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wǎng)絡 [挑錯/完善]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林放(1)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2)也,寧戚(3)。”

關鍵詞:論語,八佾第三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jié)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nèi)心真正哀傷。”

  林放這個人,根據(jù)鄭康成批注說他是魯國人。在程氏《論語集釋》這部書里面,程樹德先生說林放是孔子弟子,他也是有考證。我們對林放這個人因為文獻不多,所以了解不是很周到,只知道他是一個魯國人,大概是孔子的弟子。他向孔子請問禮的根本,孔子還沒有回答他之前,先贊嘆他說:『大哉問』,就是你問得太好了、太妙。這個大不是大小的大,大小之大那個大,相對的,這個大是形容詞,形容盡善盡美,你問得太好。然后孔子略舉出禮和喪這兩方面來給林放解答禮之根本。

  中國古圣先賢的學問都重視根本。譬如說我們造酒用水來造,所以酒的根本是水。又譬如說百川歸海,這河流是海的根本。所以,在祭祀的時候,我們供酒實際上只是供白水,是供酒的根本,不是真正供酒。祭海神之前,我們先祭河神,這也是重視禮的根本。

  朱子《集注》當中說,「見世之為禮者,專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為問」。這是講林放為什么會請問夫子禮之根本。是因為他見到世間人在行禮,這些禮儀搞得可能很繁瑣,都是形式化、表面化。這個文是形式化、表面化??吹竭@些人好像不能說他不知禮,但也不能真正說他知禮。為什么?因為根本不在了,他那種禮完全只是表面形式。所以林放在這里向夫子請教,到底什么才是禮的根本。這是問到禮的實質(zhì)了。

  孔子回答他,先贊嘆他是「大哉問」,問得好。朱子解釋說:「孔子以時方逐末,而放獨有志于本,故大其問。蓋得其本,則禮之全體無不在其中矣。」孔子也是了解到當時的時弊,都是什么?舍本逐末。對于禮也是如此,都搞形式,而忘記了根本。而且,大概沒有人去請問孔子禮的根本的事情。這個問,別人沒問出來,唯獨林放他問出來了。為什么?因為他有志于本,他不是只想學禮的表面形式,而是想真正得到禮的實質(zhì)精神。有這樣的志向,那孔子當然非常歡喜,所以贊嘆他這個問問得好。因為,得到了禮的根本,禮的全體都能得到。本得到了,枝末當然自然得到。如果放棄了根本,追求枝末,根本失去了,枝末也是會失去的。

  孔子在這里答復林放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就是與其奢華,寧愿節(jié)儉?!簡剩c其易也,寧戚』,講喪禮,與其是和易,寧愿要哀戚。夫子舉出禮和喪這兩方面。喪也是喪禮,所以這里講的禮,就應該是理解為跟喪禮對稱的喪禮之外的其它的禮,這是包含在禮這個方面,然后把喪禮單獨提出來。這里講的禮注重根本。如果是奢侈、奢華,那往往就變成務虛、形式化,而那分誠敬的心就失掉了。譬如說祭祀的祭禮,祭神如神在,那要有十分的誠敬心,這是禮的根本。如果只是擺出很多祭品,搞得非常的富麗堂皇,祭品也是多種多樣,搞得非常熱鬧奢華,這就把誠敬心給失掉了,這就失掉了根本。倒不如寧愿節(jié)儉一點,節(jié)儉還不至于把誠敬心失掉,還可以得到禮之根本。所以講「與其奢,寧儉」。

  喪禮也是這個道理,「與其易,寧戚」。這個易,根據(jù)包咸的批注說,「易,和易也。言禮之本意失于奢,不如儉。喪、失于和易,不如哀戚。」所以「喪,與其易」的易字,包咸認為是和易。當然,古注有其它多種的解釋。和易的意思就是和順而有條理。我們知道喪禮,做為兒女為父母行喪禮,那兒女心中非常哀戚的,非常的痛苦、悲痛,很可能這喪禮都沒有條理。如果是辦喪禮我們只求非常有條理,好像辦一般事情一樣,非常注重很多的細節(jié),看起來是和順有條理,這是易,但是這個不合人之常情。在那個時候悲痛得怎么會想起這些小的細節(jié)?很可能就沒有那么條理了。所以只求條理,往往會失掉哀戚的根本。哀戚實際上是一種孝心。所以倒不如哀戚,可以得到根本,是講這個意思。朱子《集注》當中解釋這個易,他是講當治字來解。他引用《孟子》「易其田疇」,這是治、治理,也跟這個很有條理意思相彷佛。

  朱子《集注》當中引范氏曰,宋儒范祖禹說,「夫祭與其敬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喪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禮失之奢,喪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隨其末故也。禮奢而備,不若儉而不備之愈也。喪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儉者物之質(zhì),戚者心之誠,故為禮之本。」

  這段話也講得很有道理。他說「祭」,祭禮,祭禮一定要莊敬。如果只是專務奢華,在這個禮的細節(jié)上有過之無不及,這就是禮有余了,甚至有些過分了,但是自己的敬不足,誠敬心不夠,那就不如你的禮不足,但是誠敬心有余。我們想想確實是這樣。禮儀的細節(jié)可增減,但是誠敬心這個根本不能變化。所以前面《論語》中「子張問十世」,這就問禮,根本不能變,但是那些細節(jié),那些制度的禮儀,枝末的行為是可以增減的,有所損益的。所以我們要抓住禮的根本,對于祭禮來講,敬是根本。

  對喪禮,與其說哀戚不足而禮有余。你在形式上做得很好很周到,但是只是為了形式,哀戚不足。我們看到有這種現(xiàn)象。曾經(jīng)報紙上登了一個例子,說有兩兄弟對他母親非常不好,自己掙了錢都不供養(yǎng)自己的母親。后來迫于輿論的壓力,每個月一人拿出五塊錢供養(yǎng)他的母親。結果母親最后因為營養(yǎng)不足,等于是餓死了。餓死之后,這兄弟兩家每人拿出五千塊錢,給他母親辦喪禮,辦得熱熱鬧鬧,好像都要讓別人都知道他倆是孝子,你看母親死了之后辦的這個喪禮多么排場。這是什么?沒有禮的根本,這叫大不孝。還自己用這些禮節(jié)來裝潢自己,既不孝又虛偽。所以評論里有一句話講他們,說「母親生前不孝,死了亂叫」。

  這就是什么?哀不足而禮有余。為什么哀不足?心不孝。光有禮,這個禮統(tǒng)統(tǒng)都是形式。那不如什么?禮不足而哀有余。他可能在禮節(jié)上有一些欠缺,不圓滿,但是他真正生起這種孝心,悲痛、悼念自己的父母。哀戚有余,這個更近于禮的根本。所以孔子舉出這兩方面,說禮如果只務奢華,就會失根本。喪禮只務禮節(jié)上的那種條理,那也會失根本。因為都是追求枝末,追求枝末往往容易忘本,逐末就會舍本,舍本才會逐末。所以禮的奢華而完備,倒不如節(jié)儉而有一些不完備、有一些欠缺還好。喪禮非常條理而搞很多形式,倒不如真正有哀戚之情,而沒有表面的文采那種形式更好。

  所以范氏點出來,「儉者物之質(zhì)」,節(jié)儉那是講到我們實質(zhì)了?!肝镏|(zhì)」就包括我們所擁有的物,所辦的事。質(zhì)是本質(zhì),樸實的,不是搞這個奢華表面的。「戚者心之誠」,喪禮哀戚那是因為心很誠,真心悼念父母才會有哀戚的樣子。所以這就顯出禮的根本是什么。蕅益大師批注當中給我們點出來,說「儉非禮之本,而近于本。故就此指點,庶可悟本」??鬃又v到的「禮,與其奢也,寧儉」,奢和儉,奢華和節(jié)儉這是一對,相對的。孔子主張,與其說奢華,倒不如節(jié)儉。那不是說節(jié)儉就是禮的根本。奢華和節(jié)儉都是兩端,都屬于枝末。但是,相比之下,節(jié)儉就比奢華更近于本,跟根本相近。因為什么?它是更有實質(zhì)精神,它不是專求表面化、形式化,所以更加近于本。從這里,孔子給我們指點,讓我們?nèi)ノ蚨Y的根本是什么。

  范氏講的「儉者物之質(zhì),戚者心之誠,故為禮之本」,這個還不算非常正確,他講到的還是枝末。這個節(jié)儉、哀戚,實際上還算是枝末,因為它是表現(xiàn)在外面的,根本是在內(nèi)心。我們不能夠拿著枝末,就以為那枝末是根本。譬如說我們講月亮在哪里?我這手指告訴你:月亮在那里。指月之指,給你指向月亮,但是你不能夠誤以為月亮在這里。你以為我這手指就是月亮,那就錯了。這是一個方向,指引你。你往這個方向看過去,你才能看到月亮,月亮好比是根本。這個節(jié)儉和和易可以說是指向禮的根本的這么一個方式,它不是禮的根本。

  那我們通過這里,我們悟禮的根本是什么。相對奢華來講,當然節(jié)儉更近于本。原因在于,節(jié)儉更務實、更實在、樸實,那是真誠的表現(xiàn)。哀戚也是真誠的表現(xiàn),相對那個做得很完備的喪禮來講,只追求形式,那當然哀戚更近于本。那本到底是什么?前面一章孔子已經(jīng)說了,「人而不仁,如禮何」,已經(jīng)點出來了,禮的根本是仁。那前面一章說得這么清楚,為什么林放這時候問禮的根本,夫子沒有直截了當跟他說明?這是圣人教學的善巧,注重悟性。如果一下告訴你,禮的根本是仁,那林放聽了,他沒啥悟處。你直截了當把答案告訴他了,他也不用悟了,那「學而不思則罔」,他變成惘然,把他的悟門給堵上,他再也悟不出來。他所學到的只是知識而已,只是個概念而已,它不是真正自己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悟處。所以圣人在這里給你看,回答林放是叫旁敲側(cè)擊,讓他去悟什么是禮之本。講了這兩個例子,「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你自己去悟。這是啟發(fā)學生的悟性。一下把答案告訴你,你再也悟不出來了,這等于害了你。所以孔子的教學之善巧方便,我們學會這一套,那真的是可以幫助人容易悟入。真正好學的人,一定是鼓勵他,一定是用各種方式讓他悟入。

  【評析】

  本章記載了魯人林放向孔子問禮的對話。他問的是:禮的根本究竟是什么??鬃釉谶@里似乎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但仔細琢磨,孔子還是明確解答了禮之根本的問題。這就是,禮節(jié)儀式只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內(nèi)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nèi)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duncanbcholidayhome.com]

  (1)林放:魯國人。

  (2)易:治理。這里指有關喪葬的禮節(jié)儀式辦理得很周到。一說謙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jīng)典推薦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