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元貞元年(785年),德宗皇帝收到于闐國國王曜的國書。曜在國書中向唐德宗說明:“我哥哥名叫勝。當初,他把王國托付給我,現在我懇請重新立我哥哥勝的王子銳(在唐僑居)回國繼承王位。”德宗皇帝就找到銳,授他檢校光祿卿,讓他回國繼承王位。誰料到,銳卻因來唐多年,已經樂不思蜀了。銳王子堅決回絕回國當國王的建議,并且說:“我叔叔曜已經管理國家多年,深受全國臣民擁戴。而我在華夏的京城長安生活這么多年,已經不了解家鄉(xiāng)故國的風土人情,我不能再回去了。”德宗皇帝深受感動,就封這位留戀唐朝竟然不回國繼承王位的于闐國太子銳為“韶王咨議”。
其實,這種佳話早在初唐就已經廣為流傳。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二月,自古和中國沒有通好的結骨國(回紇西北三千里古稱堅昆,漢初屬匈奴,魏晉自稱結骨)俟利發(fā)(國王)失缽屈阿棧歸降并到長安朝拜唐太宗。太宗在天成殿設宴款待,就指著他對群臣說:“武德年間,我在長安城外渭水橋頭連斬三個突厥大將的首級,自己認為那是很大功勞。今天這種人就在席間,眾卿看到就不必害怕。”這位國王就請求太宗,給他封賞一個唐朝的官職,并且說:“我若能手執(zhí)唐官官員的笏板回到故國,實在是子孫萬代的榮幸。”于是,太宗就授失缽屈阿棧為右屯衛(wèi)大將軍、堅昆都督,隸燕然都護。
史書記載結骨國“其國人皆長大,赤發(fā)綠睛,有黑發(fā)者以為不祥”。太宗當場向群臣解釋,要大家“不以為怪”。顯然這些“四夷之人”的確不同于中國人的種族。
外國人歸服唐朝決不是純粹為了功利,很大程度上對唐朝已經產生了發(fā)自內心的敬仰。
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數百名在唐朝當官和來唐朝貢的世界各國人,聽到唐太宗李世民駕崩的噩耗,無不悲痛欲絕地大哭。
等到將太宗葬入昭陵之后,阿那史社爾(突厥王族,曾自封可汗,后歸唐授左領軍將軍)、契芯何力(原本鐵勒可汗,歸唐授左領軍將軍)懇請自殺殉葬太宗。剛剛即位的唐高宗派出使者向他們宣諭太宗皇帝遺旨:不許殉葬。最后,就把這些曾被太宗生擒和制服的包括頡利在內的各國國王、各部落酋長共十四人,全部被雕刻成石像并在身上銘刻姓名、官職,排列在昭陵的北司馬門內。以此成為唐朝一種皇帝的喪葬制度。
唐高宗之世,有70多個國家與唐保持友好往來。高宗駕崩,有11個國家派使臣前來參加葬禮。其中有61位外國國王參加高宗葬禮——乾陵會葬。就依照昭陵之制,為這61位國王刻立石像,背刻國籍、姓名、官職等文字,立于乾陵朱雀門兩側,史稱“六十一賓王(蕃臣)像”。“賓王”本意就是賓服來朝的各國國王。賓王像的形象各不相同,長相有的高鼻深目,有的絡腮胡須;穿著各異,有的披發(fā)左衽,有的足蹬皮靴……他們在乾陵風雨中屹立千年,共同見證著大唐的高度開放性和強大感召力。
由此延襲成風,世界各國無論因公朝貢(出使),還是因私經商,皆仰慕大唐而僑居長安、洛陽等地,按慣例“胡客”無論在唐做官、經商均由唐政府供養(yǎng)。代宗大歷年間僅“回紇留京師者常千人”。到了德宗貞元三年(787年),生活在長安的“胡客”中已經擁有田產者竟多達4000多人,人數之眾甚至讓唐政府都供養(yǎng)不起了。宰相李泌深知:胡客留長安時間長者達四十余年,均娶妻生子,買田置宅,有的竟然做起生意,在長安生活得十分安逸竟不愿回國。于是,唐朝命官員調查,“胡客有田宅者停其給。凡得四千人,將停其給”。胡客們集體到宰相府上訪。宰相李泌說:“豈有外國朝貢使者留京師數十年不聽歸乎?今當假道于回紇,或自海道各遣歸國,有不愿歸者,當于鴻臚自陳,授以職位,給俸祿為唐臣。人生當乘時展用,豈可終身客死邪!”就這樣,胡客還是沒有一人愿意回國。后來,李泌把這些外國人全部分配給神策兩軍。
胡客在唐朝任宰相者也司空見慣。《北夢瑣言》卷五“中書蕃人事”記載:自唐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即白敏中)入拜相,次畢相誠、曹相確、羅相邵權,使相也,繼升巖廊。崔相慎猷曰:“可以歸矣!近日中書盡是蕃人。”外國人來唐不僅可以堂而皇之地當官,也能名正言順地參加科舉。在唐朝的留學生中,新羅人最多,無論官費生還是私費生均可參加唐朝的進士科考試,中舉業(yè)的新羅學生有58人。唐代科舉考試中出現的一項制度——“賓貢科”,特別照顧外國來唐的考生。所謂“賓貢科”,指進士科考生的特殊來源以及考試和錄取的特殊方式。很多留學生考取了唐朝的“賓貢進士”,如新羅的崔志遠和日本的阿倍仲麻呂。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曾對他的弟子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外國人來唐,無論是出使、留學、科舉、經商、當官,都能夠獲得成功,做文官可以位極人臣,武官可當宮廷衛(wèi)士、將軍、鎮(zhèn)使,甚至還可以公開傳教……方方面面,都表現出大唐制度的優(yōu)越,強大的自信,也體現出大唐高度的開放,極度的包容,因此大唐才能產生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關鍵詞:國學歷史