守著他的陋巷不改其樂,那他是小乘嗎?小人嗎?不是,他是真君子、真仁人。為什么?當時沒有這個緣分,讓他施展他的抱負。包括我們《論語》前面,就是這一章,我們也看過的,閔子騫當時也有人請他,季氏請閔子騫做費邑的宰官,閔子騫也推辭,他不出來。為什么?因為季氏這個大夫他并不是一位真正的明君,他自己不守禮,所以閔子騫不愿跟他為伍,就沒有這個緣分。如果真正是像文王、武王這樣的領導,閔子騫一定出來。所以出不出來看緣分,不是說他沒這個心,他有心兼善天下,只是緣分還沒有成熟。孔子也是,他看到沒有緣分,回來到自己家鄉(xiāng)寫著作留給后世,這是兼善天下、兼善后世。

  我們現在當然還是不會那么隨便出來,我自己給自己立了一個規(guī)矩,其它的演講活動,除非是恩師親自要求的,或者是他贊許的,那我們去參加,我們去幫助推動一下傳統(tǒng)文化。自己中心的任務,還是放在修學上,深入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這是獨善其身。但是我們有這個緣分,是什么?可以利用網絡、利用遠程教學,我們可以兼善天下。所以我們天天在這里講課,這不也兼善天下?恩師跟我講的度眾生就是度自己,在攝影棚里面我們就能實現。對眾生講課、對大眾講課,就是度自己。人家聽不聽得明白,我們不曉得,可是我們這樣講自己能明白,自度和度他不二。過兩天恩師要帶我們去羅馬、去梵蒂岡會見教皇,去跟他們談宗教團結,大家共同推動倫理道德的教育。宗教里面講倫理道德,天主教,這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合在一起最多人數,伊斯蘭教第二,第三是佛教。三大宗教如果都能夠推動倫理道德的教育,三個教的人口占了世界人口一半,那這個是對和諧世界起決定性作用。這種事情要不要做?要做,所以我們又得把課程暫時放下,還要出去忙一忙這個事情。

  這是什么,緣分來了。緣分來了,我們如果推辭,這就不是用中了。緣分來了,我們要認認真真的把這個事情做好、做圓滿,不遺余力的去做,能不能成功,我們不問,但求耕耘,不問收獲。甚至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有些事情確實很難做,不可為,但是還要去做。雖然有可能是失敗,有可能不成功,但是這樣做的本身就能覺悟一批人,它就有效果??鬃赢斈瓴痪褪侨绱藛?你看帶著弟子們周游列國,當時周游列國是靠馬車,周游的區(qū)域不大,僅限于中原地帶??鬃拥侥膫€地方都是要說服這些諸侯大臣,希望他們能夠恢復禮治?,F在恩師帶著我們不也是周游列國嗎?只是現在不是坐馬車而是坐飛機,這個地方大了。你看這么多年我們跟著恩師,跑遍了全世界五大洲,老人家八十多歲了,還不遺余力,不辭辛勞,他這個仁心絕對不亞于孔子??鬃拥搅肆藲q就回自己家鄉(xiāng),他就不再出來,參加外事活動,派弟子代表參加。我們的恩師現在八十四高齡,重要的事情,還都是自己要必須參加,那我們做為弟子的怎能夠不去勇于擔當一部分?

  所以這回頭想想,我當時提出的這個問題,很不對!那是什么?全想著自己了,根本體會不到恩師那一分仁慈的心,替天下人著想的心。所以自己沒有智、仁、勇,沒有智慧,不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沒有仁,心只想自己,就沒有仁,愛人的心不夠。勇就更沒有了,不敢擔當?,F在經過了也是將近一年的學習,問這個問題到現在一年,提升了,知道自己過去不足,現在改過來,慢慢的使自己的智仁勇提升,這是恢復自己的性德。像孔子,你看為了推行禮治,現在我們講弘揚傳統(tǒng)文化,甚至連自己的名節(jié)都可以犧牲,見南子就是可以犧牲名節(jié)。士人名節(ji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名節(jié)都能夠放下,什么都可以放下,全沒有自己,全不為自己考慮,全是為萬民著想,我們慕賢當慕其心,學孔子要從這個存心上學。

  所以夫子慨嘆,「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人能做到的這個太少。說少,實際上是什么?希望我們大家能夠發(fā)憤去做、去努力,不是只單純一個感嘆而已,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發(fā)起這個心,斷自己的執(zhí)著,把分別執(zhí)著放下,然后我們才懂得用中。所以現在是我自己找到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因為自己沒有智慧,不知道該怎么做,那我如何去行智仁勇、行中庸?我只是老實、聽話。恩師有智慧,我們就聽老師的,老師叫我去東就東,去西就西,叫我坐下來就坐下來,叫我站起來就站起來,這就是最簡單。這雖然不能叫中庸,但至少可以聽一個中庸的人講,老實聽中庸人的話,老實、聽話、真干就好了。先聽話,依教奉行,慢慢慢慢自己就明白了,學著顏回不違如愚。我現在不是如愚,是真愚。真愚,慢慢慢慢你不違就行,你不明白先去做,做到了你就明白。我們這種人屬于中下根人,上根人是一點就明白,他就去做,那是上根人。我們下根人講是講不明白,所以老師也不跟我講太多,叫我去做,那就老實做就好,做到了你就明白了。

  像我告訴你這條路可以到北京,那你就不用問說到底是不是會到北京?這條路是往東的、還是南的、還是西的、還是北的,方向對嗎?你盤問這些浪費時間,何必去問?一個過來人告訴你,這就是北京,你就往這條路走,你就聽話,直走,走到北京,你就知道這條路果然是到北京。下根人也能成就,只要老實聽話就行了。老實聽話,這也是性德,你就隨順。孝順,先要做到順,你才能做到孝,孝是達到一體的境界了。老一代和子一代合一是孝,老一代是誰?圣人,圣人跟自己都合一了,自己就是圣人。先順著圣人講的話去做,等你做到了,你就不知不覺你也成圣人。這是一個,我發(fā)現是好方法,所以有老師重要。沒有老師,靠無師自通我辦不到,我一定要有老師,這真是幸運,可遇不可求。遇到老師,這叫不僅是三生有幸,百千萬劫難遭遇,你知道有這么難得的機會,你就得努力,真正踏實依教奉行,不打折扣,最后你也能走到目的地。中庸之德,至德,你也能做到。這樣學儒,最后你能夠真正變成圣人。所以我們學《論語》重在力行,不是光在理論上講。重在什么?我們去落實。

  【評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為一種道德觀念,這是孔子和儒家尤為提倡的?!墩撜Z》中提及“中庸”一詞,僅此一條。中庸屬于道德行為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tài)。中庸又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中庸是一種折衷調和的思想。調和與均衡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相對的、暫時的??鬃咏沂玖耸挛锇l(fā)展過程的這一狀態(tài),并概括為“中庸”,這在古代認識史上是有貢獻的。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講中庸,講調和,就否定了對立面的斗爭與轉化,這是應當明確指出的。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duncanbcholidayhome.com]

  中庸: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