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芍^好學也已?!?/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wǎng)絡 [挑錯/完善]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芍^好學也已。”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關鍵詞:論語,學而第一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這一章是夫子為我們講什么是好學。君子是好學之人,好學從哪里能看到?它是什么樣的一種表現(xiàn)?這里給我們講到四個方面:第一,『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第二是『敏于事』;第三是『慎于言』;第四,『就有道而正焉』。這四個方面才稱為好學。

  朱子解釋說:「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谷藶槭裁磿磺蟀诧?一般人哪個不求這個?都想著吃好一點,吃飽一點,生活起居安穩(wěn)一點,舒服一點,凡人都希望這個。為什么君子不求安飽?原因就在于他有志向,他志向高遠,他志向不在衣食飽暖,而在于求圣求賢、他求道,志于道,所以他沒那個功夫去想自己能不能安飽。「不暇及也」就是沒有這個時間,沒有這個精力去想。為什么?全副精力都在求學求道。所以君子所求的,比那個飲食、起居、飽暖物質(zhì)的生活要重要,所以能夠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他能專心求學。

  「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這是朱子說的,「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君子做事要敏捷。當然事先要審慮周詳,不是說做事就貪快。一味的求快,往往會出現(xiàn)很多錯誤,那叫魯莽,不是這里講的「敏于事」。君子這里講的敏捷,他是做事在審慮周詳?shù)幕A上,做得又快又好。這是他力行,補充自己不足之處。所以君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到認真圓滿。為什么?因為他有求道的心。求道在于什么?日常生活中行仁,所謂修道以仁。道在哪?落實到生活中,表現(xiàn)就是仁。仁者愛人,因為他愛別人,所以為別人服務一定是做得又好又快,絕不會馬虎,絕不會應付了事。他會認認真真做好他本職的工作,無論事情大小、巨細,統(tǒng)統(tǒng)要做到認真圓滿。

  「慎于言」,這是君子講話謹慎,不會亂說話,「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講話,他沒有廢話,沒有閑話,非要講的時候才講,平時守默,他沉默。一個人老講話,他心往外跑,反而他心不定,不定就沒有智慧,所以他做事也就不能夠做得很周詳,往往會出一些漏子。所以想要敏于事,這慎于言也是很重要。所說的話,一定是守信,而且是合乎道義。

  朱子底下又說:「然猶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則可謂好學矣。凡言道者,皆謂事物當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君子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夠了沒有?還是不夠。如果只滿足到這一層,那就是自滿了。君子求道,不敢自滿,不敢自以為是。他還要去有道之人那里去學習,也就是親近仁者,親近善知識?!改苡H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谷绻皇亲龅角懊鎺讞l,他不去學習,不去親近善知識,那只能說他力行做得好。但是《弟子規(guī)》上也講,「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他任由自己的意思去做,那難免也會做出一些錯誤來,而且他的境界沒有辦法提升,因為他滿足在那里。所以君子,真正好學的,必定是到有道之人那里去學習,「以正其是非」,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這個是,是該做的,非是不該做的。這里頭就無限的深廣,乃至一舉念,一動心,我們都要懂得里面的是非善惡。所以,隨著我們境界不斷提升,我們是非善惡的標準也在不斷提升。

  如果不是真正有道之人,他怎么能為我們這樣開解得很細致?甚至說古圣先賢的教誨,也是隨著我們不斷的提升境界,又有新的認識。就譬如說《論語》,我們小學的時候讀,跟中學的時候讀,跟在大學的時候讀,那個境界不一樣,理解不一樣。同樣是孔老夫子講的話,可是我們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到現(xiàn)在我們的理解又不一樣。我現(xiàn)在是跟著我們恩師凈老學習十幾年,有這樣的一種水平去理解《論語》,比我在小學的時候讀到這個《論語》,那要高得很多了。所以,是非的標準也是隨著我們修學的功夫提升、境界提升,它又有新的意思。所以不能夠自滿。《大學》里面講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要進步,這是真的好學,叫學而不厭。厭是滿足,學沒有滿足的。

  我們?nèi)フ埥逃械乐?,這個道講的是什么?「事物當然之理」,這叫道。當然是自然而然,不是人為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這種理,人所共同遵守,共同認同的。為什么?因為人人本性中都具足了道,道非從外來,本性本來具足,所以人們都會認同它。真正有道之人,必定是他見得本性,他跟道合一,所以所說的、所行的,無不符合道,這叫有修有證的人。真正找有修有證的人太難了,現(xiàn)在你上哪找?真正有修有證的人他也不會做廣告告訴你,所以找不到。怎么辦?我們找有修有學的人,他真正這么學習圣賢之道,也真正在落實,這種人就已經(jīng)很難得了。我們向他去請教,我們的疑問去請問他,請求他指正,這叫「就有道而正焉」。那我們必定是「德日進,過日少」,不斷在提升自己。

  朱子還引尹氏,尹氏是尹彥明,程頤的弟子,尹氏的話講到:「君子之學,能是四者,可謂篤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他講到君子的學問,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這四方面,也可謂篤志力行者,他真正是在用功的做,努力的在力行圣賢之道。但是如果不去有道之人那里去求學,那也是「有差」,還是不足。因此什么叫好學?要這章里面所說的全部做到,才叫做好學。

  蕅益大師在解釋這章里面,他有點睛之筆。他說:「敏事,如顏子之請事斯語。惟此一事,更非余事也?!惯@話講得真叫直截了當。君子敏于事,在什么事上敏捷?蕅益大師舉出顏回「請事斯語」。這「請事斯語」出在哪一章?是「顏淵問仁」那章。顏回有一天向孔老夫子請教什么是仁,夫子告訴他,「克己復禮為仁」。為仁就是行仁,如何行仁?你能克己復禮就是行仁。夫子告訴他,「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你能夠克己復禮,就在當下克己復禮,天下就歸仁。歸仁,用我們現(xiàn)在話來講,和諧世界。

  怎么樣構建和諧世界?自己克己復禮,你就能修身,就能齊家,就治國平天下,這叫「天下歸仁」。然后告訴他,「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樁事情是自己的事,分內(nèi)的事,跟外面無關。顏回聽懂了,顏回去請教,「請問其目」,那我如何去落實,你給我具體的方法。夫子告訴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你看,處處都符合禮,真叫克己復禮。我們一言、一動、一瞻視、一耳聞,全都要跟禮相應,全都要符合圣賢的教導。顏回聽到夫子跟他這么一說,馬上講:「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說我雖然不聰敏,但是我一定按照您老人家所說的去做,「請事斯語」。斯語就是您說的這個話,我一定去做,一定落實,依教奉行。所以顏回他自己是自謙了,說「回雖不敏」,他其實真正是敏,「敏于事」。

  所以蕅益大師告訴我們,這「敏于事」就是一件事,什么事?「請事斯語」,也就是依教奉行。所以好學,具體的來講,就是完全依照圣賢人講的話去做,就這樁事情,這就是好學。除了這樁事情以外,「更非余事」,沒有別的事。整個圣賢之道,不就是這件事嗎?圣賢人說的,應該做的,我們就做,不應該做的,我們絕對不做,這就是好學。

  下面又講慎言,蕅益大師繼續(xù)給我們講,「慎言,即所謂仁者其言也讱。從敏事處得來,不是兩橛?!惯@個慎言跟敏事不是兩個方面,是同一個事情。慎言具體來講,就是孔老夫子講的「仁者其言也讱」。讱是講話好像很笨拙,很緩慢,這就是慎言。語言盡量的少,心是定的。怎么樣得到這樣的一個慎言的這種功夫?「從敏事處得來」,敏事就是真正落實圣賢教誨。他的心都是收得住,他的眼睛不是往外看,而是往內(nèi)收,他只看自己。他不去衡量外面、別人的得失,只是衡量自己的善惡。善就保留,惡必定改過,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樣的人哪有這么多話說?他一定是沉默寡言。為什么?他心是靜的。話說多了,他一定是心不安,心浮氣躁。所以慎言跟敏事不是兩橛,就是它不是兩個事情,它是一個事情,是一不是二。敏事者必定慎言,慎言者也一定敏事。

  下面蕅益大師說,「就正有道,是慕道集義。不求安飽,是簞瓢陋巷家風。非顏子不足以當此,故惟顏子好學?!惯@講的話都是直指人心,痛快淋漓。什么叫「就有道而正焉」?就是「慕道集義」。慕道是講他的心志,志于道,志在圣賢,他所仰慕,所向往的,是成圣成賢,這叫慕道。有道之人未必是在眼前,未必是在世,像孟子他私淑孔子,他跟孔子沒有見過面,可是他慕道,真正以孔子為師,他是孔子的私淑弟子,那就是「就有道而正焉」。他學習孔子的書,有不懂的問題,向孔子的弟子或者再傳弟子請教。他很努力的學習,學得跟孔子很像,所以后人將孔子稱為至圣,將孟子稱為亞圣,他排第二。也就是說,孟子的成就超過孔子其它的弟子。所以我們稱為孔孟孔孟,沒有講孔曾,或者是跟其它弟子連在一起,把孔孟講在一起。這證明什么?孟子他的成就超過孔子其它弟子。所以,拜老師不一定要在一起。就正如朱子,他私淑程子,也是跟程子沒見過面,只是跟程子的再傳弟子,甚至三傳弟子來學習,學習程子的著作,所以后人把他跟程子合在一起,叫程朱理學。這都是什么?真正好學。

  所以,「就有道」這個就,是當靠近來講,這個靠近不一定是他的人,是講他的學說。那「慕道集義」,集義這個詞出自于《孟子·公孫丑篇》,集義就是集合道義。我們天天所做的,都要跟道義相近,相對應。天天集聚起來的就是道義,這就是我們天天都在向圣賢的境界靠攏,這叫「慕道集義」的意思。

  「不求安飽」,是君子食不求飽,居不求安,這是顏回的簞瓢陋巷家風。這也是出自于《論語》,顏回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這個簞就是用竹子做的小簍,顏回盛飯沒有碗,窮,就拿這個小竹簍來做碗。喝水連杯子都沒有,用葫蘆瓢,居在簡陋的巷子里,窮巷子里。你看,過這樣清苦的生活,他慕道。能夠真正有這樣的風范,孔子弟子里面,除顏回以外,其它人真的數(shù)不上。所以說「非顏子不足以當此」,孔子心目中哪個弟子最好學?只有顏回。

  這在《論語》里面有講,魯哀公有一天問孔子,說你弟子里頭哪個最好學?孔子回答說顏回最好學,他「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而死,現(xiàn)在就沒有了,沒有聽說過誰還好學了你看看,孔子他心目中好學的標準多么高!所有的弟子里面,就數(shù)顏回了。真正做到夫子這一句「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只有顏子能夠擔當這樣的名譽,好學的名譽。

  我們現(xiàn)在走上學習圣賢之道,有這樣的志向來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將儒釋道都發(fā)揚光大,真正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我們有這樣的一種志向,最關鍵是好學,就是以孔老夫子這一章做我們的標準。我們恩師反復的說,希望真正有傳人。說果然有十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就是以擔當圣賢弘法家業(yè)為己任,發(fā)心凈修,十年不下山,在儒釋道三個根上去落實,三年扎根。把《弟子規(guī)》、《太上感應篇》、《十善業(yè)道經(jīng)》都能夠落實,還要以《沙彌律儀》這第四個根做我們扎根的第四個條件。然后十年閉門不出,做什么?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選擇一部經(jīng),就在這一部經(jīng)上用功。也就是什么?落實「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們以苦為師,以戒為師,真正傳承顏子簞瓢陋巷家風。人在清苦的環(huán)境里能夠立志,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我們敏于事,我們只做一件事,就是深入經(jīng)教,認真落實,轉(zhuǎn)自己的觀念,把凡夫的觀念轉(zhuǎn)成圣賢人的觀念。我們閉門不出,斬斷一切外緣,這慎言了,不跟外面人接觸,不跟外面人講話。

  我們講什么話?就在攝影棚里面,對著錄象機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所以你講的話全都是圣賢教誨,這慎言。用慎言帶動敏事,敏事是什么?你說到得做到。你分享學習心得,也就是激勵自己。所以對著攝影機講很好,前面有一個小小的電視屏幕,看到自己的樣子,就是對自己講,不是對外人講。天天是勸自己,那天天都有進步。這是什么?天天親近恩師教誨,天天親近圣賢典籍,這叫「就有道而正焉」。我們的弘法道場就是攝影棚,就是網(wǎng)絡衛(wèi)星。

  有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天天在一起切磋琢磨,有不懂的,立即去請教恩師。果然能夠十年下來,必有大成。真正要恢復圣教,弘法利生,自己要真正入這個境界才行。沒有十年這樣的一種根基的培養(yǎng),很難成就。我們恩師講,要培養(yǎng)十個弘法的,另外有十個旁聽的,旁聽的是護法,他要做一些護持的工作,天天聽課,弘法護法一起提升。只是弘法的工作他要備課,他要習講,護法平時有他的工作。上課的時候就一起上課,一起提升,這本身就是一個和合團體,家和萬事興。要弘道,要有這樣的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里最關鍵的是,心能安住得下來,安住清苦的生活。

  夫子在《論語》另外一章里面講,「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故渴鞘裁?讀書人,有心向?qū)W的,他志于道,他以圣賢為自己的志向,但是他還以惡衣惡食為恥,惡衣惡食是衣食不太好,生活不那么舒服。他以這個為恥,他不喜歡這樣,過這么清苦的生活,那么就「未足與議也」,不需要再跟他深談了,不是同一道人。真正同一道的人,必定是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在這里我們才見到真正圣賢血脈。所以,真正是好學,能夠好學,必定能有所成就。

  孔老夫子他也是好學,他自己也說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拐f一個地方有十戶人家的,必定能找到他的忠信這種品德跟我,就是夫子自稱,稱丘,就是他自己自稱名字,跟我是相同的,但是找不到一個像我這樣好學的。換句話說,孔夫子的成就,除了他的品德、根機以外,最重要是好學。也就是我們恩師講的,首先三年扎根,這是扎什么?忠信的品德的根。更重要的要十年專修,好學,那你就能成就大圣大賢。我們希望真正有這樣志同道合者,那真的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評析】

  本章重點提到對于君子的道德要求??鬃诱J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jīng)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zhì)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zhì)方面,這是值得借鑒的。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duncanbcholidayhome.com]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jīng)典推薦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芍^好學也已?!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