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關鍵詞:論語,雍也第六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博學于文者」,我們來看雪公的《講要》,『君子博學于文』什么意思?「博學于文者,多念書也」,就是講學文。學文,多念圣賢書。「學問載于書籍,書皆是文。博學者須將一門學通,再學另一門,愈學愈博也?!惯@里跟我們講到一個博學很重要的理念,博學不是說什么書都看,同時看很多書,這個就錯了。這里講到的「須將一門學通,再學另一門」,書很多,一本一本的看?!?a href='http://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dizigui/' target='_blank'>弟子規(guī)》上講的,「此未終,彼勿起」,你一門未通,不要開第二門,掌握一個一門深入的原則。你同時多門的話,學不好,為什么?心力有限。
我們恩師曾經向教育工作者們提了一個這樣的建議,說我們現(xiàn)在的正規(guī)學校,譬如說小學上的科目,他這方法是什么?一年級譬如說讀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二年級也是語文、數學、英語,三年級也是語文、數學、英語,同一時間讀三門甚至更多門。那么對孩子是不是利益是最大的?不見得。你看《三字經》上面講的,「教之道,貴以專」,教學的方法「貴以?!?,專就是學一門。一門學通再學第二門。他沒通,不要開第二門,這是貴以專。所以我們恩師講,看看能不能做一個實驗,用古人的方法、用貴以專的方法。
你譬如說學語文,你就專學語文,不要學其它門。這六年的語文課我全在這一、二年里面學完。我課時是一樣,但是只是什么?我先學完語文,再學英語,再學數學,課時一樣,但是我們學了一門再一門。最后六年級畢業(yè)的時候考試,看看這樣貴以專的這種學法的學生是不是成績會更好。應該會是,為什么?因為當我們學一門的時候,那個心力是集中的,人專心,他領悟力就強,記憶力、領悟力都比較強?,F(xiàn)在的孩子其實看起來挺苦的,你看上學背的書包里面好多門課的那些教科書,書包也很重,這是已經很苦了。你要學一門,這書包就放一本書,這多好,輕輕松松。另外,上午上三堂課,上完語文一小時,完了下來隔十分鐘又上數學,隔十分鐘又上英語。這上了語文,那個語文的知識還沒有消化吸收,立刻就換了題目,上第二門課的時候還是胡里胡涂,那個思想還在第一門課上,這腦袋里像漿糊一樣,所以這個往往可能是事倍功半。
所以古人講的博學不是說同時開很多門一起學,那學不好。博學還是一門一門的學,學了一門通了,再學第二門,「愈學愈博」,是這個意思。我們現(xiàn)在也是這樣,你看傳統(tǒng)文化,至少我自己是這樣學過來的,這三年多,我們恩師教我怎么學?方法就是習講。因為習講,我認真?zhèn)湔n,學得就認真,但是不是讓我同時開好幾門課,不是,只能講一門課。所以我講《弟子規(guī)》,全副精力就準備《弟子規(guī)》這個課?!兜茏右?guī)》講完了,再講譬如說《孝經》,《孝經》我講了四十小時,從頭到尾講下來。講完了,然后譬如下一個就是《朱子治家格言》,也是從頭到尾講。學了一部經典,學好了我們再學第二部。我們恩師要求是什么?這部經你要能講,那才叫學通,這是最低標準。你要是不能講,那不能叫學通。學完這個之后,我們再開始學四書。先講完《大學》,現(xiàn)在講《論語》,都是一部一部來,不能同時開兩門以上,這就不行,就一門。兩門以上,這心力就分散了。這樣我們的學法,真的感覺到很有受用,很法喜。你譬如說我現(xiàn)在準備《論語》,我就不要再花心思去想別的科目,專心在這《論語》上。人專心了,對于這里面的意思就比較容易領悟。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人專心可以事半而功倍。這個是方法。
底下雪公講,「約之以禮者」,什么叫約之以禮?「曲禮云」,曲禮是《禮記》第一篇,「道德仁義,非禮不成」。道、德、仁、義,這是講到四樁事情。道是講宇宙人生的本體、真相。道是無形無相的,德是有形有相的,可以見到的。道我們是沒有辦法看到,可是看到德,隨順道是德。仁?仁是講我們的存心,內有仁,對外也要行仁,半內半外。道和德,道是無形的,德是完全是內、內在的,仁是半內半外。義?義是宜也,應該的。假如道和德和仁都不能夠推行,也要推行義,就是該做的我們去做。上古時代,大家有道,有道就不需要講德、仁、義和禮,自自然然他就有德、有仁、有義,這叫性德,道本來就應該是這樣。
道不存了才講德,所以你看老子《道德經》里面講的,「六親不和,有孝慈」。六親本來是和的,這五倫關系本來是和諧的,這是道。有了道,何必還要講孝慈?父慈子孝那是德,不需要講了,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可是道沒有了,就六親不和的時候,道沒有了,那么就得講德了,要講父要慈、子要孝,這就有五倫里面的十義了。十義是隨順道的,叫德。德沒有了就講仁,你看到孔子講仁?!缚自怀扇剩显蝗×x」,到孟子戰(zhàn)國時代,仁都沒有了,就講義了。義都沒有了,就得講禮了。禮是最低界限,如果沒有禮了,說老實話,這天下大亂,道德仁義禮什么都沒有就大亂。禮是最基礎的,禮是什么?禮尚往來,大家都有個禮節(jié)、有個規(guī)范,行為規(guī)范。至少雖然沒有道德仁義,也不會出格很遠。道德仁義需要用禮去體現(xiàn)。
「孔子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是《論語》里面下一篇我們會說到。志向是「志于道」,「據于德」這個據就好像我們拿著拐杖,依據,要依靠著德來實現(xiàn)我們的道?!敢烙谌省挂彩?,這個仁是剛才講的內心存仁,對外行仁,半內半外。「游于藝」這個游就像我們游泳潛水,可以潛得很深,說明你有很深的功力。在技藝方面我們要專精、要精深,藝可以表現(xiàn)道、德、仁。我們用我們的這門技術去實現(xiàn)我們的理想,推行仁,實現(xiàn)道和德?!杆囌撸Y樂射御書數」,一般儒家都講究六藝,就是禮,我們說禮節(jié);樂是音樂;射箭;駕御,騎馬駕車是駕御;書數,書是寫文章,數是推算。這些六藝當中,「以禮為首,故雖博學,而首須學禮」。所以,博學里面是學藝,學藝先學禮,所以稱為「約之以禮」。
「學禮則通世故人情,然后一切學問行之能合中道,故曰亦可以弗畔矣夫?!谷硕Y了,就能通人情世故。通人情世故,他才能夠跟一切人和諧交往,不會跟人產生沖突,一切的學問他就能夠「行之能合中道」,他用中庸,他不會偏激,這是有禮。我們講知書達禮的人,一定是溫文爾雅,溫良恭儉讓之人?!嚎梢愿ヅ弦臃颉贿@個「畔」有兩個說法,一個當背叛的叛字,就是離經叛道的意思。這種講得比較的尖銳,好像如果不「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就會離經叛道,這個意思又太偏激了,所以雪公說這個意思不采用。另外一個意思當偏字講,偏離,這個比較中庸一點,說的語氣比較和平一點。所以,這個意思是能夠「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就可以不偏離于道,也就能夠得中道。這樣講比較合乎他語氣的意思。
我們來看蕅益大師批注中說到,「學于文,乃就聞以開覺路,不同貧數他寶。約以禮,乃依解而起思修,所謂克己復禮,不同無聞暗證,所以弗畔」。這個學于文,就像《弟子規(guī)》里面講的,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有余力,則學文」。這個學文就是學什么?學圣賢的道理,不光只是單純說學六藝。所以學文,文以載道,它這個文里頭蘊含的是圣賢道理,可以「聞以開覺路」。我們聞到了這種道理,開覺路就是我們開悟了、我們明白了,不會盲目。盲目叫「貧數他寶」,這是我們盲目,就等于是自己昧去了自己的真心,方向搞不明白,但是這個也不能夠稱為貧數他寶。什么意思?就是當我們貧窮的時候,我們數別人的寶物,不是自己的,也就是說自己得不到受用。這里講的學文,不同貧數他寶,跟那個貧人數別人的寶物是不一樣的。如果有人光學文,不力行,那就等于是貧數他寶了。因為文以載道,它所記載的這些道理是圣賢人他們的所證所得,那是圣賢人的,不是你的。你要是光學文,沒有去力行,那你就好像是說別人的寶,跟自己無關,得不到受用。所以我們學文的同時,要避免光學文,不力行,是這么個意思。
「約以禮」這個所謂約,這里可以作約束來講,約束我們的身心,這是「乃依解而起思修」。解是從學文而得來的,我們解悟了、明白了,要起思起修。聞思修稱為三慧,聞從學文那里就是聞,思修就是你要真正把你所學的道理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思是你的思想,你要改變思想;修是你的修為,你的言談舉止要變化,改變思想、改變行為,這叫約以禮。所謂是克己復禮,所以約以禮就是克己復禮的意思。這個己是煩惱、毛病,自己的習氣要克服掉,那個不是真正的自己,那是一個虛假的自己,要把它克服掉。然后你要恢復禮,這個禮是性德,本來具有的,現(xiàn)在你把它恢復出來。怎么恢復?克己就能恢復。所以你得真干。學文,像學《論語》是學文,學了之后能不能真干?你要真干了,就叫約以禮。
所以學文和約禮相輔相成?!覆煌瑹o聞暗證」,無聞暗證是不學文,這是無聞,暗證這是「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昧理真就是暗證,自己是昏昧,不知道方向,盲修瞎練,這就是無聞暗證。所以這個約以禮不同無聞暗證,是因為我們要博學于文。博學于文,這就有文了,然后約之以禮,這就有修證。這個修證是完全方向正確,符合圣賢教誨,「所以弗畔」,就沒有偏離,弗是沒有,沒有偏離圣賢之道,也就是你會慢慢的修成圣賢。
底下,蕅益大師又說,「畔者,邊畔」,這個畔他當作邊畔,像湖畔,湖邊那個邊字來講?!敢晕淖职煟诮滔嘀贿?。暗證禪和,偏于內觀之一邊。不免罔殆之失也?!惯@里更進一步給我們說明。這個畔他當作邊畔來講,邊是二邊,不能夠取中道,落到二邊了,弗畔就是不落二邊,這個講法也很好。怎么不落二邊?既不落偏于學文而不能力行這邊,又不落偏于力行而不學文,這二邊我們都不能落,要既學文又力行,學文和力行并重,就是博學于文與約之以禮并重。這是我們真正求學圣賢之道這種方法。
博學于文是解門,解得愈透徹愈好。學《論語》就是求解,學四書都是求解。行門愈簡約愈好,約之以禮,所以我們提倡就是《弟子規(guī)》就夠了,這是力行,力行就用《弟子規(guī)》,天天對照《弟子規(guī)》反省懺悔,改過自新,夠了。只是什么?你對《弟子規(guī)》的理解要愈深愈好。理解如何才能深?你得讀四書。你讀了四書,你才明白《弟子規(guī)》哪一句、哪一句該怎么講法,你的領悟力增強,那你力行就更得力了。
所以這里講,「以文字阿師,偏于教相之一邊」,只是搞文字?!肝淖职煛惯@是那種專門搞文字的法師,那些老師、儒生也包括在內,偏于教相,光學文,我們恩師講的搞儒學的、搞佛學的、搞道學的、搞學術的這一邊,這個我們不能夠采用?!赴底C禪和」,禪宗里面有一種禪和子,他一味參,但是他方向沒搞正確,他往往會走偏,這是暗證,無聞暗證就是「任己見,昧理真」,反而離道更遠,「偏于內觀」。其實他那個知見還不正,他就在那里修觀,愈修愈錯,這叫盲修瞎練,不可能成就。這兩個都是偏,偏于一邊,都「不免罔殆之失」。這個罔和殆,《論語》里面「為政第二」里面講到「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里的學是博學于文,這里的思是思和修,就是學了之后你要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的行為。當然行為是受思想所支配的,你改變思想就能改變行為,所以這是講修、講力行。所以,光學而不行就會罔,罔是惘然,惘然是胡涂了、迷惑了:到底我這樣學到最后有用處嗎?各種疑慮、各種問題就產生,甚至最后沒有信心了。包括我們剛才講到的宰我,他問那個問題,那是什么?他就是,我們估計他,因為他擅長于文(語言),語言和文學,肯定是讀得很多,博學于文,但是缺少力行,最后就惘然了,問出這些問題,顯得信心不足,這是偏在搞學術方面了。
「思而不學則殆」,這思是包括你專門去研究,和你按照你自己所研究的那個方向去修學,這是盲修瞎練,你不學文,你不接受圣賢的教誨,你搞自己一套,那就殆了。殆就是精神疲憊的樣子,搞得最后搞不成功,盲修瞎練,練得是很用功,不能說不努力,但是你沒有很好的理論做指導,那最后也會搞到疲憊不堪而中途就停止了。幸虧還能停止,要不停止,一直走下去,那可能就沒救了。這是蕅益大師為我們說明這修學該怎么修。簡單的來講就是解行并重,不能有解無行,也不能夠只行不解,所以學文和力行并進就對了。
【評析】
本章清楚地說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當然不主張離經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認為應當廣泛學習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禮”來約束自己。說到底,他是要培養(yǎng)懂得“禮”的君子。
約:一種釋為約束;一種釋為簡要。
畔:同“叛”。
矣夫:語氣詞,表示較強烈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