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關(guān)鍵詞:論語,學而第一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是弟子中年齡最小的。他姓曾名參,這參是參加的參字,念身,字子輿。這一句想必也是曾子的弟子記錄的,因為他稱呼曾子,那一定對老師是這樣稱呼。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他說這個話,必定是從孔夫子那里學來的,他得到孔夫子的真?zhèn)?,他是孔門十哲之一,后人把他稱為宗圣。夫子是大圣(至圣),他是宗圣,他是承傳夫子的學問。曾子自己本身也是孝子,二十四孝里有他,純孝之心。這句話是講他自己如何修身的?!肝崛杖∥嵘怼梗@個吾日是哪一日?就是今日,就是講每天,每天要從三方面,三樁事情上去反省自己。第一是『為人謀而不忠乎』,替人辦事有沒有盡忠。什么叫忠?《朱子集注》上解釋說:「盡己之謂忠」。你能夠盡心盡力,這叫忠。我承諾了別人,要替別人辦事,有沒有盡心盡力?這是要反省的。我接受這個工作,有沒有盡心盡力把工作做好?這是忠。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交友。交朋友,朋友有信,要講求信義,朋友不可欺。你不欺人才是不自欺,欺人就是自欺,自欺欺人。什么叫信?「以實之謂信」,實實在在,真誠相待,絕沒有虛偽狡詐,更沒有欺騙?!簜鳎涣暫酢?,這是第三樁事情。傳是什么?受之于師叫傳,從老師那里接受了教誨,是老師傳給我的道德、學問、知識、技藝,這些都要習。習首先是要熟悉,對于老師所傳的,我們要精熟,更重要的是在自己身上落實。所以曾子他一生做到了每天在這三樁事上反省。如果有不忠、不信、傳不習的這個毛病,立即改過來,第二天不能再犯,這叫懺悔,改過遷善。每天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每天都不懈怠,這是真誠的在學習圣道。這個誠(誠意)是為學的根本。
所以學習圣道沒有別的,就是天天反省改過而已。因為學習圣道不是讓你從外面得到點什么,你本來自性中具足的,不用外來再增加什么,只是讓你把原來的毛病習氣去除掉而已。因此學最重要的就是反省改過,改過才能進步?!?a href='http://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daxue/' target='_blank'>大學》里講的,你看湯王(商湯),商朝開國的天子,他在他自己的洗臉盆上面刻著這些格言提醒自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要進步。怎么進步?用曾子的這三樁事情天天反省改過。曾子能做到,我們?yōu)槭裁床荒茏龅?曾子天性并不是很聰明的,孔老夫子曾經(jīng)說過,「參也魯」,這個魯是魯莽那個魯。說曾參(曾子),這個人比較笨拙,就是比較愚鈍,天性并不聰明。但是勤能補拙,所謂「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別人一次能夠做到的,我做一百次總能做到。譬如說背書,人家過目就能夠成誦,我要背一百遍才能背下來,沒關(guān)系,勤能補拙,笨鳥先飛,你努力,也一樣能夠達到同樣的水平。人家十次能背下的,我一千次總能背下來,下這個鈍功夫。曾子他就是這樣下鈍功夫,老老實實,真誠的來治學、來求學,所以他能得孔夫子的真?zhèn)鳌?/p>
《論語》里面講的,夫子之道,是由曾子一以貫之,他得到了真?zhèn)?。夫子的道是什?就是忠信之道。后面《論語》有講到,夫子之道,一以貫之,就是忠信。你看曾子他這里每天反省,「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忠信。他天天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他一輩子干,就算三十年,也超過一萬日。所以他能夠得到夫子的忠信大道。曾子反省的三樁事,第一個講忠,第二個講信,第三是傳習,這三個是有順序的,不能顛倒。忠信是傳習之本,沒有忠信,怎么可能真正把老師所傳授的教誨去落實、去實踐?因此老師所傳的是什么?忠信的大道。我們學生學什么?學忠信的大道。夫子之道,忠信而已。從這里我們就體會,曾子他的實學到底是什么了。
《論語.學而篇》第二章講到孝悌,這里講忠信,孝悌忠信,八德前面四科,四個德目,這就是中國精神?,F(xiàn)在我們國家要提倡復興中華文化、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到底是什么?古圣先賢用最簡單的話就概括了,孝悌忠信。這是中國五千年道統(tǒng)的精華結(jié)晶。孟子說得好,「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曾子傳承夫子之道,夫子之道忠信而已矣。夫子也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述而不作。他總結(jié),他所傳承,還是古圣先賢之道。有了孝悌的精神,這個家庭就能和睦,社會就能和諧。有了忠信的大道,這個民族就能振興,國家就能夠強盛。
我們看到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凡是一個朝代,這個國君到臣子們,他如果不講求孝悌忠信,那必定是有亡國之難。有孝悌之心的國君,他必定是愛民的,就像堯、像舜這種圣王,也不外乎就是把孝悌的存心擴展對一切民眾,都像孝敬自己父母一樣。沒有孝悌,他自然就會沒有把民眾放在心上,所謂親親而后仁民,對自己父母都不能夠孝敬的,怎么能夠會仁民愛物?在唐朝,唐玄宗他年輕的時候是勵精圖治,把朝廷管理得很好,天下大治,當時所謂的「開元之治」??墒沁@個社會安定了,經(jīng)濟繁榮了,他就忘記了孝悌忠信的精神,開始追求自己的享受,把自己的兒媳楊玉環(huán)娶做為自己的貴妃,這就亂了人倫。從此君王不早朝,不理朝政,沉湎于酒色當中,后來引發(fā)了安史之亂,安祿山舉兵造反,叛亂。唐玄宗被迫逃離長安,整個唐朝大唐江山一半以上都落到了安祿山手里,安祿山在洛陽稱帝。
安祿山他叛亂,當然這也是一個不孝不忠之人。唐玄宗曾經(jīng)對他有很多的獎勵,很信賴他,沒想到他竟然叛亂。你看這是前面講的,「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反之,好作亂必定會犯上,好犯上必定是不孝不忠。那他的下場?沒過多久他的兒子安慶緒就把父親給殺了,把安祿山殺了,自己稱帝。你看自己不忠,他兒子就不孝,他犯上作亂,兒子也犯上作亂,有其父必有其子,這是報應,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太明顯了。結(jié)果后來安祿山的一個副將叫史思明,又把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給殺了,自己又稱皇帝。所以安史之亂一個是安祿山、一個是史思明,兩個人造的,都是好犯上作亂之人,不忠不信之人。結(jié)果史思明的下場跟安祿山一樣,也是被他的兒子史朝義給殺死。史朝義為了想得到皇帝的位子,他殺了他父親,自己稱帝。你看又是一報還一報。當然這史朝義他也沒好下場,他稱帝才兩年,結(jié)果就兵敗了,唐朝郭子儀帶兵平定了這個叛亂。所以史朝義稱帝兩年,最后落得個上吊自殺的下場。安史之亂前后八年時間就被平息了。你看看安祿山、史思明兩對父子的下場,證明是什么?不講求孝悌忠信之人,叫天怒人怨,現(xiàn)報都不得好死。而玄宗皇帝李隆基對安史之亂也要負責任的,他自己忘記了仁民愛物,他自己還注了《孝經(jīng)》,把《孝經(jīng)》里講的大道理都給忘記了,所以落得這樣的下場,幾乎亡國。
所以我們希望國家強盛、社會和諧,還是要大力的提倡弘揚孝悌忠信的精神。這種精神經(jīng)歷了五千年歷史的考驗,證明它是真理。有人說二十一世紀天下是中國的天下。這個中國,我們?nèi)ニ嘉?,在古代稱霸天下的時期很多,而每次稱霸天下的時候,都是孝悌忠信這種中國精神發(fā)揚光大的時候。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去侵略外國人,至少漢族統(tǒng)治的時候沒有侵略外國。它用什么來稱霸?是用它的德行,以德服天下。它講的和,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為什么愛好和平?因為它講求孝悌忠信。所以我們現(xiàn)在希望能夠構(gòu)建和諧社會,共建和諧世界,沒有別的,還是要回歸孝悌忠信的道統(tǒng)。
曾子他就是在忠、信和傳習三事上著力用功,一生不改,他也成圣人。我們每個人都能像曾子那樣做到的。這三樁事,實際上是一樁事,都是修身?!洞髮W》里講到的,「以修身為本」。這個本具體要怎么落實?曾子這三事就是我們的落實。忠信是講存心,存心里頭你看忠,心上用中,中道。怎么才能做到忠?無私才能叫忠,有私就沒有忠,有私是分彼此了,有人我二相。所以真正要做到忠,放下私心,大公無私,放下我相人相,這才能做到忠,我們的言就有信。信和忠其實也是一體的,忠是體,相上講是信。
傳要去習,老師傳授的我們一定要去實踐。這最重要的,首先我們要對于老師有信心,信賴老師。老師是不是圣人這沒有關(guān)系,但是我們要相信老師所說的教誨是圣人的教誨,這是我們學道第一要建立的信心。當然選擇老師很重要,首先要選擇一個真正的好老師,那我們才不會跟錯老師。選擇老師是聽其言、觀其行,看看他所做的是不是跟他所說的一致。要是不一致,相反的,這就不是真正的善知識,不是真正的善師。一旦選擇定了,就一心一意跟老師學,不折不扣的把老師的教誨去落實,依教奉行,老實聽話,絕不可以打折扣。打折扣那是自己毀掉自己成圣成賢的機會。
我們問,為什么學生會不相信老師,對老師所傳的教誨、圣賢之道不能夠依教奉行,這個信心為什么會失掉?關(guān)鍵是在于見到老師的過,看到老師過失,把老師的過失放在心上,看不起老師,甚至覺得老師還不如我,輕慢老師,當然他也就沒有辦法去認認真真落實老師的教誨,所以傳不能習。曾子之所以能成為孔子的傳人,可貴之處就是老師所傳不折不扣的去習、去實踐、去落實。在他心目中,老師是圣人??鬃佑袥]有過失?有?!墩撜Z》里面有記載,孔子有一次也犯過失。但是孔子難得的是,別人一提醒他,他馬上歡喜接受,改過?!溉朔鞘ベt,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能改過,這過失就沒了。把所有過失都改了,你就是圣人了。那是老師的事情。但是當學生的,即使是老師犯過,不能把老師的過失放在心上,這叫師資道合。我看我的恩師,真的是圣人,即使是有過失也是示現(xiàn)教誨我們的,哪里有真的過失!
實在講境由心造,外面的一切環(huán)境,包括物質(zhì)環(huán)境、人事環(huán)境,外面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心造的,你有這個心念,就感應這樣的人事物。你要是見到別人是圣人,你是以圣心看人,那你也是圣人。你看別人是小人,你是以小人之心,以小人之心看君子,君子都成為小人,所謂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君子看成小人了。這是什么?把自己的心給污染了,把別人的過失裝在心里。別人是不是真有過失還未可知,可能他是示現(xiàn)的,可能他是不得已要選擇這么做,我們不知道來龍去脈這個背景,我們把他的這個過失以為是真的過失,這是自己污染了自己心性。如果看老師也是這樣,那真的是自甘墮落,自絕于師門之外,那怎么能成就?所以學道最重要的是絕不能夠看老師過失,不把老師過失放在心上。真正做弟子是把老師看作圣人,那恭喜你,你有圣人在教導你;你把老師看成一般凡人,那是凡人在教導你。你看你所得到的利益不一樣。所以你看看,曾子這句話講的,忠、信、傳習;換句話說,把別人都看成圣人,這個忠信就做到了圓滿,你就得到大道了,圣賢之道你就圓滿了。
你看《大學》里講的,「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君子大道是什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你能夠恢復本性的明德,你成圣人了。怎么得到?忠信以得之。有人我二相,不忠,心就不忠了。見別人有過,這就不信了。信什么?信人人本來是圣人,本具明德。你見他的過失,那你就不信了,不信他是圣人,你只信他是凡夫。見老師過,當然就不能傳而習了,老師所傳的,還是忠信的大道。我們接受老師的教誨,不能夠真正落實,這是什么?驕慢,必驕泰以失之,這個大道就失掉了。你看自己作踐自己,這叫做自暴自棄?!?a href='http://www.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dizigui/' target='_blank'>弟子規(guī)》講,「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你自暴自棄,自己把自己推到圣賢門外了。
所以你看曾子的忠信之道,一以貫之,貫穿了整個圣賢的大道。體會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夠真正做真實切近的功夫。從哪里做起?從不看別人過失學起?!溉粽嫘薜廊耍灰娛篱g過」,這是古大德的教誨。真正修道之人,不會看世間人的過失,換句話講,見世間人過失,這就不是真修道人了,忠信都失掉,離大道就遠了。所以我們天天反省、懺悔、改過,要在這上面用功,這是曾子一生成就的關(guān)鍵。
【評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yǎng)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fā)生動搖,傳統(tǒng)觀念似乎已經(jīng)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xiàn)危機。于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nèi)求”的修養(yǎng)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yǎng)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diào)進行修養(yǎng)的自覺性。
在本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后已。如后來儒家所說的那樣,“盡己之謂忠”。“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一切人,并非專指君主。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nèi)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疇,不止用于君臣關(guān)系。至于漢代以后逐漸將“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guān)聯(lián),又有重要的區(qū)別。“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nèi)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信特別與言論有關(guān),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shù)。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jù)說《孝經(jīng)》就是他撰寫的。
(2)三?。菏?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diào)整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