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攻(1)乎異端(2),斯(3)害也已(4)。”
關(guān)鍵詞:論語,為政第二
孔子說:“攻擊那些不正確的言論,禍害就可以消除了。”
這個攻當(dāng)作治字講,所以古人講讀書叫「攻書」,攻是什么?就是治學(xué)、學(xué)習(xí)的意思。那么雪公引何晏《集解》里頭講,「攻,治也,善道有統(tǒng),故殊途而同歸。異端,不同歸者也」。這里解釋攻是治、治學(xué)的意思。如果是學(xué)習(xí)善道,「善道有統(tǒng)」,這統(tǒng)是什么?統(tǒng)一,它的根源是相同的,所以能殊途同歸。譬如說學(xué)禮、學(xué)樂,過去講禮樂,有人從禮入手,學(xué)到最后通了,一通就百通,他樂也通了。那有的人從樂入手,通了之后,禮也通了,殊途同歸。這是善道,一定是通到同一個根源,這根源是什么?自性,禮樂都是自性的一種表達形式,性德流露。就好像佛法里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能通到自性,都是善道,殊途同歸。通到自性之后,全通了,所有法門都通了。
那我們要入,要從一個法門入,不能夠?qū)W得太多。學(xué)得太多,這就很難入,就像這一個廳堂里頭很多門,你只能從一個門入,你不能從兩個門入,你兩個門怎么入?你分身無術(shù)。所以這個是講的專攻,這攻有專攻的意思,這是宋朝范祖禹他講的,這個攻是專治,有個專的意思。講一門深入,這也很好。深入到最后就通了,譬如說我們學(xué)經(jīng)典,儒釋道三家,我任選一部,這一經(jīng)通,一切經(jīng)通。這是講攻的意思。
那么異端,是不能夠歸到根源自性上的,不同歸,它是殊途就不同歸,那是什么?邪法,旁門左道,這個佛法里講外道。什么叫外道?心外求法就叫外道。因為心外無法,你去心外求法,求不來的,必定是回歸自心,你才能夠通。所以你去學(xué)那種外道,心外去求法,甚至學(xué)的是旁門左道,邪法,那你永遠歸不來了。所以這個危害就不淺,這講「攻乎異端,斯害也矣」,這是危害不淺。
那么有的人講,這個異端是講兩端,圣人講中道,要用中,不能夠偏執(zhí)于一端。如果偏執(zhí)一端,這也是有害。這個說法也講得很好,就是不能極左,也不能極右,左道和右,這兩邊都不行,要用中。
那么有的說異端,這解釋像皇侃批注里面講,異端是雜書,他是講的諸子百家,那么也有的講是其它的這些技藝,這都是什么?異端。這種說法可以參考。那么如果這樣說法,攻乎異端,就是講我們學(xué)、治學(xué),一定要專一,專一在正道上,不能夠?qū)W雜。你學(xué)諸子百家,很多,看很多雜書,學(xué)很多其它的這些技藝,學(xué)雜了,這個就有害,為什么?你學(xué)不精了,你是樣樣通,樣樣松。要精,才能通,精通。這是講學(xué),學(xué)習(xí)要懂得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種說法也很好。
朱子的解釋,他說這個攻就是專治的意思,這是引宋儒范祖禹,范氏說的專治,就好像治木石金玉這些工藝,這叫專攻。他講「異端,非圣人之道」。那么范氏講「楊墨之學(xué)」,孟子批判楊墨之學(xué),這屬于異端。如果學(xué)這些,還要專攻這些,這就有害。朱子把這個意思還引申,就變得很偏頗了,他引程子的意思說,佛家的言論就好像楊墨的言論,這屬于異端。甚至他還講,「佛氏之言,比之楊墨,尤為近理,所以其害為尤甚」,這是批判佛法,所以他說學(xué)者要遠離。那么這一種說法是偏頗了,他不能夠真正領(lǐng)會佛法的真實義理,也是一知半解,就加以批判,這本身就屬于異端之說。異端,執(zhí)持兩端,你不能行中。中道一定是包容,廣博,和而不同,絕對沒有對立,沒有沖突,沒有矛盾。為什么?自性本來是這樣的?!?a href='http://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zhongyong/' target='_blank'>中庸》講,「天命之謂性」,這個性本身當(dāng)中都是一片和諧。有絲毫對立,這就變成偏頗了,這就自己成為異端了。
所以我們求學(xué)要懂得圓解,儒釋道三家都是圣人的教誨,都能圓解的。你看清朝雍正皇帝,他有一篇「上諭」就講到,儒釋道三家「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梗@他能圓解。道,這個講的道理,同出于一個根源,這個根源就是自性,都是自性自然流露。三家都是圣人所留下來的教誨,它們的道可以并行的,不會互相違背。你看到它違背,那是你自己心中有矛盾,你不能圓解。所以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你為什么說不圓?你自己沒有圓。三家,儒釋道三家,都是使人同歸于善而已,為什么互相毀謗,互相敵對?不僅是儒釋道三家是圓融互通的,我們恩師講,這世間傳統(tǒng)的這些宗教都是能互相融通的。
為什么你不能圓通?就好像剛剛講的,你這是在手指上,你沒有到掌心,你深入到掌心,深入到根源,其理一也,你就圓了。我們看到蕅益大師,他批注《論語》,那是圓解,這就比程朱的學(xué)說要圓。蕅益大師早年年輕的時候,他也是專攻程朱學(xué)說,所以他的知見也不圓,也很偏頗。所以他十二歲開始學(xué)儒,寫下了幾十篇「辟佛論」,也是批判佛教,當(dāng)時知見不圓。到十七歲的時候,他覺悟了,把這幾十篇「辟佛論」都燒掉?,F(xiàn)在我們看到的他的《四書解》,我們可以想象出,是他老人家彌補過去的過失,深怕后人學(xué)了程朱學(xué)說之后,也會產(chǎn)生偏頗的知見,所以留下這《四書解》,把圣人的教誨解圓了。這是他老人家的慈悲用心。
我們來看他老人家的批注,他講到,「端,頭緒也。理本不異,但頭緒一差,則天地懸隔」。攻乎異端的端,是頭緒的意思,這個頭緒很多很多,千頭萬緒。端是什么?是在相狀上講,都不一樣,千頭萬緒。哪個是異端?其實哪個都不是異端,為什么?都是自性所現(xiàn)。理本不異,這個理本,是講本體,本體之理,就是自性之理。自性只有一,不二;有二,這就是變成異端了。你想想這個境界,萬法圓融,本來不異。這個不異是講它的性體,理體,都是自性所現(xiàn),哪有異?所以千頭萬緒,我們講到的宇宙一切萬物,一切的想法、說法、做法,無一法離開自性,全是自性所變現(xiàn)出來的。你離開自性,你找一法給我看看?沒有。所以萬法互融互攝,你隨拈一法,皆有自性。所以古人講黃花翠竹,那都是般若,都是自性,說得有道理。過去祖師考問弟子,「你見性沒有?拿來我看看?!闺S拈一物,這就是。然后祖師點頭,給他印證,你開悟了,你見性了。為什么?這萬法都是自性,自性遍一切處。
所以哪有什么異端?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個圓,是他的知見圓了,他見了性,他看一切法無非自性,心中沒有異端,外面哪有異端?那你為什么看到有異端?那是因為你自己有分別有執(zhí)著,這一落到分別執(zhí)著,這頭緒一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天淵懸隔了,一個天一個地。天是什么?圣人,地是凡夫,圣凡分別就太懸殊了。圣凡的分別在什么?在迷悟,一悟了,法法皆是自性,何有異端可言?一迷了,分別執(zhí)著就產(chǎn)生了,產(chǎn)生分別執(zhí)著,你看所有的都是異端了。迷失自性,統(tǒng)統(tǒng)都變成異端,這個異是什么?跟自性相異,跟自性隔開了。
所以蕅益大師在這里給我們一個指點,教我們回歸自性。在外面求,求來的都是異端;往內(nèi)心求,心性上求得的,全是圓融的。到得這一般地步,就入「四無礙法界」,《華嚴》上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法互攝圓融。這個時候你看一切宗教,無非都是正道。這是講到要放下自己分別執(zhí)著,分別執(zhí)著害處就大,不可不慎。所以學(xué)圣,關(guān)鍵是要往內(nèi)去求,不能向外去攻乎異端。這個道理我們要好好的參。
(1)攻:攻擊。有人將“攻”解釋為“治”。不妥。
(2)異端:不正確的言論。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詞,這。
(4)也已:這里用作語氣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